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的耀眼明珠,它见证了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创设情境,习惯以“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于是,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便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流走了,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语言、音频、视频、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屈原的《离骚》就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因子,向读者展示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为学生介绍荆楚文化,如“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其后产生的汉赋有着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其中的《离骚》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抒情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荆楚文化的魅力吧”。在为学生介绍诗人屈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传说故事,并从传统节日“端午节”人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通过观看于文华的《国学唱歌集——中国传统节日之记忆》,感受《离骚》的美。
  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照着参考资料机械地翻译古诗词。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教法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因此,笔者建议语文教师适时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诗词、乐曲、戏剧、国画、书法、民俗、节日等,笔者就以其中的诗歌文化为例,谈谈教师该如何拓展延伸。例如,在讲解《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翻译作品、读懂作品,还可以适时地拓展延伸,用多媒体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让学生对比学习,深入体会两首作品中的情感。《大风歌》是刘邦创作的,只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惆怅。全诗语言质朴,大气磅礴,是一首乐府诗。《垓下歌》是项羽败亡前吟唱的一首诗。此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的怨愤和无可奈何。此诗篇幅虽短,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是一首骚体诗。了解了这些,学生不明白什么是乐府诗,什么是骚体诗。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拓展延伸,介绍汉乐府和骚体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诗歌。比如,乐府诗,又名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乐府诗的特点。骚体诗起于战国时的楚国,由屈原创立。这类作品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学会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因子,适时渗透传统文化,为传承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极限思想与微积分之间的联系紧密.在微积分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家以无穷思想为重要依据, 成功地利用无穷小方法、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推理、运算,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为极限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极限理论逐步得到了完善.  一、极限思想的应用  人们很早就应用了极限的思想.例如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阿基米得的圆、球、抛物线图形求积法.此外,我国古代
期刊
“智慧课堂”是安徽讯飞皆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所推出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服务平台,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应用的新型信息化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多种方法能够顺利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互联网环境,利用“智慧课堂”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以下结合实例谈一谈。  一、课前——开发学习资源  想要在充分应用智慧课堂,教师就要在课前利用此平
期刊
江苏省于2021年开始正式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三套试题的作文题大都采用写书信的方式,以邀请信、建议信、申请信、投诉信、道歉信等为主要考查形式。本文将对书信类书面表达题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一、邀请信  写作内容包括:①简明说明活动,并且发出邀请,邀请对方参加;②说明活动内容和特色;③希望对方可以受邀参赛,表达感谢。  【篇首句】提出邀请,介绍活动主要内容  1.I am
期刊
两匹马各拉一輛大车。前面的一匹马走得很好,后面的一匹却常常停下来不肯往前走。于是,车夫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都卸下来挪到了前面那辆车上。于是,后面的那匹马轻快地跑向前去,嘲笑前面的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看到这情形,主人心想:“既然只用一匹马就可以拉这么多货,我养两匹马干嘛?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卖掉,还能换不少钱呢。”  一个人工作时的态度和精神,
期刊
同伴互评作为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依托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同伴互评十分尊重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它能够让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之间交换信息、反馈意见等方式来提升作文质量,并且相对于老师评改作文而言,同伴互评更注重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同伴互评呢?文章将结合实例,给大家指点一些同伴互评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使同学们的写作更加高效。  
期刊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试行地方教材后,我们江苏省的语文教师又把苏教版语文教材当成唯一的指导资料。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敢离“书”太远。然而,语文的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化现象、哲学思辨、生活经验等都是语文的一部分。教师若将眼光仅放在规定的教材上,不仅会淡化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此时,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
期刊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姥爷突然把房子给卖了,卖给了酒馆的老板。  在卡那特街上另买了一所宅子,宅子里长
期刊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常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那么,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复习文化常识呢?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依循高考轨迹。确定复习重点  从全国卷近五年的选文来看,高考命题人大多会选择《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为出题的材料,这些传记中的人物几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或出将入相,为民造福;或刻苦读书
期刊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动人的韵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的作品浪漫飘逸、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王维作品的恬淡含蓄、李清照作品的婉约凄切、辛弃疾作品的气势雄浑……正是有了古诗词,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仍能一睹古代文学大家的风采。客观地说,古诗词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对此,教师就要学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
期刊
一位维吾尔族的青年油画家(他看来很有才气)告诉我:天池是不能画的,太蓝,太绿,画出来像是假的。  天池在博格达雪山下。博格达山终年用它的晶莹洁白吸引着乌鲁木齐人的眼睛。博格达是乌鲁木齐的标志,乌鲁木齐的许多轻工业产品都用博格达山做商标。  汽车出了乌鲁木齐,驰过荒凉苍茫的戈壁滩,驰向天池。我恍惚觉得不是身在新疆,而是在南方的什么地方。庄稼长得非常壮大茁实,油绿油绿的,看了教人身心舒畅。路旁的房屋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