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教材中“文史相辉”的妙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424.21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史记》不只是一部一流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本优秀的文学巨著。其实,史学和文学自古经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文”中见“史”,“史”中见“文”。史学经确切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不允许有主观臆断,更不允许假造史事。而文学则以作家创作的典型去表现社会生活,可以虚构、夸张。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作《文史通义》,兼文史而论之,就说明文史两个学科有难分难解之缘。史学为文学研究或创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背景材料,增加文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文学为史学研究或撰述提供表达的艺术手法,增强史学的魅力和可读性。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追求,即提示人和社会的真、善、美。
  基于这种知识,我们学习和研究现代学术,史学和文学的材料便可互相借用,尤其我们搞历史教学的,如果能适当了解一点语言文学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典文献文学作品、优秀诗词佳作、名言警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典故等方面的文学素材,以备灵活地融入自己的历史教学之中,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一笔,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添历史课的吸引力,使整堂课情趣盎然,令学生回昧无穷。
  几年来,我注意把一些“咏史”的文学作品融入历史课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因为,经过精选、锤炼的文学的语言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光辉,令人叹服;而引用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又可以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启迪。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一点教学经验,与大学商榷。
  首先,在历史课上,当需要向学生提供史实证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我常常把古典文学作品的有关史实文字引用出
  来,用这些文字,帮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现象理解和记忆,这样既巩固了学习语文、又丰富了历史课,为学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材料。
  例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便包含丰富的反映殷周、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经济、思想、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礼节、礼仪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当我讲到论证周天子高度统一的主权时,引用了《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又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当我讲到“井田制的瓦解”时,告诉学生:“春秋时期,铁器工具,已经在农业上使用,且开始用牛耕,所谓‘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出自《国语•晋语》,即把原来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可见人们已认识到牛耕的重要性。而‘铁器在农业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正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的主要原因。”当讲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我引用语文课上贾谊的散文《过秦论》中的句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使学生联想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民起义的高潮,使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可见,这些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因取材于历史,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巩固书本知识。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引用了诗词佳句。在古代中国,作诗咏史蔚然成风,特别是到唐代后期已出现了一批专门写史诗的诗人,接着宋元明清诸诗人也都有写历史潮流题材的篇作,用“诗词”来激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
  当我讲“宋齐梁陈的更替”时,我随口诵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同学们也都熟悉这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句子,我问同学们理解词的意思吗?学生们觉得词颇有气势,又似乎赞美什么。我先故作神秘,又一语道破词中“寄奴”即刘裕的小名,他是南朝第一个政权的建立者,同学们豁然开朗,不难想象出刘裕才智过人,勇猛异常的英雄形象。
  “咏史”诗词中还有描绘封建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现象,历史图画等,我也把它巧妙地引用到课堂上,如讲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我引用唐人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就证明了当时佛教的兴旺。又如“诗圣”杜甫诗《忆昔》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写出唐玄宗前期的盛世状况;还是他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抨击了唐玄宗和杨国忠的黑暗统治,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背景地理解和记忆。
  还有时,我还把一些能反映某一历史问题的历史名著(包括译著)的片段,简介给同学们,让他们与教材所反映的情况互相印证,让他们在听故事中掌握了课本知识,让他们感觉到学历史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有些小说对学好历史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给同学们举过例子,《红楼梦》是一部名闻中外的优秀小说,书中描写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它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封建社会后期的腐败、衰落,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至社会风俗、时代风貌等都提出了丰富、生动的史料。还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简直就是一部法国史,正如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历史效果时说的:“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读了这部小说,就会对1816~1848年的上升资产阶级对旧贵族社会的冲击增添了不少了解。
  概而言之,咏史的文献作品、诗词佳作、名言警句等文学素材,往往有叙有议,史论结合,既有动人的形象,又有感人的议论、诙谐之笔、幽默之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思想教育。
  多年来,我在历史课中经常引用一些论史的文学作品,总觉得既有利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举两得,颇受学生欢迎。当然在引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度”。即引用的文学材必须和教材密切联系,不能超越教材,教学大纲;否则,虽有趣味,课堂气氛活跃,但与历史课的基本要求相悖。
  第二.要精确。对所引文学作品进行裁剪,
  去粗存精,要进行分析,指出其正确与否或局限性。要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高度,运用阶级分析、阶段论、系统论、整体论等各种历史分析方法,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引用的文学材料,逐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鼓励和提倡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编一些有助于记忆绕口令。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我们在教学中如能挖掘文学作品中魅力,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愿与广大同仁共勉。
  
  
  
其他文献
路易十四时代,艺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化,成为构成绝对主义君主专制王权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广君主及国家光辉形象的重要任务.国家统制型
我国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报道不断增多,也逐渐加深了人们对其的保护意识和向往之情.在高校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其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方式之
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当代翻译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稿将以金丹实译著的韩国诗人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将接受美学作
终身学习是人类文明史和教育史的一次观念革命,是从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需要.其中,义务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重要枢纽,而职业教育是贯穿
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杂志已胜利地走过了20年的历程.创刊20年来,杂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了各种荣誉.
受森林采伐的影响,迭部县大熊猫栖息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减,到80年代末最小,天保工程实施后开始恢复,2000年达到518.91km2,与20世纪70年代接近,此后由于加强了保护、社区干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Asians are known the world over as being good at math. This is a stereotype perpetuated by popular culture in the west. But is there some truth to it? Proba-bly
期刊
新旧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杂志创刊20周年,这20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艰难历程,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比如关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关于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扼杀学生个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