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让探究式教学更具有实效,在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谈谈本人的体会与认识。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探究兴趣 物理情境 高中物理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物理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的重大改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并非完全自主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期间需要教师扮演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鼓励者等角色。
一、利用物理科学史实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 学习《划时代的发现》时,可以导入丹麦的奥斯特、法国的安培、瑞士的科拉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增强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等高贵的品质。看到科学家们在做出伟大发现的过程中也受着历史局限性的束缚,也有过“可笑”的疏忽与失误。借此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学会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导入新课教学中,播放飞机、汽车、摩托车赛跑的视频。学生立即产生极大的兴趣,待观察后老师提出问题: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谁的速度更大?谁的速度变化更大?谁最终取得了胜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新课的探究。
三、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模拟a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学生很快掌握了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而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不仅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情境,对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准备两根相同长度的铝管和比铝管内径更小质量差不多的一块木块和一小块磁铁,让它们同时从直立铝管的上端口掉下,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木块掉下较长一段时间后,磁铁才掉下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新课的探究。
五、利用“小魔术”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魔术中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运用了物理学原理设计的。如果在教学中把实验变成魔术引进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究的能力,深化教材的理解都大有裨益。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导入新课中,老师上课时带来一个“神秘盒子”,里面装有闭合线圈,盖子中间固定了条形磁铁,盖子边缘用弹簧连接在盒子底部,盒子外面能看到发光二极管(与闭合线圈构成闭合回路)。师:能源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全世界都在探索能够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人每天都在步行,每天都在释放能量,那能不能收集到人步行时一些能量呢?(学生们感到好奇并思考)(师展示)下面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我这有个盒子,它是一个能收集人的能量的“超能盒子”,大家相信吗?(学生议论)师:为了证明它的超能性,这里连接了一个发光二极管,现在亮了吗?生:没有。师:它并没有与电源连接,那如果它能亮起来,就说明盒子把收集的能量用来发电了。为了方便大家看到,我把它放在讲台上,请学生用手压盒顶来代替脚踩。演示:学生手压的过程和松手的过程灯亮了,松开手后灯又灭了。学生对这个“神秘盒子”充满了好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入新课。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探究兴趣 物理情境 高中物理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物理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的重大改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并非完全自主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期间需要教师扮演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鼓励者等角色。
一、利用物理科学史实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 学习《划时代的发现》时,可以导入丹麦的奥斯特、法国的安培、瑞士的科拉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增强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等高贵的品质。看到科学家们在做出伟大发现的过程中也受着历史局限性的束缚,也有过“可笑”的疏忽与失误。借此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学会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导入新课教学中,播放飞机、汽车、摩托车赛跑的视频。学生立即产生极大的兴趣,待观察后老师提出问题: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谁的速度更大?谁的速度变化更大?谁最终取得了胜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新课的探究。
三、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模拟a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学生很快掌握了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而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不仅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情境,对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准备两根相同长度的铝管和比铝管内径更小质量差不多的一块木块和一小块磁铁,让它们同时从直立铝管的上端口掉下,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木块掉下较长一段时间后,磁铁才掉下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新课的探究。
五、利用“小魔术”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魔术中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运用了物理学原理设计的。如果在教学中把实验变成魔术引进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究的能力,深化教材的理解都大有裨益。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导入新课中,老师上课时带来一个“神秘盒子”,里面装有闭合线圈,盖子中间固定了条形磁铁,盖子边缘用弹簧连接在盒子底部,盒子外面能看到发光二极管(与闭合线圈构成闭合回路)。师:能源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全世界都在探索能够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人每天都在步行,每天都在释放能量,那能不能收集到人步行时一些能量呢?(学生们感到好奇并思考)(师展示)下面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我这有个盒子,它是一个能收集人的能量的“超能盒子”,大家相信吗?(学生议论)师:为了证明它的超能性,这里连接了一个发光二极管,现在亮了吗?生:没有。师:它并没有与电源连接,那如果它能亮起来,就说明盒子把收集的能量用来发电了。为了方便大家看到,我把它放在讲台上,请学生用手压盒顶来代替脚踩。演示:学生手压的过程和松手的过程灯亮了,松开手后灯又灭了。学生对这个“神秘盒子”充满了好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入新课。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