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UC合并EB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39例UC患者,通过EB病毒DNA检测明确是否患有EB病毒血症,将其分为EB病毒血症组(试验组)43例和非EB病毒血症组(对照组)1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UC伴发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
【机 构】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石家庄 050035,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石家庄 050035,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石家庄 050035,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UC合并EB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39例UC患者,通过EB病毒DNA检测明确是否患有EB病毒血症,将其分为EB病毒血症组(试验组)43例和非EB病毒血症组(对照组)1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UC伴发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合并EB病毒血症的UC患者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的患者构成,使用5-氨基水杨酸(5-ASA)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比例,出现腹泻和血便症状的患者比例,肠镜下表现为发现自发性出血、片状溃疡和纵行溃疡的患者比例,以及病程和Mayo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中有吸烟史、病情程度为重度的患者比例,使用硫唑嘌呤与6-巯基嘌呤(6-MP)和使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患者比例,出现发热、腹痛症状的患者比例,以及肠镜下发现深大溃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04、6.608、6.718、6.939、8.783、4.493、5.425,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硫唑嘌呤与6-MP治疗史为UC伴发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OR=2.801、9.343,95%CI 1.170~6.703和1.749~49.922,P=0.021、0.009)。试验组好转率为79.1%(34/43),对照组好转率为95.4%(187/196),两组好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51,P=0.001)。试验组中有12例(27.9%)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治疗,4例(9.3%)使用膦甲酸钠,21例(48.8%)联合应用更昔洛韦与膦甲酸钠,6例(14.0%)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3周后以上4种用药方案的好转例数分别为8、4、16和6例。试验组中是否使用和使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的好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有吸烟史、嘌呤类药物经治是合并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宿主遗传背景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不同个体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APOBEC3G、LEDGF/p75和SAMHD1在HIV-1复制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APOBEC3G具有广谱的抗逆转录病毒活性,可以有效的抑制HIV-1的复制;LEDGF/p75可以与整合酶结合,促进HIV-1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SAMHD1具有脱氧核苷三磷酸酶(dNTPase)活性和核酸外切
肠道菌群是研究肠道疾病的重要窗口,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普拉梭菌是健康人群肠道中一种常见的共生菌,近年研究发现其与IBD关系密切。本文就普拉梭菌在IBD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普拉梭菌的作用机制、用途等作一综述。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经知情同意获得1例FAP患者及其家属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样本。全外显子测序(WES)结果显示APC基因存在杂合缺失c.3927_3931delAAAGA;p.Glu1309Aspfs*4,该变异位点在中国人群中被报道为具有致病性的经典型FAP。其父表型正常、相应位点未见变异,无家族史,可能为新发胚系突变,有1/2的概率向下一代传递,对其家系的遗传咨
目的初步探讨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48例患者,包括胆总管结石初发(初发组)患者38例和胆总管结石复发(复发组)患者10例。收集两组患者胆汁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Chao1指数反映胆道菌群丰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反映胆道菌群多样性,并从门、纲、目、科
目的观察1型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1)门静脉高压患者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探讨IGV-1型门静脉高压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北院就诊的54例IGV-1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进行分型,同时分析患者发病原因、治疗方式、疗效评估和预后。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IGV-1型门静脉
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706例,分为非重症胰腺炎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将血清白蛋白浓度降维,<34.1 g/L时取值1分纳入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度指数(BISAP)评分(即新BISAP评分),结果显示新BISAP评分预测SAP的AUC值为0.820,BISAP评分和血清白蛋白预测SAP的AUC值分别为0.783、0.716。血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8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38例SAP患者。采集包括腹腔积液、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并使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SAP继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SAP总感染率为49.09%(215/438),其中细菌感染率为44.29%
目的观察含利福布汀+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与含米诺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根除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2次规范抗H.pylori治疗失败的146例患者,将其分入埃索美拉唑+利福布汀+呋喃唑酮方案治疗组(ERF组74例)和埃索美拉唑+米诺环素+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方案治疗组(EMFB组72例),疗程均为10 d。于疗程结束后3 d内复查肝肾功能,停药1个月后测定13C或14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临床诊治涉及消化内科、外科、药学、放射介入科和重症医学等多个学科。国内外虽已发表多部相关指南或共识,但缺乏预防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相关内容。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制订,聚焦ANVUGIB临床防治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并提出建议,旨在为ANVUGIB的预防和多学科联合治疗提供指导。提倡建立多学科防治团队,对ANVUGIB规范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损伤后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的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有许多进展,为此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就肝纤维化诊断、评估、治疗,以及肝纤维化治疗药物临床开发应用形成共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肝纤维化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