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问卷调查法的运用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139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什么、怎么教,不仅要有目标,而且要講方法。恰当运用问卷调查法有助于改善教师常态教学中学情把握缺位、行为指导缺乏、道德教育缺失等薄弱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七年级下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从问卷调查法在课前、课堂、课后的运用,谈谈这一教学方法在准确把握学情、加强行为指导和内化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课前调查:准确把握学情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有助于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怎样做才能全面了解学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呢?这是我们在施教前需要分析与把握的问题,运用课前问卷调查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试教《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贫乏与充盈”这一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应选择充盈的生命”,笔者围绕设问“你的精神世界是充盈还是贫乏?”设计了一份4小题的调查小问卷,对学生的周末活动展开课前小调查。问卷内容见图一:
  

 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了图二统计图,并据此概括为两个观点——观点A:周末可以上网游戏、聊天,很开心、很满足、很充实;观点B:周末除了写作业、看书复习、家教,很单调、很无聊、很无奈。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结果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异常活跃,侃侃而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一份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设计都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据此形成的统计数据真实有效,也更吸引学生,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更有话可说,也让课堂充满了真实性和灵动性。这样的课前小调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自身所在的群体周末主要的活动情况,也让老师进一步把握了学情,不会被经验主义牵着鼻子走,为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提供准确信息和科学依据,也让教学目标的达成显得水到渠成。
  二、课堂调查:加强行为指导
  “老人跌倒会不会扶”是道德与法治课上经常被拿来探讨的话题,笔者在讲授“冷漠与关切”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引用了这一话题。设计这一问题的初衷旨在引导学生在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选择,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此类事件,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予人关切,传递温暖。在学生探讨这一议题时,笔者随即展开课堂问卷小调查,并现场制作了一份统计图。见下图: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个事件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从情感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选择不符合传统道德观,但社会生活中某些讹诈事件的出现暗示他们要“谨慎选择”,于是就产生了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惑,笔者又抛出了三个问题:(1)假如跌倒的是你家的老人,你会扶吗?你希望在场的人扶吗?(2)假如有一天你老了,当别人扶起你时,你会讹人吗?(3)扶起跌倒老人而被讹的现象多不多?这种现象能避免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了几个小妙招,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讹诈事件。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学生的行为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
  立足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课堂调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引导学生反思之前的行为选择,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还教会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改善行为选择,可谓“一举数得”。
  三、课后调查:内化道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教育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启迪思想、涵养道德的重要职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将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采用了一例到底式教学,以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引导学生要“立足平凡,传递温暖,创造伟大”。为了强化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在本课的的拓展提升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调查寻访“感动校园教师”和“感动校园学生”。全班同学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通过调查探访,搜集资料,制作展板,投票评选,最后一个带着脚伤单脚跪在凳子上上课的老师当选为“感动校园教师”,一个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单亲父亲的学生当选为“感动校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很积极,尤其是在评选阶段,通过对各候选人的比较评价,对“什么样的生命更精彩”这一议题有了更为深刻独到的理解。
  可见,适当运用课后问卷调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更加关注生命的变化,对教师讲述的理论内容有更好的理解。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生命价值。
  教学有法,1教无定法。课型不同、形式各异的道德与法治课,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都在经历革新。问卷调查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行为的指导和道德的内化,使教学往“以生为本”方向发展,更好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吴小姿.把握学情前测实现有效建构.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4
  [3]金银姬.核心素养下政治课堂“五度”的把握
  [4]李克超.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势不可挡,它是现代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数学学科的教与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有力工具。  在数学课上利用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集成的教学环境、形象的动画演示、开放的网络平台以及能相互交流的在线讨论区,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对探究过程的浓厚兴趣,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操作电脑,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逐步展开学习,
期刊
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
期刊
在我国,英语课堂虽然重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但是缺乏英语文化的渗透,忽略了英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学习阶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同样值得学生学习。“固基”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忽略母语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学习外来文化是学生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十九大强调了文化传播。这里的传播并不是单方面地
期刊
学困生指的是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暂时落后,尚未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以最大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争取更大的收获,这是我们的职责。作为班主任,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关心学困生,取得显著成效。  一、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困生  曾一度视为家校联系主要手段的家访,正日益被教育者淡化。21世纪的中国是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而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所关注的话题。更是老师们不断研究和讨论的课题。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因,是推动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兴趣产生的因素分为心理因素和动力因素。在把握两种因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着重从兴趣产生的心理因素和动力因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再对培养兴趣的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数学;兴趣;因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使用语言的方法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课文朗读  (1)早自习可以留给学作朗读练习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同学练习朗读。  (2)要把练习朗读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在家读熟后,自己录音,把录完的磁带交给老师。教师可通过录音带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再将其优缺点
期刊
我们的共产党99岁生日了!一路波折,一路辉煌,真的令人欢呼雀跃!  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百姓的起义反抗无不是由于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代的更迭,时局的动荡都令百姓命不保夕。  以我个人对近代史的略见认知:从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和政党的风雨飘摇,到革命党派纷起的民国,再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致对外的抗日战争时期,再到后期的解放战争时期。从为了争取民主独立,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这一最初的信仰,知识界
期刊
摘要:走进“生活”,唯分数的狭隘人生格局瞬间崩塌,旧秩序被打破,新竞争让生命重新归位。在这打破和重建中,强烈的冲击波定会在内心掀起狂澜。散发着“人间烟火”的生活味儿的德育活动不仅是谋生训练,更是社会观察,公民演练,把孩子们推进真正的“人间烟火”,让他们去感受世态人生,社会矛盾,从而造就完美的人格、钢铁的意志、阔达的胸襟、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键词:特色德育活动生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五人行  一、“
期刊
学校本应该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安全场所,但是近些年来,初中校园却频频出现欺凌现象。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关注之下,初中学校园的欺凌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慢慢激化开来。校园欺凌作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国各地频繁的发生,有的事件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中学欺凌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是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们,而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期刊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学习作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  一、教师注重语文教学引导  探究性教学之于小学语文中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施教空间,教师需要逐渐将能够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施教情境创设出来,将其学习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