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生赎回的美丽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犯罪与赎罪的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个12岁的男孩,看着自己最忠诚的伙伴为了他而被恶棍凌辱,因为怯懦,因为自私,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他没有挺身而出,只是躲在一角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事情发生以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这让他甚至做了一件更加难以饶恕的事情——他用诬陷的手段逼走了仆人一家,使他们流落异乡。从此,他的灵魂沉重得再也无法自由飞翔……
  这个男孩名叫阿米尔,出身于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在当地颇有声望。他的最忠诚的伙伴其实是他家仆人阿里的儿子,名叫哈桑。两人自小一起长大。一出生便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性格敏感细腻而懦弱,喜欢静静地读书,这让豪放英武的父亲有些不满;和懦弱的阿米尔不同,哈桑是个勇敢、忠诚的孩子,他虽然不识字(等级制剥夺了他的受教育权),却似乎更得主人的赏识和喜爱,这让阿米尔心生嫉妒。哈桑对待小主人的只有一片赤胆忠心,愿意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阿米尔,并真心崇拜会读书会讲故事的小主人。他对阿米尔有一句朴素而感人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即使生活发生了变故,他的这份忠诚和崇拜始终没有消减。
  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移民美国。26年后,熟知内情的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在临过世前鼓励阿米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的遗孤,并给他指出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压在心上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成家立业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在满目疮痍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在获知一个关于父亲的惊天秘密后,他以赎罪之心出生入死,救出并收养了哈桑的儿子。阿米尔终于被道德的法庭所释放,完成了一次人性的美丽蜕变。
  有个书评人这么说:在读这本书之前,一定不要因为这是阿富汗国土上发生的故事就对它另眼相待,否则,你迟早会因为自己的无知与武断而被人取笑;最可怕的是,你很可能因此而错过了一部能令你终生难忘的优秀作品;当别人在推荐你读一些人生成长必读的书时,如果他漏掉了《追风筝的人》,你一定要帮他补上。
  因为,《追风筝的人》实在有太多让我们不得不读的理由——
  它让我们学会勇敢,学会负责,学会爱。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难免会犯错误,“当你为你的错误感到自责,就说明你还有救”,这也是书中最宝贵的精神之一。它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敢行动!
  它的寓意令人沉思。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既象征着童年的欢乐与自由,又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或许它还给了我们这样的暗示: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它的语言令人沉醉。尽管小说的文化背景是我们陌生甚至感到恐怖的阿富汗,语言是经过翻译的现代美语,但是,读来没有任何“阻隔”感,甚至切近到可以触摸到语句的温度、听到文字的呼吸。它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细腻而简洁的语言勾画着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翻开一读,你会很快跌入到情节当中,难以察觉时间的流逝。
  不信你读第一页——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我回去探望他。我站在厨房里,听筒贴在耳朵上,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挂了电话,我离开家门,到金门公园北边的斯普瑞柯湖边散步。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我在公园里柳树下的长凳坐下,想着拉辛汗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事情,再三思量。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抬眼看看那比翼齐飞的风筝。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思念喀布尔。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
  或许,读完了这本书的你,跟阅读它之前会有点不一样……图书信息:
  [书
  名]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
  [作
  者](美)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
  [译 者]李继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5月
  作者简介: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其他文献
要了解东南亚文学概貌,要了解东南亚散文发展近况,要想知道东南亚作家的浮沉,光读《海外华文文学史》及其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由朱文斌、曾心主编的分别为《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化散文精选》、《新世纪东南亚华文生态散文精选》、《新世纪东南亚华文幽默散文精选》组成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系列丛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除了有东南亚华文作家代表作外,还有作家小传和每篇文章后面的评点,这作家小传比过去出版的同类书有许多
高邮市赞化学校文学社取名“少游”,一是表达对家乡先贤秦观(字少游)的仰慕;二是希望同学们在文学的花园中“少年同游”。  少游文学社不定期地举办文学讲座、校外采风、交流笔会、读书节、诗歌创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社团成立以来,已有多位同学的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登载。    校长寄语  文学犹如一扇窗户,可引来新鲜的空气;文学犹如一个阶梯,见证你前进的脚印;文学犹如一位朋
“相约读书林”曾是本刊的品牌栏目之一。新学年,她又回来啦!希望这里的篇章能让你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从这一刻起,爱上阅读;我们更希望这些文字能触动你的心灵,为你的学习和成长添加动力!  我们还将不定期留出一定版面,刊载大家阅读往期内容后的观感和评点:你可以聊聊喜欢的文章;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更可以向我们大胆“开炮”,说说不喜欢的篇目及理由。请将读后感发送至czssjzw2009@126.com,并
甘利英请我为她的新著《我爱这土地》写序,由于我原先和她并不熟识,只是因为帮她看一篇关于采写郁秀的文章才交往了起来,加上老伴住院我得天天陪护,所以我婉拒了她。但是她很执着,多次打电话陈述恳请,盛情难却,只得请她将书稿寄来。拿到稿,读完全书四辑,我喜不自胜,在内心深处不断产生感动和震撼。  首先,时代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  改革开放,无论在中国现代史还是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思路话语/明星人物
一个人不该口出狂言,但是,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刘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才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文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把握。十几年前,他搞了一个系列“作家访谈”,当时崛起的文坛新锐,几乎都被他访谈过,好像南京的《青春》雜志还特意为他开辟了一个专门的栏目,把他的访谈文字源源不断地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我的那一期访谈,他居然写了近两万字,成为我文学生涯最重要、最珍贵的一个历史文献,经常被后来的研究者引用。  这些访谈对象,现在大多都
你最喜爱的花是什么?  经常有女孩这样问我。也许她们希望听到“芙蕖,风露清愁令人嗟咨惋叹”,或是“玫瑰,法兰西百年来不老的传奇”,抑或是“郁金香,它艳丽得叫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样的回答。但其实,我热爱草木胜于花朵。如果一定要说,那该是牡丹:容色无双,不需要文人无病呻吟地为它增添矫饰的词句,单是那骄傲绝丽的姿容,就能轻易征服一切目光,使之驻留。  所以我是不喜欢芍药的,我以为它是在
贫穷,在不少的时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包袱。因為贫穷,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屈辱。因此,与贫困的抗争一直是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也是伴随和追寻要独立、反饥饿与求生存、谋幸福而开展的。最近十年来,一个伟大的扶贫行动,最终要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攻坚行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很多地方全面持续展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直面贫穷展开的伟大反贫困奋斗的故事,也是人类历
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样板,苏联服装当然也成为了革命的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这期间列宁装、布拉吉、中山装颇为流行。   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其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还可以系一条腰带。主要是妇女穿着,再梳上短发,给人一种整洁利落、朴素大方的感觉。此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俄罗斯风格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