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意义的居所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应当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质,能够辨识基本的文字构件,从造字的创意中透视古代的生活与文化。随着汉字俨然成为普及的学术知识,也有必要思考将它纳入正式的语文教学当中,提纲挈领地介绍汉字特色。
  关键词:文字学教学 汉字教学 钩字创意
  本文,想要分享高中国文课堂上的文字学教学。
  一、导言:汉字作为思想的载体
  初中阶段的国文课程,已经从汉字构造(而非造字法则)的角度介绍过“六书”,并且让学生了解了汉字在形体、结构上基本具有单音独体、象形表意的特色。相形之下,高中国文课本只是范文编次,并没有将“语文常识(知识)”或者“语文能力”的学习点单独列出。这样的编排设计,应当是期待教师明白高中学生所需要哪些语文知识,并且随文讲解。高中国文需要文字学教育。
  坦白说,语言及文字作为学习、思考、表达与沟通的基本工具,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自身使用的语言、文字缺乏必要的认识,不仅在情感上是一件遗憾的事,也直接影响到思考与表达的质量。相反,若对于自身所使用的语言及文字有更深一层的系统性认识,则有助于精准地使用它们进行思考与沟通。由于语文工具的特殊性质,使得那样的影响不仅止于应用沟通,也扩展到思考能力与认知能力。
  当“思辨”作为一种被刻意标榜的学习价值或者学习方式,反映的正是教学现场普遍缺乏思辨。大部分时候,我们使用语文进行思考与沟通,对于语文的掌握程度其实很大程度表现的是思考与沟通的能力。对我来说,国文课原本是不必要刻意强调思辨的,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应该是思辨的过程,一旦抽离了思辨,语文学习也就只剩下一副空壳子。
  汉字作为单音独体、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与拼音文字很大的差异在于,尽管时间或者空间的阻隔会造成语言的变异,文字的形态却是相对稳定,异时异地的人依然可以使用同一套书写文字系统(当然也需要透过必要的学习),完成知识与情感的传递。
  另外一项特殊之处,是由于汉字丰富的形象性所产生的阅读趣味。有别于拼音文字只作为语音系统的符号化,汉字一直视觉性地保存着很多造字原初的创意,透过那些借由不同构件所呈现出的创意,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的生活方式与思维倾向。曾经在某处看到,说西方语文及文化传统中“言说”的位阶高于“文字”,中国文化传统中“文字”的位阶高于“言说”;又说西方语言是一种语言命题本位的语文系统,语法严格,长于逻辑分析,而中文是一种字本位的语文系统,字字堆栈,长于综合理解。这话当然不无语病,推到极端处也会产生某种语言本质论的谬误。然而这些观点从跨语文(文化)的视角提醒我们意识到漢字的特殊性,这样的提醒十分关键。
  所谓以字为本位,强调的是彻底认识“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等不同层次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够精准地理解与应用这套语文系统。这跟只从读音来判断词义很不一样。比方说“道”这个字,它做名词使用可以有“道路”“方法”“最高的原则”等等意思,而这多重意思都从同样的字形分化而来。“道”的古文字形象一人走在十字路口,用“首”代表人,强调“止”的脚部动作,后来才写定成“道”。所以这个字的本义是人走的路。道路连接两个地方,透过道路人可以抵达另外的地方,因此引申为“方法”“途径”的意思。更抽象一层来说,人必须走在道路上才能通往目的地,道路是人所应当遵循的途径,因此“道”也指涉原理、原则,甚至作为思想体系中最高位的概念符号。又因为“道”是人所共行,所以言“道”的时候,经常带有普遍性、公共性的意思。
  类似这个情况,许多词语的内涵是围绕着文字发展出来的,如果欠缺必要的文字学训练与诠释能力,很容易轻率地将古文“翻译”成现成的当代语言,或者视之为一般的语汇,在面对文学性或者思想性的古典文本时,就不容易读出丰蕴的滋味了。
  二、汉字与古代社会
  高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应当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质,能够辨识基本的文字构件,从造字的创意中透视古代的生活与文化。随着汉字俨然成为普及的学术知识,也有必要思考将它纳入正式的语文教学当中,提纲挈领地介绍汉字特色。我觉得台湾地区的教材中应该有这部分比较好。
  汉字文化的普及著作很多,从普及的角度来说都值得看,包括之前引起很多讨论的《汉字树》。我特别跟高中学生推荐的是瑞典人林西莉的《汉字的故事》,与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许进雄老师的《字字有来头》系列。
  《汉字的故事》是从外文译成中文的,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翻阅此书,心中爱赏不已,觉得长了很多文史知识,也对汉字更有感情。旋即想到作者竟是一位瑞典人,心中又升起一股奇特的感受。类似那样的感受,我去年在巴黎的书店也曾有过。当时看到一本很漂亮的介绍汉字的书籍,除了正楷字形之外,也运用绵纸贴画的方式将造字创意的图画表现出来。我在台湾还不曾看到那样美丽的汉字图画书。我买回来,打算等侄女大一些时送她作为生日礼物。
  《字字有来头》是许进雄教授2017年出版的普及著作,这部书我读起来倍感亲切。许老师教过我们大二的文字学,当时的课本《简明中国文字学》也是许老师自己编写的,我最早系统地接触中国文字学就在那个时候。那时应该还是懵懵懂懂的,老师讲,我就听。
  后来大四修训诂学,任教的周老师也是一位学养深湛的古文字学家及语文学家。他问我们:“中文系的专业在什么地方?当前语文问题的争议,中文系能不能够提出专业的观点?”其人音容,宛在耳目。
  一直到为了准备研究所考试,重温文字学课本笔记,更觉得古文字的世界兴味无穷。在研究所时我也修过金文、战国简文的课程。准备考试的时候,参阅了许老师的另外一本著作——《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这本书以分门别类的文字作为媒介,搭配丰富的考古材料、古史知识与当代学术视野,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古代社会。《字字有来头》应当可以视作这本书的增补与普及版本。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自学引导与实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单向说明很枯燥,教学效果很有限。第一节课,我简单说明古代文字的特点之后,就发下几张从《字字有来头》的附录中印下来的文字表,依据食衣住行或者身体等分类,列出若干文字的古文字字形,并且说明文字的构造与创意。学生的任务是:分组讨论,选出两个他们觉得最有趣的古文字,在黑板上画出来,并且加以说明。
  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习以为常的文字,背后竟然藏着如此有趣的身世与故事。
  学生上台讲解的时候,我特别分析一些常见的字形偏旁构件,加以补充说明,并且提醒他们记得这些构件,因为下一项活动会运用这些偏旁来分析其他的字形。
  三、文字的观察与辨识
  汉字本身就兼有应用、思辨与文化的元素。汉字教学同时是语文应用、思辨表达与历史文化的教学。
  第二节课,我挑选了20个古文字,让学生和古人PK创意与想象力,看看能否借由观察,并且应用之前学到的基础知识,辨读出那些古文字所对应的现代字形。这些文字图片原本是十多年前我给几位小学生周末授课时所用,当时承蒙研究并且教授古文字的瓜学长惠赐档案,至今,学生与我依然受用。这次挑出来释读的古代文字包括:兼、交、相、至、尽、受、典、执、射、逆、降、埋、暮、火、伐、老、既、即和监。
  这些字的创意都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中透视古代社会的一隅,理解汉字构形中字形与字义之间紧密的关系(而不只是从字音作为联结),从而对于日常使用的文字多一份熟悉与情感。
  比方说,“典”字是双手捧读的珍贵书集,古文字字形的下方是两只手,上方是数根竹简用绳子编联的书册之形;“逆”字像道路上迎面走来另外一个人,“辶”(辵)是道路(行,省为彳)与足部(止)的组合,表示行动或者说空间上的意义;“即”字像一人跪坐面对着盛装在容器中的食物,表示即将要进食;“既”字是一人已经就食结束,背对食物张开大口;“射”字像一只手弯弓搭矢之形,后来弓与箭的字形讹变成“身”,右侧的手则隶写成“寸”;“火”字是观察自然所勾勒出的轮廓,与“山”字不同,“山”的底部是平直的笔画,而“火”字底部是弯曲的笔画;“至”字原是像一支箭射到目标,由于书写材料是长直的简片,因此字形就翻转90°略呈狭长形了。
  四、我的名字
  这门课则是希望学生应用科技工具,从构字创意、文献与历史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名字。文字学课程的应用练习,先要学生运用“汉语多功能字库”,查询自己姓名的古文字以及造字创意,然后写下来。字库中包含古文字图板、《说文》解释与形义通解,十分丰富。以我自己的“吴”姓为例,网页上从字形分析、文献征引到与古代历史的连接,解说非常详尽。以下节录一段内容:
  “大”本解作一张开两臂的人,“大”之侧加上“口”,其实像一人张口大叫的模样。李伯谦认为“大”“夫”古本一字,“大”读作“夫”,亦是“吴”的声符。许慎《说文》训曰:“吴,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夨、口。绞,古文如此。”许慎以“大言”解“吴”一说正说明此理。《诗经·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和《诗经·鲁颂·泮水》“不吴不扬”两句话,毛亨《传》两处皆云:“吴,哗也。”“吴”与“敖”“扬”并称,意指喧哗叫喊,与许慎释为“大言”之说相合。
  文字创意的解读莫衷一是,很多解释无法断定孰对孰错。但是透过汉字拓展历史文化的视野,或者是系联类推的思辨,或者是因形而生的想象,对于普及教育的观点而言都是有益的。有些名字里头的字无法透过数据库查到,或者不附古代文字,就让学生从其他网络辞典查询即可。
  五、“2017年度代表字”与“2018年度祈愿字”
  2018年的第一节国文课,希望学生反省过去,并且瞻望未来。下课前20分钟,我发下彩色信纸,邀请学生再写下两个字,并且简述理由。第一个是“2017年度代表字”,第二个是“2018年度祈愿字”。我喜欢在岁末或者年初的时候进行这项活动,让学生反思过去的一年,并且展望新的一年。学生的作品还可以用透明胶套收纳起来,作为教室布置。
  这些年,我们都会在年底举办“年度代表字大选”,由各界委员们推荐候选字,再让民众透过网络或者电话进行票选。今年获得最高票的年度代表字是“茫”。
  “茫”的字义为看不清楚或者意识不清醒,引申的意思为迷失方向、精神迷惘,或者看不见未来。我跟学生介绍的时候,也从字音和字形的角度发挥想象。“茫”与“盲”“忙”谐音,可以聯想到事忙、心盲, 或者生活忙乱而前途不明。“茫”字可以拆解成“艹”“水”“亡”,可以联想到视线受到丛生的草木遮蔽,大水漫天前途迷茫,或者未来的凋零与消亡。这些当然与造字创意无关,也没有任何学术依据,却是汉字的表意特质能够引发的阅读想象。每个汉字都可以是一段美丽的故事。或者是一个鱼钩,钓出潜游在每个人心湖中的故事。
  学生一开始想到的都是“鲁”啊什么的字,我上文字数据库,告诉他们“鲁”的本义是滋味鲜美。
  这个活动也能搭配课程教学使用。我在另外一个班刚好教完现代诗选,课文选读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冯至的《十四行诗》其中一首。课堂上的评量就是让学生从文本的用字中挑选出自己的“2017年度代表字”与“2018年度祈愿字”。
  学生俯首检字的情景,让我想到那一年的岁末,刚讲完《兰亭集序》,也要学生从文章中挑出自己的“年度代表字”与“新年祈愿字”。于是,那些乐的也好、悲的也好的记忆,也就乘着文字之筏,纷纷向我漂流而来,然后漂流而去了。
其他文献
摘要:插图是中学历史课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学,利用《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发现历史细节;通过演图,穿越历史场景;通过补图,寻找历史证据;通过辨图,捕捉历史真相。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史料核心素养  插图是中学历史课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的
期刊
摘要:数学实验的实践特征可归纳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方法。这不仅关系到深度学习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通用技术,更有助于学生数学“三大能力”(抽象力、推理力、模型力)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层级与缓存,能实现数学思考阶段性目标的定性发展。以《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的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实验深度学习三视图  文献研究显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
期刊
摘要:利用书信这一交流沟通和文化传递的微小载体,挖掘书信在文化传承、情感沟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了富有特色的“书信+”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发挥书信在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品析能力、审美发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书信+”语文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以纸为载体的传统书信曾经是人类社会交往史上重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过程为:利用和主题相关的问题导入,对主题形成初步感知;分析文本结构,掌握阅读策略;区分事实与观点,分析、推断信息逻辑关系;推理判断,创造性地表达观点;做出评价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成果分享,完成能力迁移。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期刊
摘要:增根是由于求解方法,即不同解变形而产生的,并不是方程的根,而且有很多种可能,因此,对于任何方程,我们更应该关注它的求解方法和解的情况,而不是增根。教学“分式方程”,可以在一般解法“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利用除法的意义、换元、两边同除以最简公分子、利用合分比定理等更多的解法,從而基于同解原理,认识增根和“失根”,充分理解分式方程的根。  关键词:分式方程增根错题教材对
期刊
摘要:在《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一课中,以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为目标,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驱动为路径展开教学。具体地,通过精选生活证据,锻炼分析能力;提炼史实证据,发展思辨能力;收集实验证据,培养实证精神。  关键词:证据推理生活史实实验《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2018年12月4日,苏州市初中化学基地校教学研讨活动在南环中学举行,笔者上了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展示课(使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立足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立足本文的书信与驳论文体,统筹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加强文言诵读与体悟,丰实教学内容;关注历史与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和联系现实两种阅读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力争将课堂教学内容挖掘得更为透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期刊
摘要:HPS视角下的物理教学,以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渗透有关科学家所处时代的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重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将对物理知识的简单学习转变为对科学探究的充分体验,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课时,尝试从HPS视角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关键词:HPS初中物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HPS
期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有趣”的追求。课堂上有趣的内容能引发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能培养学生积极、深刻、稳定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中学科学学科的课堂中,情感培养目标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只重视知识目标,这与作为终端评价的中、高考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有关——纸笔测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考查显性、确
期刊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引导学生对媒介有理性的认知,确立科学目标,聚焦媒介素养;要紧扣媒介本体元素,着力媒介的建构转换,跨界求“真”;要立足批判性思维,精当把握,融为一体。  关键词:认知媒介 跨界求“真” 融为一体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阅读已经是多种媒介的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开展“跨媒介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