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中专的学生需要有基本、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必有滔滔不绝的口才、洋洋洒洒的文采,但要有正确的表达能力、清晰工整的书写能力。即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语文素养,从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素养;文化功底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和文化基础越来越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养更是欠缺,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进入职业学校后,又有很多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学好学坏无所谓,因此学生放松了语文学习,对语文课程根本不予重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当然,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趋向,人们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与学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教《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发觉学生学议论文的热情不如学记叙文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巧设一个问题,二个三角形可组合成哪些图案?想到答案的同学都可在黑板上画出来。同学们踊跃作答,趁学生情绪进入状态,我马上进入课题探讨,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点明本课论点。轻松完成本课教学。同时,要时刻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把那些内容新颖、富于兴趣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还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各项能力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大致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两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鉴赏评价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情境,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建立集体观念,培养合作意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至为重要。每次走进课堂,我都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在情感上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在每位同学脸上浏览注目,让每位同学都感觉我在与他个人倾心细谈与交流,这样可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被关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从入校的学习、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无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教学中,也可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说”、“课堂提问讨论”、“自我介绍”等形式,尽力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具体操作中,可适当营造氛围,即言语交际的情境——语境。有了适当的语境,学生自觉不自觉就参与进来,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掌握。同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给学生多一些训练的自由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无所顾虑,从而敢于说话、乐于说话,表达的胆识就会加强。
三、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知道,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有异、兴趣爱好有差别。这就注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整体进步,要求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长,都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要确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除一般的写作能力培养外,应充分重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明确写作的功用,强调训练的适用性。扭转学生把写作仅仅当成一种作业,一道考试题的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实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在过去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有不少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但我们这里强调的实际应用应该比这些范围更广、更实际、更生活化、更具交际性。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良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还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运动会中,让学生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劳动技能实习结束后写劳动心得、实习报告。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素养;文化功底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和文化基础越来越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养更是欠缺,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进入职业学校后,又有很多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学好学坏无所谓,因此学生放松了语文学习,对语文课程根本不予重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当然,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趋向,人们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与学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教《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发觉学生学议论文的热情不如学记叙文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巧设一个问题,二个三角形可组合成哪些图案?想到答案的同学都可在黑板上画出来。同学们踊跃作答,趁学生情绪进入状态,我马上进入课题探讨,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点明本课论点。轻松完成本课教学。同时,要时刻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把那些内容新颖、富于兴趣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还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各项能力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大致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两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鉴赏评价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情境,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建立集体观念,培养合作意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至为重要。每次走进课堂,我都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在情感上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在每位同学脸上浏览注目,让每位同学都感觉我在与他个人倾心细谈与交流,这样可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被关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从入校的学习、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无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教学中,也可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说”、“课堂提问讨论”、“自我介绍”等形式,尽力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具体操作中,可适当营造氛围,即言语交际的情境——语境。有了适当的语境,学生自觉不自觉就参与进来,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掌握。同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给学生多一些训练的自由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无所顾虑,从而敢于说话、乐于说话,表达的胆识就会加强。
三、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知道,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有异、兴趣爱好有差别。这就注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整体进步,要求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长,都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要确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除一般的写作能力培养外,应充分重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明确写作的功用,强调训练的适用性。扭转学生把写作仅仅当成一种作业,一道考试题的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实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在过去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有不少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但我们这里强调的实际应用应该比这些范围更广、更实际、更生活化、更具交际性。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良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还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运动会中,让学生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劳动技能实习结束后写劳动心得、实习报告。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