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风来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其实一直在做东西,对我来说就是不断地去做,其实我觉得手作也好,还是文化传承也好,一定都是依赖时间的积累,我觉得只要肯花时间沉淀,没有什么达不到。
  张凡(首饰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老师)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22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大楼
  最近张凡的展览“好金主义”在建外楼下画廊展出。作为80后首饰艺术家,张凡在十年的当代首饰创作实践中,从未偏离过对中国传统首饰尤其宫廷首饰文化的探究,并毫不迟疑的大胆进行着独具当代意味的尝试。“好金主义”既是张凡的个人选择,也为我们能够亲近中国艺术首饰,提供了一个的确称得上是“Good as Gold”的好选项。
  跟张凡约在了一个PM值爆表的深秋下午。她去买咖啡,让我去占座,笑着说,“我怕一会就没地儿了。”一句话把我带回到校园时光。她不太像个老师,混在学生圈里的确看不出来,可能和她一直单纯地坚持着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她说,“从我学首饰设计开始,今年是第11个年头,对于这个展览来说,我觉得11年不能算是总结,算一次作业,就是一个阶段,接着还是这么往下走。”
  从服装设计到首饰设计,从喜欢配饰到设计配饰,从尝试各种材料到执着于金,她一路走来都跟随了自己的意愿,坚定了就去拜师学艺,没有摇摆,没有迷惘,只是笑着,“我觉得我挺喜欢。”
  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此,执着于梦想,专注于过程,静等风来。
  作为一个80后设计师,你对传统文化的熟稔让我惊讶。
  我从小就对传统的东西很感兴趣,比如小时候喜欢看电视剧《红楼梦》,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在纸上画各种古装小人,收藏很多小人书、古装故事什么的。后来大了一点,在少年宫学画画,老师就老带我们到故宫画亭台楼阁,开始慢慢接触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很喜欢,会觉得传统的东西特别耐看。
  您最初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后来对首饰与饰品的专业转化是自然而然么?
  我当时去学习首饰设计是因为我做服装设计的时候很喜欢做配饰,而且我喜欢用不同的材料做,不太喜欢仅仅用面料做。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意间看到滕菲老师的一本书,介绍了她在德国做的一些材料性质的作品,以及国外做装置和运用材料的艺术家。然后我就联系了她,成了她第一届研究生,基于我曾是学服装设计的,研究方向就定在了首饰与饰品方向。
  一次无意中见到珐琅,觉得特别喜欢,就找老师学习珐琅,学习的时候会去故宫看珐琅表、珐琅器,就发现了花丝和细金,觉得那些凤冠、头冠都特别有意思,决定开始尝试这种技术。当时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叫《中国古代金银细金工艺的演进和创生》,演进就是往前怎么走,创生就是我们怎么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那时候看了很多关于传统的书,包括沈从文的一些书,我记得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其实古代的东西,那些瓶瓶罐罐放在博物馆里已经够好,就是你没有必要再去创造那些东西,因为它已经达到极致了。”所以我觉得现代人需要有新的东西。
  你感兴趣的材料都是比较传统的吗?
  对,除了材料,还有文化。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特别简单,虽然传媒、电影、文艺作品有一些介绍,但这些其实不是一种很好的传达方式。在文化上自信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底,我觉得现在大家对自己的东西心里是没有底的,所以身在国外,或者想自己搞点创作的时候,就会缺乏一点自信。
  你后来去国外的时候也是学习的比较传统的工艺,找到了自信?
  如果就文化来说,国内外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是就工艺来说都有相似的地方。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中西交流了,中国传统的工艺和西方之间的交融也非常多了。我们是有这个基础的。所以我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外的时候是学习当地的首饰工艺,我一直觉得一种手艺、一种艺术能在一个地方长起来是有根源的。
  去挪威学习的是挪威传统的银器锻造,其实之前在中国的北京、云南我也接触过一些银器锻造的师傅,简单的学习过,当时觉得很难,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方法教给你,就是敲,你也不知道要敲到什么程度,什么是敲得行或者不行,敲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就是凭经验凭感觉。但是挪威的师傅就能准确的告诉你用多厚的银片敲多少下,然后淬几次火,最后能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我跟着他学了3个星期就可以自己做好多东西了。这个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西方工艺技法传承得那么好,因为它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中国人的东西是都靠人传人,口口相传,人断了东西就断了,传不下去。那个时候我也在想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找一种能落在纸上的规律。
  但是,回国之后,一次我碰到了一个收藏家,聊起这个事情,他说中国的东西高级就高级在这儿,它不确定,它不好复制,它就是跟人走,比如说哪个时期哪个地方出产了一批东西,此后就再也没有了,那可能就是那几个人或者那一个人做的,他的艺术感觉是无法复制的。
  这也是我刚才想表达的,在中国对待文化一定要自信。
  这次你的展览分三个系列,贴金、细金、金石,这三个系列上的工艺分别有什么差异呢?
  这三个工艺其实都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贴金系列,金就是金箔,我直接在南京金箔厂订的金箔,跟那边的师傅学了贴金箔的技术,回北京跟做漆艺的艺术家探讨,因为他们中有日本留学回来的,也接触了日本的金箔技术,综合后我自己想一些办法,找到自己想表达的点,再自己把它制作完整的。像细金、 金石系列都是中国传统的技艺花丝,就是把金熔化,然后拉成丝,最后再编制,这本就是完整的过程。
  你是怎么想到只采用金这个媒介的呢?
  这个主要是因为本次我展览的策展人蒋岳红老师。她自己本身是个特别朴素的人,就因为我总跟她讲我的工艺我的自信我的好恶,她才觉得我的艺术观念很有意思。策展的时候,她觉得细金在我作品生涯中的存在很重要的意义,不过虽然我大部分作品是细金,但是展览不应该单一突出这一面。贴金系列是我为展览特别做的,开始只是想用贴金的方式来做一些首饰,后来就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些石头,没用的小玩具,废弃的杯垫什么的都找出来贴。这个感觉就像是给人“贴金”一样,比如说一个普通的人因为一个特别的头衔就被人认为很特别了。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金这个材料本身已经成为很稳定的等价物,它决定了另一件东西的价值,你要重视它。   你的作品的诞生需要哪些步骤呢?
  首先我会先有一个想法,然后制作和设计草图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一般要先对材料做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效果,然后再画一些草图,去做模型。从草图到最后完成的作品,也会有很多不同,尤其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手作”特别感兴趣,它是不确定的,一些偶然的效果也会非常有意思,你的想法也会在做的过程当中慢慢发生转变,作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变化,制作完成之后,又因为被人不停的使用,产生新的变化,我觉得它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儿。
  看你的展览作品大部分是会接受定制的,那你说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每个人拿到的定制是独一无二的,定制一件的周期大概多久呢?
  对。每个人拿到的都不太一样。普通的作品大概是30天,然后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像金石系列可能要60天或者小半年。
  手工制作代表的是一种品质,也意味着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付出。我也一直在尝试怎么能控制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手工制品。所以在我的作品系列里面有一部分是用铜镏金完成的,它的制作方法有一些步骤是可以复制的,但每个又不一样,于是制作时间缩短了,成本也就降低了。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更多的人,只要是喜欢我作品的人,就可以为他服务。 我自己更倾向于首饰跟人之间的关系,人一定要戴上,跟人有交流、有关系才会更有意义。
  你一定不缺时尚品牌的觊觎。
  这几年一直都会有不同的品牌来找我, 包括有比较好的国外品牌,也都有提到过合作,但是我自己一直觉得合作这种事情主要在于它能不能给我自由度,我不希望成为给别人加工东西或者做命题限制的设计,因为我觉得还是需要时间才能把自己的概念表达好。
  所以我猜你会有自己的品牌。
  是这样的,一个以我名字为标识的品牌,FANN ZHANG,我自己是把它分成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我觉得我的艺术品部分,我希望它是自由的,作为艺术家创作来说,能够把想的东西做出来,这个过程是很享受的。另一个想法是,创立一个品牌为特定的人群服务,即便不全部是我的想法,但我的作品和佩戴它的人达到了共识,我也会很满足。所以我现在把自己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自己创作的部分,我会不断探索新工艺,并深入到我的作品中,另外一方面是管理自己的品牌,有小批量手工产品。
  如何推进这都不太容易的两个方面?
  我其实一直在做东西,对我来说就是不断地去做,其实我觉得手作也好,还是文化传承也好,一定都是依赖时间的积累,我觉得只要肯花时间沉淀,没有什么达不到。
  今年是我从学首饰开始的第11年, 对于这个展览来说, 我觉得11年不能算是总结,就是算一次作业,就是一个阶段,接着还是这么往下走,不存在颠覆、突破,或者好高骛远,其实就是做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自然而然地变化,就像一棵植物,安静,但是不断生长。
  这次作业(展览)给你带来了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策展人跟我说的一句话,她觉得我应该接受一些惊喜。
  比如说展览的那几面墙,红色的墙、金色的墙和蓝色的墙,这是策展人的主意,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的。比如说一开始我特别不愿意刷一面金色的墙,先入为主地认为我的作品放在上面会显得品质不好,一大堆担心,但是试完以后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完全不是预想的模样,就接受得欣然。所以我就觉得其实在做这个展览的过程当中,包括有观众来参观,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反馈,一些感受,都让我觉得不断地有惊喜有碰撞,所以对我来说最深的感觉,就是开放一个窗口,然后就能不断地接受到惊喜,就会获得更多的东西。这就像一个人经常告诉自己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但也许有个机缘他就无畏地决定了去做一件原本畏手畏脚的事情,就这么着了,哪有那么多应该或者不应该。
其他文献
赤诚的奉献在古城辽阳,有一个科达塑料制品厂。全厂只有夫妻两个人。丈夫王景科,妻子吕素华,他们既是"厂长"又是工人.自从1993年建厂以来,夫妻俩守法经营,诚实办厂,致富不忘国家,他们把浓浓
中科视必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中科视必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是在国内外医学专家、眼科专家、卫生系统、医药系统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倡导发起的专业性眼科医学科研机构,立
上一世纪末营养学家、临床医师和微生物学家们在如何看待人类大肠功能的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大肠的主要功能仅被视为少量的吸收功能以及贮存和排泄废物。然而医学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原黄石市第三人民医院),始建十1956年,是湘鄂赣区域间规模最大、黄石地区惟一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位于市区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技术力量雄
新税制的实施,为救汉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具体表现是:新税制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调动了国税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促进了乡级
教师在平等的集体中应让孩子学会文明和谐,在友善的氛围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在诚信的旅途上让孩子学会守信,在学习的长河里让孩子乐学,从多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质。 Teache
厂长来信之后4月10日,大连市国税局金州分局局长韩勇收到金菊化工厂厂长李宝珠关于公平税负的来信后,党委一班人进行了思考。他们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
初三是学生初中学习阶段学习任务最重,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那么多的学习资料感觉是苦不堪言,而教师面对家长面对学校以及社会的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严肃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带的是七年级的数学,上半学期主要是解决代数方面的有关知识。我在经验
古人认为:百药均为毒药,百草又都是良药,看你用多少。如果为了避免维生素缺乏症而超量服用维生素,会对身体有害,易打乱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破坏氨基酸的合成,导致精神失调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