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化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性、传统性的文化载体,在增强文化自信、复兴民族文化、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的创新进步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和更高标准的效果目标,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来持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发展。由王耀华等编著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2015年3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书围绕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而展开,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传播的历史、现状与前瞻性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意见与建议。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结构清晰、全面,上篇的“理论基础”梳理并整合了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的基本原理,中篇的“历史与现状”呈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音乐传播概况,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的原则与规律,下篇的“反思与对策”结合具体的案例,以及新时期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的需求与目标,展开专业性的反思与总结,继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综合该书的论述可知,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需要在已有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依照现阶段民族音乐与文化传播的特征与规律,扩大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网络上的影响,让中国民族音乐能够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增强世界艺术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不断增强我国的艺术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现状分析
  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在历史上有着许多早期的记载,由记载可见,中国现有民族音乐体系也是在国际传播与艺术文化交融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其本身即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面对当下中国民族音乐日益边缘化的现状,我国民族音乐需要传承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精神、态度与方法,积极地振兴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跻身国际,让世界能够听到独具中国民族特色、蕴含深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音乐之声。具体来说,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现状面临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
  第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为了加快音乐艺术及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民族文化自信明显不足,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我国民族的东西是粗鄙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从而在国际传播上表现得不够积极,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也不理想。实践证明,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前提是需要建立广泛性的民族艺术文化自信,加快转变西强东弱的旧观念,全面梳理和整合我国优秀优质的民族音乐作家、作品与文化研究成果,积极地、主动地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推广到国际上,并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渠道与平台,加快扩大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
  第二,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内容、形式较为滞后单一,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多元艺术文化竞争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亮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积累,音乐的种类、主题、风格多样且复杂,光是传承与发扬就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再加上要根据时代审美进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整合难度就更高了。而在日益网络化的时代下,短平快、典型性的内容则更适合传播,更能够强化受者的印象,所以,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内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化的短平快、典型性的传播趋势,增强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仍是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化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
  第三,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缺乏更多元化的渠道和平台,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未能真正地打开局面,在国际主流舆论上处于被动局面,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效果不佳。从长远来看,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需要在渠道建设和平台建设上作出及时有效的探索,为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实践提供更多元、开放的传播环境,促进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长效良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推行与发展,为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开拓了许多新的渠道,搭建了许多新的平臺,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与交流,鉴于此,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渠道与平台的建设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政策变化,及时抓住时代的机遇。
  二、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化的现实意义
  “网络化”是当下国内国际备受关注的热点词,“网络化”为大多数行业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音乐艺术文化传播亦在此列。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说,通过网络化的融合与创新,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都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自我革新与优化,解决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中的部分问题,增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那么,具体来说,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首先,网络化可以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大众化水平,促进国人对自身民族音乐作家、作品、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的认知和了解,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奠定更加坚实的民众基础。其次,网络化可以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中内容建设的计算、分析和整合能力,让我国复杂多样的民族音乐内容能够以更加系统、完整、真实的面貌呈现在国内外受众面前,提高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中内容建设的效率,降低成本,加快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发展步伐。最后,网络化可以丰富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渠道与平台,让线上和线下的渠道与平台能够更好地为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服务,打造多层次化的、差异化的民族音乐传播体系,满足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中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以外,网络化还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带来了许多有益的改变与创新,是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在新时期需要高度关注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三、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化的科学路径
  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化符合新时期我国艺术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客观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国际网络化传播的效果,也为了增强我国的文化艺术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网络化发展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   第一,积极推进国内国际的中国民族音乐大众化教育,依托网络化的渠道和平台,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内涵、经典形式、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和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意识。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而应该是每一个国人都可以积极参与的事,而要想更好地集中各方合力,我国民族音乐的大众化教育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网络化教育具有显著的大众化特征,借助网络来推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也就是说,我国可以借助网络化的东风,扩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大众化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和认同中國民族音乐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内涵,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进而在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中掌握主动,增强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内在能量。
  第二,积极推进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内容建设与形式拓展,在内容上拓深民族音乐,挖掘民族音乐与文化中具有传承价值与现代意义的内容,顺应新时期国内国际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而在形式上,利用民族音乐网络电视节目、网络杂志、网络社区论坛、网络教育、双语音乐软件等多样化的形式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网络化都应该注意民族音乐内容、形式与网络传播的适配度,并针对网络传播的特性,优化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让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好地融入网络化的媒介当中,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同,进而保证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中,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能够达到更优化的传播效果。
  第三,积极推进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创新化发展,依托网络技术与手段,融合其他学科、领域或项目的优势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和谐长效的方式,加快民族音乐走出去的步伐,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与其他世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在扩大我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和创新化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网络化发展能够更好地借助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来推进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比如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促进民族音乐与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让我国民族音乐与文化能够以全新的时代精神面貌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网络化发展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借助其他学科、领域或项目的优势资源,比如区域多变的经济合作机遇、“一带一路”的国际倡议等,全面加快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发展步伐。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互联网+’与中外音乐观念交互影响研究”(17BD085);202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艺术类高校数字音乐教学资源‘区块链’式线上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JX2020B19)]
  (赵去非/硕士,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方方/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生)
其他文献
【摘要】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才能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做好疫情防控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新闻舆论话语权建设的“五个统一”,即阶级利益和工具属性、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真实报道和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国内宣传和国际传播五个方面的辩证统一。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只有牢牢抓住话语权这个关键,深刻把握疫情舆论的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载体的逻辑关系,才能主动占领话语高地、牢牢把握话语导向,形成
期刊
【摘要】在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下,作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新闻评论要瞄准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重点下功夫,全媒体联动提升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探索更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打通基层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新闻评论;关键处要害处;传播效果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传播主流声音、弘扬主流价值最有力的武器。在这个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时代,重温新闻评论的初心使命,在思想激荡中举旗帜,在众声喧哗中
期刊
【摘要】独立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与底层叙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观照的内容多在主流秩序之外,曾经一度有边缘化的迹象。但最近几年,一些聚焦底层社会的独立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和院线渠道上突然大热,这与它们关注的视角、表述的方式、情感的传递、价值观的倡导有着重要关联,也是独立纪录片向大众审美靠拢、亟待获得更大社会影响力的表现。在主流叙事的精品纪录片井喷式增长的映衬下,这类纪录片在数量上并不具优势,只
期刊
随着现有的高职音乐课程理论不断发展,高职音乐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高职音乐教育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音乐教育探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一书汇总了著者富宏在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通过理论研究、教学研究、音乐鉴赏、音乐随笔等不同维度的梳理整合,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的特色理念与创新模式。该书立足当下高职音乐教育的现状,对高职音乐
期刊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所讲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并且借助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不断改编,尤其是近年来相关电影大片的持续火爆,可以看出经典小说与新技术、新视野、新理念的完美结合带来的新奇刺激的审美效应。而这一切创意都是以小说《西游记》为蓝本,都离不开对小说文本深入独特的解读。同时,文献学研究又是文本研究的基础,特别是版本学研究,更是其重中之重。曹炳建先生撰写的《〈西游记〉版本
期刊
【摘要】潘文年教授所著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通过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相关理论引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具体实践过程,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现状、基本模式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系统整合分析,为在政治、文化、经济合力驱动下的出版业“走出去”活动提出了宏观、中观至微观的策略分析。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跨学科方法的引入以及对投资式“走出去”模式的首次系统阐述,为中国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  由郑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
期刊
【摘要】如何实现全媒体时代期刊的融合发展?与新媒介诸如公众号、网站、广播影视等结合,赋予纸媒新的生命力;借助新媒介,策划文学活动,诸如举办赛事、开展网络教学、形成期刊联盟等,提升纸媒影响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结合新媒介;媒体合作与联盟;网络教学  随着手机、iPad等便携式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及4G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
期刊
【摘要】近几年,中国重大历史纪念日频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围绕关键年份的通史梳理,党的早期宣传活动回溯,媒介对近代社会的启蒙、变革等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新史料、新方法的发掘与运用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外延,学术史的梳理也为学科的转型和发展描绘出清晰脉络。结合时代话语,新闻史研究将作为“旧识”的史料,解读成“新知”。未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要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借鉴不同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学科
期刊
京剧作为国粹,其产生于清代中叶年间著名的“花雅之争”。元代的杂剧和南戏的早期之争便是为地方戏树立戏剧的楷模,自此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的发展日益蓬勃,出现的剧类繁多,每个地方有其地方代表戏剧。在明中叶盛行的主要是高雅的昆曲,在剧坛拥有压倒性地位。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各种地方戏开始蓬勃发展并大放异彩,赢得了地方居民的喜爱,开始能够与昆曲争长短。李斗《扬州画舫录》说:“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