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段成长阶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通过构建“四阶段成长阶梯”,让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均有明确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通道。
  1.建立长效性评价与保障体系,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愿望
  一是守住底线。学校先后出台了常态课备课标准和常态课、研讨课评价标准以及可量化的作业检查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区间标准等,引导教师将常态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追求特色。学校通过完善师德考核、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等评价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愿望和专业发展的自觉,引导教师依据个人专长确定特色发展方向,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还创新表彰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例如,设立教育微创新表彰,引导教师关注身邊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
  2.开展校本研修,注重梯队建设,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一是分层培训注重实效。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分层培训,强化群体职能;成立党员党性教育及能力提升研修班,坚定理想信念;依托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项目,提升班主任工作实效性;开展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新教师快速融入学校文化;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青萝社,引导青年教师提升育人理念、丰富育人策略等。
  二是开展“互动课堂”教学研究。学校持续开展“互动课堂”校本研修,建立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策略,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育人能力;开展专题研讨,引导教师将“互动课堂”教学理念向常态课迁移。
  3.引进专家资源,拓宽教师眼界,引导教师追求有品质的专业生活
  学校以“名师工作站”工作为龙头,开展集教研、师训、科研“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名师指导、课题研究、信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先后聘请13位名师、专家和多位区级教研员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承办多项全国、市级研讨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搭建平台。
  4.用课题牵引发展,让研究常态化,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学校引导教师聚焦问题解决,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学校现有各级课题62项,166位教师参与研究,采用校、区、市三级联动方式,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
其他文献
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教育故事,传播首都教育好声音,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首都教育者的新任务。教育本身就是创造故事的行业,没有故事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为了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门头沟区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式新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多循环提升路径中,逐渐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向,快速成长起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教师总体学历水平高,但是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区情和区域教育状况不太了解,职业技能相对欠缺。针对新教师的现状,我们确定了培训目标:帮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爱上读书,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时代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基于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班级共读活动。  1.共读之前选书目  在书目选择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书目。例如,经过一个学期的共读活动,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结合家长反馈的“亲子间理解问题”和教材“热爱家人”的单元大主题,我选
2018年9月以来,湖北省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重点突破、久久为功"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性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到2020年底,省级层面
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区域教研机构积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助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下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谈谈区域教研助力初中教育活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1.引领课程研究,提升课程育人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教学价值导向也经历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的转变,从而引导着
教学领导力是与学生学习成效显著相关的教育领导力类型,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方法,以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建构基于现实情境的校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