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pand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原始农业不发达的人类社会早期,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人们因地制宜,利用木、石、骨等各种质地材料制作生产工具和渔猎的武器,以从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更多必须的生活资料。随着众多部族的不断融合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人类历史迅速进入了文明发展阶段,森严的等级制度开始约束规范不同阶层人们的行为,同时众多诸侯方国的出现使得部族冲突因为利益而变得频繁,小的冲突往往演变为战争。我国的战争史可以远追到细石器时代晚期的上古黄帝时期,如著名的《山海经》中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的传说。在国外的早期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文明等历史进程中,祭祀和战争同样充满了它们的发展历史。据说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真正没有战争的时间居然不足一个月。所以在著于春秋时期的《左传·隐公五年》对于国家的记述时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准确地揭示出早期关系国家的主要活动有两个,那就是祭祀和战争。祭祀反映出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早期,贵族对于先祖和神灵的观念认识,他们利用神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通过祭祀活动,缅怀部族共同的祖先,进一步加强宗族血脉联系,凝聚宗族的力量,从而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基础的目的;战争则是以开疆拓土、掠夺财富和劳动力为目标的惨烈方式进行,这是为维持国家发展而抢夺资源的过程。所以早期中外历史中,战争和祭祀作为统治者最常见的社会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扶风县位于陕西关中西部,三千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植被丰茂,是作为擅长农耕技术的姬姓周族理想的生存之地。据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周人先祖古公父率氏族开始了继先祖公刘迁徙豳地(今彬县一带)以来的第二次西迁,他们一路向西来到今被称为周原的扶风、岐山交界的北部箭括岭下,在此营建宫室修造城邑发展农业,经过季历、文王几代人的努力,这里成为了周族兴旺发迹之地,为最后剪灭商纣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使得周原地区即使在武王建都镐京后,依然不失曾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大量姬姓和其他异姓贵族的采邑被封于此。他们在这里遗留下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闻名遐迩的青铜重器如毛公鼎、散氏盘等都出于此,周原地区因屡屡出土西周青铜器而被美誉为“青铜器之乡”。
  由于扶风地处古代西周王朝的西部,周围与狁、夷、戎狄等少数民族部族相邻而居,以游猎和农耕为特征的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不可避免,扶风周原古代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很多兵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统计,在《诗经》里被称为周原的扶风大地上,出土了占青铜器数量相当比例的各种兵器,其中又以戈的种类最多,达到出土兵器总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次为矛、戟、钺、戚、刀等。而最新的考古调查表明,在周原地区当时就已经有了分工特别精细的各种手工作坊,所以这些兵器按形制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周族贵族自己制作的,有些兵器如2006年扶风五郡村窖藏出土的十二件青铜矛,在铸造好后并未被实际使用过;一部分兵器则是战争胜利之后缴获的战利品。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现出形制各异的特点,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出商代兵器的特征,可能和西周灭商后分封商代有功旧贵族在周原地区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部分兵器(最常见的如兵器戈)从墓葬中出土时有被人为破坏或折弯的情形,这可能和当时的迷信观念和丧葬习俗有关。这些尘封了近三千年的冷兵器实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早期各民族关系、战争方式及规模、手工业发展以及兵器管理制度提供了鲜活的实物,它们也因此逐渐成为文物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业界所重视。随着社会上民间收藏热的兴起,收藏不同时期的兵器也成为众多收藏者关注的方向。基于此,笔者从扶风县馆藏品中遴选部分商周时期兵器做简单介绍,与藏友同好者共享。
  ■长刀
  商代晚期兵器,1983年扶风县天度镇强家村墓葬出土。长44厘米,宽4.5厘米,重580克,二级文物。刀呈长条状,刀首上翘,刀背稍厚,有凸起的棱和三个长方形穿。按其形制可知,它是用于有竖槽的长杆与刀身以绳索捆扎使用的,是一种杀伤力极大的长兵器,同类形制器在陕西淳化县有出土。
  ■五角形殳
  西周兵器,1975年于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伯冬墓出土。直径5.8厘米,銎径2.3厘米,重580克,二级文物。外形中部成扁圆的球状,正中有圆形銎径,按有关学者据《周礼·夏官司兵》、《诗经》等文献记载考证,此器物是西周时期的“五兵”之一,是一种没有锋刃的长杆木柄兵器,它依靠套在木杆上的圆形箍子上附着的三角形尖刺的撞击来体现杀伤力,同时在此尖下部还有下斜的刃具有切割的作用。它在西周时期是一种实用器具,且类似器物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但形制多样,至宋元以后则发展演变成一种非实用性质的仪仗用器。
  ■车戈
  西周兵器,1991年扶风县绛帐镇曹魏村出土。长23厘米,宽11.5厘米,内长6.5厘米,重300克。直内宽援,短胡三穿,援中部起脊,近阑处有铭文一字“车”。表面锈色青黑,刃部锋利异常。
  ■有銎戈
  商代兵器,1973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长15.4厘米,重375克,二级文物。窄援直内无胡,援部残断,正中起脊,刃部向首部渐收,椭圆形銎孔用于安装木柄。此器形制具有商式兵器的特点。
  ■镂孔矛
  西周兵器,1980年12月扶风县城关收购站拣选。长28.7厘米,銎径2.2厘米,重270克。体狭长呈条状,矛身向上微翘,凸起的脊两侧有蝌蚪形状镂空图案,一面有用于系缨的半圆形钮环,部为上大下小的不规则圆筒状,末端有不规则的钉孔,从形制看似为仪仗用器。
  ■柳叶矛
  西周兵器,1977年扶风县绛帐镇北吕村荒坡塬墓葬出土。长20.7厘米,径2.6厘米,重200克。形如柳叶,锋尖刃利,刃部中间起脊,部两侧有扁圆形的钮,从磨损程度看应为实用器。
  ■青铜矛
  西周兵器,2006年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窖藏出土。通长35.2厘米,宽5厘米,銎径2.9厘米,銎长9厘米,同类形制器物共出土12件。矛呈长条状,锋由下部向首端渐收,尖呈等腰三角形,矛体中间起脊,为不规则的圆形,末端一侧有小钉孔。从现存的刃部和钉孔等部位看,应该是本地贵族自己铸造后尚未使用过的青铜兵器。   ■铜我
  西周兵器,1975年3月5日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伯冬墓出土。长24厘米,最大宽8厘米,銎径4.2×2.8厘米,重300克。外形如锯,刃部有突出的三齿,背上有两个扁圆形的銎孔,用于穿插木柄。此器形制特殊少见,周原博物馆原馆长罗西章先生研究认为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我”,此器并非周原地区的典型器物,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物特点,极有可能是墓葬主人伯冬的战利品。
  ■素面钺
  商代晚期兵器,1978扶风县城关镇益家堡村墓葬出土,长16.5厘米,宽7.1厘米,重250克。外形似斧,直内宽援弧刃,援正中有圆形突起,近柄处有阑和两个长方形穿。
  ■直内戈
  西周兵器,1983年扶风县上宋乡北吕村墓葬出土。长16厘米,援宽7.3厘米,内长7厘米,重313克。直内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正中起脊,援近阑处有一个圆形穿和两个长方形穿,内上有一个长方形穿。
  ■蚱蜢纹大戚
  西周早期兵器,1974年扶风县召公镇吕宅村墓葬出土。戚内长7.5厘米,长19厘米,宽7厘米,重550克,一级文物。外形如钺,短援弧刃,直内,其一角内收,内上有一个三角形穿,近阑处有高浮雕蚱蜢图案,另有两个方形穿用于固定木柄。该器物造型独特,装饰生动。
  ■虎纹戈
  西周兵器,1971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墓葬出土。内长7.3厘米,残长14厘米,重130克。短胡一穿,援残断,上有圆形穿和规则的小圆凹点,可知其中原应镶嵌有装饰的材料,阑上有环绕的虎尾,内为张口竖耳的虎形。
  ■虎纹戈
  西周兵器,1971年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墓葬出土。戈残长17厘米,内长7.5厘米,重150克。直内长援,短胡一穿,内部一角内收,戈首锋利略带弧度,援上起脊,脊饰有曲首的蛇纹,阑部饰有高浮雕张口竖耳的虎头图案,造型独特装饰精美,是青铜戈中的精品。
  ■人面纹短剑
  西周兵器,1971年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墓葬出土。残长17厘米,内长7.5厘米,重150克,二级文物。剑呈长扁条状,中间宽而两头略窄,剑锋因使用磨损缺失。长方形柄上有圆形铆孔,剑身后部饰有光头尖耳的人物头像,有专家考证此剑可能是当时担任武职的奴隶主为了炫耀军功而专门做的兵器。
  ■青铜箭镞
  西周兵器,1983年扶风县城关镇益家堡村墓葬出土。长6~9.3厘米,重10~20克。同出四枚,基本形制类似,长翼短铤,翼如倒钩,锋呈三棱状,铤向后渐收成锥形或弧尖。
  ■铜勾戟
  西周兵器,1974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墓葬出土。长15.9厘米,宽16厘米,重200克,三级文物。直内,援宽而短,援上起脊,近阑处有圆形穿一个和四个长方形穿,胡一端平直,一端外折成弧刃,尖残。
  ■青铜勾戟
  西周兵器,1973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刘家村墓葬出土。残长16厘米,重200克,三级文物。援细长,锋至戟首渐缩成尖,援中起脊,两侧下弯如翅翼,一侧残断,援末端截面有圆形銎孔,銎孔两侧有四个长方形穿,戟首及一侧援部残缺,穿上捆扎痕迹尚存。该兵器形制独特,属于实用器。
  ■青铜剑
  战国兵器,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城关镇徐家河村。长47.2厘米,刃宽3厘米,柄长9.9厘米,重700克,三级文物。剑身呈长条状,锋向剑尖略收,剑格呈菱形,柱状柄上有两道箍,是战国时期常见的随身近防武器。
  ■直内环柄勾戟
  西周兵器,1981年出土于扶风县上宋乡(现为绛帐镇)北吕村。长27厘米,援长16.3厘米,200克,三级文物。长援直内,锋至戟首渐缩成尖,援上正中起脊,脊末端有圆形孔,胡上部弧折(残),下部平直,阑上有四个长方形穿,内上有玉璧状环。从环上内圈磨损痕迹看或为拴系缨饰的用途,属于实用器。(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之明清玉器欣赏(一)
期刊
两宋以及辽金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的顶峰,山西作为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成为我国北方重点产瓷区,其中雁门关以北的广大地区所生产的黑釉剔划花作品,又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瓷器作品(图1)。  所谓的雁北黑釉剔划花,就是先将瓷土用手工转轮拉坯成型后,再施含有高铁质的黑釉,最后用工具刻划纹饰,有些纹饰还要剔去背景并一次烧成。因此具有雄健厚重、酣畅淋漓、黑白分明的风格(图2)。  雁门关以北,
期刊
眼下,股市虽然经历了多次大幅震荡,但不改一路上升的势头,一度突破5000点大关,人们不禁要问:股市热了,冷了3年多的艺术市场还会继续冷下去吗?  股市和艺术市场的相关性,在我这个多年观察股市和艺术市场的媒体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这两个市场交易的标的截然不同:股市上买卖的是企业的股权,艺术市场则交易艺术品,要在这两个市场上获利,都需要截然不同的专业知识。不过,这两个市场却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资金推
期刊
西藏 十二/十三世纪 嵌银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佛陀全跏趺坐,右手下垂作触底式,左手施冥想印,指甲嵌红铜。身穿袈裟,袒露右肩,衣摆浮刻花纹。双目眼白处嵌银,目光垂视,双唇嵌红铜,略带微笑,神情庄重慈祥。头发满饰螺旋小卷,髻上有鎏金铜宝珠顶。  尼泊尔 马拉王朝早期 十三世纪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立像  佛陀立姿,双脚分开,微呈三屈式。右手垂下施与原印,左手内弯抓住衣摆,手指刻划细腻,掌心刻法轮印。下身系
期刊
牧牛,在林边、旷野、水岸?多么自由的图景,想起来就格外奢侈!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里却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牧牛——那是牛儿在青一色的草地逍遥自在地寻草嚼食,牧者忘情于山水草木间不知时日地消磨光阴,无忧无虑,让生命的感知凝固在人与动物怡然自得之间,太理想化了!更何况牧者乃垂髫,放牛娃娃不弄些惊心动魄的事来,何以安得下少年那彷徨的心呢!  今日没了那样的场景,哪怕在郊野村头,即便在昔日,只怕也未必是随处可见
期刊
笔者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打小就非常喜爱“瓷都”景德镇的红色题材瓷板画。这些瓷板画不仅美观大方,色彩鲜艳,思想积极上进,而且形式新颖,内涵深远,时代特征显著。它们将祖国蒸蒸日上的新貌、人民勤劳勇敢的作风等内容,以瓷板画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在瓷板上,为新中国树立了清新爽朗、生机盎然之风尚,为华夏数千年陶瓷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璀璨之篇章。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论是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是人民的精神面貌
期刊
近日,重庆臻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臻纪”)法定代表人马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重庆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据了解,重庆臻纪以字画销售、认购收藏、代为保管、委托销售为幌子,以承诺年利率22%至34%投资回报为诱饵,吸纳客户资金,其行为已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融资手段在国内艺术品行业中并不是个案,由于艺术品市场机制和环境尚不完善,使得融资骗局
期刊
在中国画史上,龚贤、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胡、谢荪被称为“金陵八家”。他们都是明末清初在金陵聚集的遗民画家。其主要艺术特点是: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且不受摹古之风影响,均能从自身经历和大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写实性较强,并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创造。他们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常聚在一起,并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都非常相似,但绘画风格却迥然不同。其中八家中的
期刊
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Museum fuer Angewandte Kunst Frankfurt) 坐落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市,它紧邻绍美因凯公园(Park am Schaumainkai),在美茵河畔的博物馆群中,因其醒目的博物馆白色建筑艺术本体和隶属于博物馆的梅茨勒别墅(Metzler Villa)备受关注。博物馆主体建筑由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美国建筑家夏德·迈耶尔建筑(Richa
期刊
2015年6月25日上午,“丝路遗珍——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展览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200多件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藏品,为从事收藏三十余年的西安伊真阁古陶瓷博物馆馆长王伟先生所提供。展览多角度展示了丝路沿线不同民族的个性和时代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览将不同文明背景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遗产,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让观众在细微处仔细体会展品本身所带来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