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佛像艺术鉴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Museum fuer Angewandte Kunst Frankfurt) 坐落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市,它紧邻绍美因凯公园(Park am Schaumainkai),在美茵河畔的博物馆群中,因其醒目的博物馆白色建筑艺术本体和隶属于博物馆的梅茨勒别墅(Metzler Villa)备受关注。博物馆主体建筑由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美国建筑家夏德·迈耶尔建筑(Richard-Meier)设计,和博物馆旁的公园景色相得益彰。而建筑本身的几何构造和内部的设计得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从博物馆内部第二层还有一个长廊可以直接连通到于1803年建成的梅茨勒别墅,现在别墅内部的展示以壁画和家具为主,也包括了一些欧洲的瓷器。
  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自1985年对外开放,曾名为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Museum für Kunsthandwerk Frankfurt),是德国六大工艺美术博物馆之一。近些年随着其展品的范围扩大,更名为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的东亚部分收藏品大多是在二战以后得到的几次大收藏家馈赠,也有部分由其他博物馆赠送和博物馆人员对拍卖品的不断购买等。
  在本年度2015年2月至7月间,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举办一场名为108佛陀的相遇(Buddha 108 Begegnungen/Encounters)特展。德文特展名为“108 Begegenungen”,即“108者的相遇”。此次展出包括博物馆原中国文物展区、库藏和德国的私人收藏家提供的共108件展品。
  展览展出了跨越两千年来自东亚、中亚、南亚地区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件佛教艺术精品,包括从起源地印度到佛教在亚洲东南方向传播的西藏、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内地、印尼、日本、韩国地区的佛教艺术品,是一个全面展示亚洲佛陀艺术的展览。本文将针对其中一些重要代表性的艺术品详细评析。
  在佛教艺术的发展史上,佛陀的形象最多的是以石雕刻像艺术表现,这也是犍陀罗艺术的主体。犍陀罗艺术主要是以古代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即今天的喀布尔河谷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佛教艺术。贵霜王国在公元1世纪统治了这一地区,并逐渐发展强大,尤其是第三代王伽腻色迦时期,佛教的建筑,以及石雕的佛像在这一时期都得到极大发展。独立的佛陀的形象,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并受到欧洲艺术,尤其是希腊雕塑的影响。如图1,这是一尊来自犍陀罗地区巴基斯坦的石雕单身佛坐像,制于公元2~3世纪,即犍陀罗艺术的繁荣期中大量石雕佛像的代表。佛结跏趺坐,双手相叠,呈禅定态。该佛像的原料为灰色的岩石,佛像写实,雕刻具有地区性的人格化特征和写实性的表现。佛像头发卷曲,顶部有肉髻,梵文名Ushnisha,音译乌什尼沙,由链珠状束扎头发状呈现。面额饱满,眉间有代表精神视力的白毫,梵文名Urna,音译乌尔那,高挺的鼻梁和眉骨相接,颈部有蚕纹,面部有贴铂金的痕迹。佛首部有轮形光环,即项光。通肩式样的袈裟在雕刻上和古希腊雕刻服饰接近,并着重于袈裟的襞褶和质感的表现。佛像座下刻有八个供养人形象,分立香炉左右两侧。
  当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也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开始形成更中国化的佛造像。石雕刻佛像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开,并在甘肃、四川、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区持续地开凿出大量的石窟和供奉的这些石刻佛像。佛像的形式不仅以独立的造像形式出现,也有很多为碑刻佛像。在北魏时期,中国的佛造像得到极大的发展,突出代表的有山西云岗石窟佛造像。如图2,主尊及左右两胁侍组成的背屏式三尊佛组合造像,背屏装饰简朴,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通肩式袈裟,其佛像面部及身上极为消瘦,斜肩,施与愿印,衣襟呈三角尖状飘起,部分搭于左手之上。磨光肉髻,手部纤细,身体扁平单薄,主尊佛首后呈轮形光环。主尊释迦牟尼左右两侧佛像亦着通肩式袈裟,左侧施合掌印,立于莲花座上;右侧立佛手部缺损严重,二者皆有火焰状项光。这件北魏佛造像上刻有供养人相关铭文,并有详细纪年,即北魏神龟年间(518-520年),这是北魏孝明帝的第二个年号。
  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中国佛造像是明代的木雕释迦牟尼像(图3),明代的木雕佛像在艺术水平上极高,而这尊佛像不仅制作精美,且保存良好,非常难得。此尊佛像结单脚跏趺坐,施降魔印,又称触地印,着斜披式袈裟袒右肩。佛像通体红漆,佛顶部等处曾有贴金装饰,贴金部分已失。木雕精美,佛像有磨光肉髻,面部鼻梁高挺连接眉骨,耳垂下垂,表情庄重,整尊佛像体态安详静谧,比例匀称。明代的木雕佛像较之唐宋代时期在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继承藏传佛教的“装藏”仪式。在木雕佛造像的背部凿出一个长方形的洞,再遵循严格的佛教礼仪,将经卷或珍贵珠宝、药物等装入其中,进行封藏。过程神圣,并经由高僧斋戒诵经,装藏后继续念经并开光,整个仪式完成后,佛像接受供奉。此尊木雕释迦牟尼佛像背部也有此“装藏”,内有红色藏文所书文卷一份,内容主要为吉祥祝福语言。
  清代时期,鎏金佛像的发展尤为突出,藏传佛教是清代宫廷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设有专门的佛堂建筑,供奉佛教佛像、法器等圣物。在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的此次特展中,一组清宫特制的鎏金佛像(图4)尤为珍贵,这组佛像包括三尊菩萨坐像,皆铜质镀金而成,局部有彩绘,三尊菩萨所坐的莲花座上分别于正面书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铭文。此组佛造像不仅制做精细,姿态端庄,线条流畅,且佛像面部神态宁静祥和,自然亲切。发髻高束,局部以蓝色彩绘加以装饰。中间一尊为铜鎏金毗遮那佛,又称普明大日如来,梵文名为 Vairocana,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这尊大日如来有四面,头戴着天冠,高髻,身上饰有璎珞、项圈等,双手施禅定印、捧法轮,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左右两尊均为鎏金菩萨绿度母,梵文名Bodhisattva Green 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又称“救八难度母”,是二十一位度母的主尊,也是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此二尊绿度母像为铜鎏金而成,头戴五叶冠,面部慈祥安宁,双目凝视众生。身披绸带,饰有璎珞,臂戴钏镯,手势略有不同,下身均着长裙,左脚单盘,右腿向下伸展踩一朵莲花,坐于莲花座上。   相对于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泰国的佛造像在发展中更接近印度佛像特点。如图5,这是一尊来自泰国的青铜质佛造像,制作于12世纪。这尊青铜佛像结跏趺座,具有典型的泰国中部华富里(Lop Buri)风格。佛陀的前额有菩提叶形冠式,面相庄严,鼻部高挺,连接眉骨,嘴唇饱满突出,双耳垂肩。尤为突出的是佛像在七首纳加(Naga)罩下,纳加,亦称那伽,音译于梵文Naga,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此尊背屏以七首蛇神形成的伞状庇佑其下的佛祖,佛所坐的也非莲花座,而为蛇身盘绕而成。印度佛教在南传泰国时被保留下来,而在东传中国中,纳加的形象被联系为龙,因此在中国的佛造像罕见此类造型。
  除青铜佛像外,展览中还有一组颇为珍贵的泰国水晶佛像,包括两个水晶圣物箱、荷花花苞形的圣骨盒、一尊施降魔印的坐佛、一尊立佛和一尊水晶卧佛,其中以卧佛制作最为精美(图6)。卧佛,梵文名为Parinirvana,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时卧睡的形象。这尊水晶卧佛制作于16世纪,卧佛及卧佛右胁所卧狮子床都被生动地雕凿。佛首有螺形发髻,顶部有锥形肉髻,颈部蚕纹清晰。面部刻划极为安详,厚唇、高挺鼻梁连接眉骨。双目微合,自然的呈现出恬静和慈悲神情。佛身斜披式袈裟至足部、露右肩。水晶明亮清透的质地表现卧佛更为纯净而圣洁的涅形象。
  除佛陀的形象外,佛塔的形式也是信徒崇拜的重要对象,佛塔来源于印度,又称堵坡,梵文名为Stupa,其在发展中早于佛陀形象的形成,多用于供奉佛骨等圣物,并在亚洲各国结合当地文化得到极大发展。佛塔一直是缅甸佛教艺术的重心之一,此次特展中也陈设一座来自缅甸的佛塔(图7),纪年为缅甸旧历968年,即公元1616年。此尊佛塔为铜质制作,描绘朱红色,并有大面积的镀金装饰,隆重而庄严。佛塔造型上为涅塔式样,最底层的八角形基台部分,又称狮座,亦称须弥座,周围多饰有浮雕状佛像、瑞兽,及其他神像组合,留有台阶。底座基台上有的八角座上有千佛像和多塔装饰,千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佛像上面一层为在莲台上的诸多舍利塔。须弥座上高耸的佛塔中间布有莲花座,上有钟形的拱顶,拱顶上为十三层伞轮的塔尖以及由月牙、太阳圆盘和滴焰组合而成的塔顶装饰。拱顶和伞轮间亦有立佛像和莲座装饰。
  此次特展中,展品涉及国家地区广泛,从佛教起源地印度,东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等各亚洲地区,共十多个国家的展品。跨越历史年代久远,集中展示了从公元二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种材质、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不仅有佛教发展早期的各国石雕佛像、也有佛教发展中期以及晚期的青铜佛像和鎏金佛像,还有西藏尼泊尔地区独特的唐卡艺术。展品中不乏有如清宫乾隆年纪年款识的成套佛造像、明代的木雕装藏佛像等珍品,以及罕见的水晶成组佛造像及圣物盒等套件,全面的展示了亚洲地区佛像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地域性的特点和多重艺术风格。(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徐悲鸿曾评价一人曰:“承历世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凤先生莫属。”由于他生性淡泊,甘于寂寞,一生忙于“画画、教书、办学校”,默默耕耘,不计收获。正如张大千所言:“他的才华真高,但是他的生性却很淡泊……要是他稍微重视一点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的不得了。”他就是与张大千、齐白石等齐名的近代国画大师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
期刊
河南 张敏 张爱涛 马七红  虢国博物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它是依托上村岭虢国墓地遗址,建立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虢国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1990年的二次发掘中因其出土文物数量之众多、器物之精美、考古价值之高,被评为“全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与发掘,不仅是建国以来河南田野考古工作中罕见的发现之一,而且在全国两周时代的
期刊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之明清玉器欣赏(一)
期刊
两宋以及辽金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的顶峰,山西作为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成为我国北方重点产瓷区,其中雁门关以北的广大地区所生产的黑釉剔划花作品,又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瓷器作品(图1)。  所谓的雁北黑釉剔划花,就是先将瓷土用手工转轮拉坯成型后,再施含有高铁质的黑釉,最后用工具刻划纹饰,有些纹饰还要剔去背景并一次烧成。因此具有雄健厚重、酣畅淋漓、黑白分明的风格(图2)。  雁门关以北,
期刊
眼下,股市虽然经历了多次大幅震荡,但不改一路上升的势头,一度突破5000点大关,人们不禁要问:股市热了,冷了3年多的艺术市场还会继续冷下去吗?  股市和艺术市场的相关性,在我这个多年观察股市和艺术市场的媒体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这两个市场交易的标的截然不同:股市上买卖的是企业的股权,艺术市场则交易艺术品,要在这两个市场上获利,都需要截然不同的专业知识。不过,这两个市场却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资金推
期刊
西藏 十二/十三世纪 嵌银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佛陀全跏趺坐,右手下垂作触底式,左手施冥想印,指甲嵌红铜。身穿袈裟,袒露右肩,衣摆浮刻花纹。双目眼白处嵌银,目光垂视,双唇嵌红铜,略带微笑,神情庄重慈祥。头发满饰螺旋小卷,髻上有鎏金铜宝珠顶。  尼泊尔 马拉王朝早期 十三世纪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立像  佛陀立姿,双脚分开,微呈三屈式。右手垂下施与原印,左手内弯抓住衣摆,手指刻划细腻,掌心刻法轮印。下身系
期刊
牧牛,在林边、旷野、水岸?多么自由的图景,想起来就格外奢侈!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里却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牧牛——那是牛儿在青一色的草地逍遥自在地寻草嚼食,牧者忘情于山水草木间不知时日地消磨光阴,无忧无虑,让生命的感知凝固在人与动物怡然自得之间,太理想化了!更何况牧者乃垂髫,放牛娃娃不弄些惊心动魄的事来,何以安得下少年那彷徨的心呢!  今日没了那样的场景,哪怕在郊野村头,即便在昔日,只怕也未必是随处可见
期刊
笔者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打小就非常喜爱“瓷都”景德镇的红色题材瓷板画。这些瓷板画不仅美观大方,色彩鲜艳,思想积极上进,而且形式新颖,内涵深远,时代特征显著。它们将祖国蒸蒸日上的新貌、人民勤劳勇敢的作风等内容,以瓷板画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在瓷板上,为新中国树立了清新爽朗、生机盎然之风尚,为华夏数千年陶瓷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璀璨之篇章。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论是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是人民的精神面貌
期刊
近日,重庆臻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臻纪”)法定代表人马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重庆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据了解,重庆臻纪以字画销售、认购收藏、代为保管、委托销售为幌子,以承诺年利率22%至34%投资回报为诱饵,吸纳客户资金,其行为已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融资手段在国内艺术品行业中并不是个案,由于艺术品市场机制和环境尚不完善,使得融资骗局
期刊
在中国画史上,龚贤、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胡、谢荪被称为“金陵八家”。他们都是明末清初在金陵聚集的遗民画家。其主要艺术特点是: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且不受摹古之风影响,均能从自身经历和大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写实性较强,并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创造。他们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常聚在一起,并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都非常相似,但绘画风格却迥然不同。其中八家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