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膀胱肿瘤DNA异常甲基化研究的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膀胱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外科肿瘤,无论其发病率或死亡率均占首位.DNA异常甲基化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膀胱肿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者对膀胱肿瘤DNA异常甲基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开辟膀胱肿瘤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奠定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黑素瘤自发性消退现象使人关注到黑色素瘤固有的致免疫性,组织学现象及相应的临床观察亦证实体内的抗肿瘤主动免疫应答.人们利用黑素瘤作为治疗模型开展了一系列肿瘤疫苗的研究。
紫杉醇是卵巢癌和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和二线用药,临床研究发现其与热疗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人体的疗效,但体内外实验中常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研究采用的细胞、参数、剂量和热化疗结合方案等都影响最终结果。
果蝇相关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CDX2)在肠上皮黏膜细胞的发育及保持形态、结构特征中起重要作用.肠型胃癌经历了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到异型增生再到肠型胃癌的多步骤、多阶段逐渐发展的过程.迄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DX2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肿瘤动物模型研究显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在肿瘤血管化和肿瘤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于骨髓中的EPC,在肿瘤分泌的某些因子或信号刺激下动员到外周血使其水平升高,并归巢到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床.临床研究表明,EPC水平的变化可预测抗肿瘤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基于这些观察,EPC对于恶性肿瘤有潜在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目的 研究真菌Polyporus sp.M05多糖PSM—a体内对荷瘤小鼠S180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PSM-a体外对S18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S180小鼠模型,灌胃治疗,每日检测肿瘤体积并计算瘤体比和抑瘤率。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MTr比色法测定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及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的杀伤活性。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坏死情况。结果PSM-a在体外能抑制S
期刊
食管癌确诊时中晚期患者较多,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其5年生存率也仅20%~30%,术后放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和补救治疗手段,但是关于术后放疗的适应证、术后放疗照射范围及合适剂量目前均尚无统一的明确的界定。
胃肠道黏膜炎(GIM)是癌症患者进行化疗、放疗时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对黏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诸多用于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的原则,MASCC/ISOO的黏膜炎研究组制定了预防、治疗指导方案。
肿瘤-睾丸抗原(CTA)是一类肿瘤相关性抗原,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仅在少数正常组织表达.CTA功能众多,至今仍未完全明了,该抗原具有致免疫原性,在体内可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芹菜素(apigenin)属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芹菜素抗肿瘤作用明显,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侵袭和转移及化疗增敏。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是一种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和细胞外损伤相关模式分子,在正常情况下定位于细胞内,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胃肠道肿瘤都有HMGBI的表达,且HMGBI表达与胃肠道肿瘤的生长、增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HMGB1抑制剂可抑制胃肠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望成为胃肠道肿瘤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