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背后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pf443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堂公开课,两位年轻的执教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了同样的课堂互动方式,令听课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结果遭到所有听课人的彻底否定。在一致的唏嘘声中,不妨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为这段尴尬追根溯源。
  
  一、尴尬场面再现
  
  一位刚分配的年轻教师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教材的研读、课堂的组织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无不显示出教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讲到杨荫榆女士的时候,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说她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杨绛的外祖母,讲到杨绛又必然谈到钱钟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钱钟书的了解,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名学生回答过后,教者当场请一位听课教师谈谈钱钟书。这位听课者认为此班定有和他同名之人,所以没有响应。随后执教者亲自走到他跟前邀他作答,他这才恍然大悟。这次教学行为令所有听课者大为不快,特别是几位跨学科听课的教师更是心有余悸。如果说这一堂课的提问方式纯属偶然,那在另一所中学里发生的相似情形就不能不算是执教者精心安排的教学步骤了。这位教师讲解的是老舍的《想北平》。在讲到文章的第五小节时,执教者提问:“作者对北平有哪些感情?”几位学生阐述过后,教者话锋一转请一位听课老师作答,弄得听课者莫名其妙。
  可想而知,这两节课会遭到什么样的评价——
  首先,老教师认为:在提问形式上标新立异并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这样的提问形式显然是不尊重听课教师,简直是无理取闹!年青人应该谦虚一点,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不要整天花里胡哨、异想天开。
  其次,有人做了假想:如果听课的老师不站起来怎么办?如果站起来拒绝回答怎么办?如果听课的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不熟悉、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答案怎么办?这样的互动合理吗?有一定的规则吗?
  最后,所有的听课教师一致担心这样的课还有没有人敢去听?
  
  二、寻找尴尬症结
  
  仔细思考,这种偶然出现的尴尬局面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执教者设计这一环节的动机来看。年轻的执教者大胆地让听课教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这不可不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独到创举。细细分析执教者抛出的师生互动问题:“谈谈对钱钟书的了解。”“老舍对北平有哪些感情?”当时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只是浮光掠影,执教者请听课教师来作答的动机就很明显了,无非就是让学生听到更深层次的声音,而这种新鲜特殊的讲解形式怎能不加深学生的印象呢?但执教者与听课教师双方缺乏一种默契,所以形成了尴尬的局面。
  其次,从点击互动的对象来看。事后了解到,两位执教者邀请作答的老师都是和他同轨的年轻语文教师,大家一致认为被点击作答的老师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性格属于活泼开朗易沟通型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者此举并非随意行为,他事先已经考虑到了互动对象。很显然,执教者希望听课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最后,从听课者的心理来看。听课者把自己的角色还定位在传统的听课、评课位置上,充当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旁观者,他们没有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去,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局外人。他们认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或者义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整个课堂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态、教法等)作一个综合性评价。
  可见,执教者有心挖掘、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资源,而听课者却无意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这次尴尬的症结所在。
  
  三、直面尴尬
  
  在新课程改革前进的路上,我们一路思考着走来,无须回避这样的尴尬现象。当新的事物出现时,我们要去思考尴尬产生的原由,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这样的尴尬局面,使课堂教学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这样的说明:“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所谓“语文课程资源”,既包含了自然的、社会的,还包含人文的。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方面有专长、有研究的听课老师为何不能成为新鲜独特的课程资源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在一堂课上欣赏到有别于自己老师的精彩发言,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知识追求的捷径,更是教师资源的共享。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突破。
  当然,教育活动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上的沟通。因此,为了达到这种无声的默契,首先执教者对所参与互动的听课教师要有所了解,保证听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愿意参与这种互动;其次执教者在施教之前必须跟听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听课教师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参与哪些活动,做哪些相应的准备,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听课教师的特长,达到理想的教育之境,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当然要突破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但这不足以让我们的新教师放弃自己的创新精神变得亦步亦趋,而我们应在处理这些尴尬矛盾的过程中寻求更好的前进方式。
  
  (作者单位:姜堰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解副伤寒发病流行因素,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对不同暴发点、高发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楚门镇山后浦村为典型的甲型副伤寒水型暴发村,使用疫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法院建设,将带来司法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新,深刻影响法院未来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提升法院的工作效率和司法公信力。$$近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智慧法院暨网络法治
报纸
目的探讨PFN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FN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行PFN治疗的老年股骨转
《项链》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是构思的精巧、主题的丰富,还是对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呢?笔者以为除了这些,它还写出了普通人在不同境遇中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取
目的总结高龄(≥70岁)髋部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 127例高龄(≥70岁)髋部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术中术后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2
目的了解山西省跨省(国)婚嫁的农村妇女HIV感染现状,预防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降低HIV感染新生儿的发生率。方法对存在有跨省(国)婚嫁现象的部分县先进行摸底,派专人面对面调查询问并
诗歌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凡“诗歌”必然涉及到“物象”、“意象”这两个概念。笔者多次听年青老师的诗歌教学课,发现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为此就两者的关系作如下通俗的浅说。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如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它们都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物象是客观的,它不因人的喜怒哀乐等变化而发生变化。譬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柳树,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