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随笔三则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老最可爱
  人老了就可爱,因为老人会像孩子一样天真。白石老人尤其可爱,不说他生活中有多么天真,就看他85岁以后画的画,最惹人喜爱的其实就是充溢满纸的那股天真气息。他是素养全面的画家,花鸟、山水、人物,样样俱精,但无论画什么,所画都谐趣横生,谐趣的本质就是天真。天真不是幼稚,更不是浅薄,但天真一定不会故作深沉。所以他的画题材都来自生活,或者日常所见,或者由记忆输出,大家都看得懂,没有一丁点儿士大夫气息。
  这样的画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呢?是亲切,是会心一笑,充满活力。活力是画家画出来的,也是观众褒奖给画家的,从观众的角度说,活力就是感染力。照说白石老人85岁以后画的画,题材与形式并无多少新意,但以老辣之笔写他最熟悉、最司空见惯的东西,看似信手为之,却使晚年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本真面貌。人的一生中,两个时期最接近天真,一个是儿童时期,所谓赤子者是也,一个就是老年阶段。人老了,心无挂碍,艺术家老了,笔墨尚健,则返璞归真,齐白石有幸成为这样的艺术老人。
  《雏禽老少年图》作于1950年,齐白石自谓之90岁那一年。题材、形式都是最常见的:四枝雁来红,对角斜势排列,就像长在自家园地里一样,自然但是有生气;两只雏禽,倚“老”顾盼,稚态安娴。赋色亦单纯,朱砂红,水墨黑,干净清爽。老少年又名雁来红,齐白石谓之“老来红”,不仅是他老年以来常画的题材,而且为之吟诗多首,比如:“欲工变化岂天功,满院青青百草同。始到残秋方出色,众中分出老来红。”已故著名美籍华人鉴赏家王方宇先生析此诗时说:“这首诗有双关的语意,一方面说的是花草,另一方面也说的是他自己。‘红’有获得大众爱好的意思。”
  我赞同王方宇先生的解释。其实白石老人画雁来红,无论是否题写相关诗句,都有用意寄托。此画为“保邦弟”作,“保邦”何人且不论,但既然称弟,应该是晚辈,题材便有携后之意,所以画中雏禽“倚老顾盼”,“老少年”则朗朗有生气。如此 一“老”一“少”,相以安娴,多么美好的寓意!90岁了,画了一辈子,这样的题材对他来说驾轻就熟,但他却画得生辣。生是天真,辣是功力,以辣写生最天真,这不是每一位艺术家老了都能够做到的,所以白石老人最可爱。
  雨后荷花
  潘天寿在杭州南山路居住的地方叫荷花池头,这是一条浅而幽曲的小巷,虽然巷里早已没了荷花池,但是这个颇有诗意的巷名传自南宋,让人浮想联翩。潘宅在巷的北端,门对南山路,过了南山路,就是西湖了。每逢六月,湖里荷花艳阳向天,潘天寿常在湖边漫步,赏荷小憩。出巷折左,不远处就是宋代古刹净慈寺,当年杨万里曾经出入这座寺庙,那首著名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 就是某日早晨杨万里送友人出净慈寺,路过西湖见湖中荷花盛开而即兴所作。潘天寿十分喜欢这首诗,他有多幅绘荷作品立意取材就是从杨万里的这首诗中所来。
  潘天寿喜欢荷花,不仅因为荷花美丽,更因为荷花有莲性,品格高尚。他还喜欢画荷送人,以分享他对荷花的喜爱,所以荷花是他绘画的常见题材。他画荷花,有用笔墨的,也有指墨所绘,不惟骨力称胜,也以泼墨出之,二者互融,刚柔并济,妙趣横生。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潘天寿绘荷的高峰阶段,他的多幅传世名作出自那个时期。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露气图轴》(1958年创作)、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芰荷图轴》(1959年创作)、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接天莲叶图》(1960年创作)等等。
  《映日》为指墨所绘,未署年款,大约作于60年代初。潘天寿作画非常注重形式与视觉的关系,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构图的奇绝首屈一指。此图四围法构图,但是围而不实,合而中空,颇得机趣。这样不仅敛势聚气,更妙的是,这一空便营造出绝妙的空间,画家最想表现的对象就有了亮相的地方。谁在这儿亮相呢?当然是荷花,于是荷花被聚焦了。仅仅一枝,画便开阔,意境随之拓远。这就是大师的手笔!再看那两片浓墨荷叶,一上一下,与鲜红的荷花相互辉映,而直上的叶梗水草与斜出的荷花在倚让的同时构成对比,将荷花的亮相亮得生动极了。而这一切都是借助指墨来呈现,指头蓄墨虽有限,蘸上焦墨却易得老辣生涩之趣,尤其指墨绘线条,比如画中的叶梗花梗,时断时续,简洁果断,画之韵味因之而出。
  一纸荷塘 满满清趣
  乍一见这幅《荷塘翠鸟》,我想到了吴湖帆。吴湖帆典型的荷花作品就是用没骨法创作的,这是他的独创。1943年海上大收藏家庞莱臣八十寿辰时,吴湖帆曾以一幅《朱裳翠珮》庆贺,令庞莱臣欢喜,这幅荷花就是没骨荷花。是图以色彩点勾烘染,除落款外,不见一点墨色,是吴湖帆所画荷花中非常典型的一件作品。
  陆抑非是吴湖帆的学生,1937年下半年入梅景书屋,在此之前,他已先后随李西山、陈迦庵学习花鸟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荷塘翠鸟》作于1942年,此时他已在梅景书屋随师五年,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将吴湖帆的没骨荷花了然于胸。
  《荷塘翠鸟》四尺整纸,烘染铺陈,赋色典雅,偶以淡墨绘枯叶,亦如其师,视色如墨,以墨当色。其画荷叶先以色彩染叶,以形成叶的面积和动势;稍干后,连染带写再复一层,以增加层次变化;之后再以较浓的色彩勾叶筋,如此层层复层层,画得生动灵透。荷花亦如是,其效果仿佛雍正、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上粉彩(清宫称之为洋彩)所作,娇艳丰腴,凝露绽放。
  构图也是错落有致,停匀得当。陆抑非生前为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教授,当年给学生授课时曾特别强调作花卉要注意枝干的穿插和花卉的出梢,因为那是花卉最美和变化最多的地方。反观《荷塘翠鸟》我们会发现,他的这一主张早年自己已有实践,是数十年的心得体会:中间部分花叶互拥,忽然伸出一花一叶,梗交错,花出梢,亭亭玉立,并与左下角浮于水面的枯叶一高一低、一伏一立,不仅上下呼应,高低错落间更是层次互现,叶梗和水草则在其间穿插。一鸟一蜓一蛙,也是各择空间,自寻乐趣,满纸都是荷塘清趣。
  创作此画时,陆抑非35岁,其绘画才能已毕现纸上,其时他与江寒汀、张大壮、唐云一起被海上画坛雅称为“江南四才子”和花鸟“四大名旦”,但那毕竟是当年,尚未出师门藩篱。至晚年他主张“书法是‘画’出来的好,而画是‘写’出来的妙”,“以书入画遒劲生动,以画入书姿态无穷”,故晚年所书所画,形意俱美,那才是入了化境。
  甲午冬至于湖上真乃居灯下
其他文献
故事看到这里,  放松下双眼吧。  都说绿色能给人带来清醒,  你认为呢?  岁末之时,沪上的风俗是家家户户在春节来临前,都要置办上一两盆水仙作为时鲜物。说起养水仙这等浮生雅事,按老派人物的观点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否则一旦唐突了凌波仙姝,是件颇扫年味的败兴之事。  偶遇  养水仙,除却对花球的精挑细选之外,涵养它的花盆也是需要用心置办的。花盆的形制、釉色、纹样须素洁雅致,以便衬托出水仙自身之清丽。假
期刊
收藏虽是玩,  却往往『一不小心』  就玩出了习惯、玩出了积累、玩出艺术……  2014年我收集的小物品不少,几件鼻烟盒具有别样的趣味。  最初收集鼻烟盒是为打算完成多年经营的烟草稿件,其中涉及到鼻烟部分,对鼻烟作了一个小小的探索,鼻烟盒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于是寻找了几件鼻烟盒作为样本。  礼仪的象征  我们认识鼻烟可以从一首有名的诗开始:  Give me w
期刊
4月16日,苏富比与上海龙美术馆将携手推出“伦勃朗的时代——重要十七世纪荷兰巨匠绘画私人收藏”。  综观同期各种画作,当属素描最能完整捕捉17世纪荷兰的民生与文化。这次展出的84幅珍贵作品来自于一个非凡收藏的17世纪荷兰画作,历近40年的精心挑选及购藏,尽显个中博闻宏览及品位独具。作品汇聚了当时最举足轻重的画家的重要画作,包括伦勃朗、雅各布伯·凡·雷斯达尔、亨德里克·亚维康普及杨·凡·霍延等名家,
期刊
其实收藏的眼界并不只在传统,  收藏的多元化,  无疑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印证。  在世界众多英杰当中,我对拿破仑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拿破仑”这个名词还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我手中有一套科普连环画,其中就有一篇未经史书证实的“拿破仑在厄尔巴岛破案”。年幼的我当时自然不晓得拿破仑有什么好,只觉得“拿破仑”这个名字实在有个性,于是便有了印象。进入初中以后,我拜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他笔下那个被神
期刊
它们,源自火与土,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  智慧和心血。  它们,堪称早期的全球化商品,曾经漂洋过海,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  它们,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激发了各国商人的海上冒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海神话。  它们,是最称职的文化使者,让东方古国文明的光芒在一个个新大陆闪耀。  它们,就是中国古代遗珍——清代外销瓷。  17世纪以来,大批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市场,与茶叶、丝绸、家具等中国外销商品在欧洲
期刊
也许此时,  碧色的余韵还在你脑海中萦绕,  而这些老照片,  会否更让思绪驰骋……  数年前,笔者曾以“电话机,曾经时髦的道具”为题,系统地介绍了笔者以前的老照片。之后便沉下心来,继续从事老照片(有电话影像)的收集与整理,毕竟收藏是一项慢功,需要时间,还需要积累。终于趁此岁末年初之际,笔者能又一次动笔,以此表达对这些老照片的敬意。  与以往发现的角度不同,此次笔者是怀着感恩的心情下笔的。首先,笔
期刊
茶香与书香总是形影不离。  对于爱书人而言,  一次淘宝的喜悦,  万金难抵。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内地举办了一次歌星云集的演唱会,其中高枫演唱的《一九九七年》,我很爱听。后来有机会去香港参加图书节,我让给了朋友;去年春终于再次有机会在香港买书,而香港已非买书的天堂,尤其是我所钟情的老一点的书、老一点的杂志,极度缺货。入宝山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最终还是花出了大几千的钱,装满了一背包,勉强可算
期刊
除了玩,  收藏还讲究『情』,  是否是位有情人,  藏品也是另一种证明。  既然是回顾自己上一年的收藏所得,身处江南的笔者,思绪自然要落在“女红”二字上。  所谓女红就是女子做的针线活,如刺绣、纺织、缝纫等等。“女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颜师古注:“红读曰功”。由始,“女红”一直沿用。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在古代的文
期刊
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了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我想起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和一张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并且他还找到了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  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拿出那份记录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
期刊
清代人像币章非常少,所见多为在国外制作的,盖因西方重大庆典或事件经常发行币章以资纪念,历史悠久,司空见惯。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晚清名臣李鸿章应邀参加俄皇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是首位有影响力的中国人来访,是件大事。为此,德国汉堡市即雕刻制作了多种纪念章,其中以李鸿章与俾斯麦双头像章最罕见。  一息尚存 万程当赴  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定于5月举行加冕典礼。俄国人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