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有口难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了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我想起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和一张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并且他还找到了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
  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拿出那份记录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的《新民报》和照片给我看,希望将我们俩人收藏的照片和报纸展现给大家,同时,也讲述一下他与照片中的地下党成员姜永山老人会面的情形。
  隐藏
  2011年3月,在媒体的帮助下,经过多方寻找,金铁华先生见到了照片中那位中共北京地下党成员——85岁高龄的姜永山老人。面对记者,老人记不清也不愿意再回忆当年那段难忘的经历。当金先生拿出照片让老人看时,姜老不断地说:“我们有纪律不能讲,这个不能说……”同时,从他嘴里说的最多的则是“比起牺牲的同志我更幸运”。
  可能是由于时间久远,金铁华和报社记者只能从老人子女口中零零碎碎还原其父亲当年的经历。姜永山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县,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机械制造技术。1944年,他来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南堂”北侧油坊胡同的北平第四修械所进行工作(“南堂”的标志性建筑现在依然保留)。194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敌方军火工厂隐蔽战线的工作,直至北平解放。
  “当年,姜永山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秘密破坏枪支撞针,使得北平第四修械所制造出的枪支是哑枪哑炮,不能打响。”据姜老的儿女们回忆,在那个年代,做这项工作非常危险,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除了秘密破坏枪支,他每天还得偷偷调换数千枚手榴弹,即把弹芯的火药换成黄土。当出厂检验时,姜永山在每一小箱12枚手榴弹中只留一个合格的做上记号。国民党官兵检查时就用那枚,往水井里一扔,‘砰’的一响,检验也就合格了,但他们却万万没想到其他的全是废弹哑弹。”
  “1949年北平和谈期间,姜永山还曾接到要求确保军火工厂安全、避免敌人破坏的指示。不久,国民党真的命令工人在工厂周边埋下炸药,准备炸毁工厂。姜永山和几位同志连夜秘密把炸药拆掉,确保了军火工厂的安全。”
  1962年,姜永山在原北京机械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1964年调第一机械部二局工作。“文革”后在精密机床修理总站任副站长,直至1985年离休。说到这儿,金铁华先生遗憾地告诉我,姜永山老人已在2012年10月去世了。姜永山可能是照片中最后一名当事人,金铁华那次采访也成了他永久的记忆。
  公开
  1949年6月29日,《新民报》第一版题为“公开中使群众认识党真正为人民服务”,副标题为“第四修械所工人开会讨论党公开”。全文摘录如下:
  “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接到市委公开党的指示后,支部党员便进行了思想教育和讨论。起初党员有不少顾虑,党员有缺点怕公开后群众看不起自己,又怕群众对党认识不够,使自己更不容易接近群众。经大家讨论后,感到这些思想都是不正确的,群众接近不接近全看党员的行动态度怎样,党员有缺点应该改正,不应因此怕向群众公开。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公开了对党、对个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者党员可以受到群众监督,对自己的缺点会更加注意;二者可以解除群众的怀疑,过去党员开会秘密,大家不知干什么,背后猜测,公开了可以使群众更认识到党员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还有过去有些人感到共产党好,想参加,但是不知共产党在哪里,把党看得很神秘。支部经过讨论,就在前天(二十七日)把支部党员名单公布了。名单一贴出,大家都吵着看……”
  据史料记载,1949年6月18日,中共北平市委发出关于全部公开工厂、学校党组织的决定。各地区工委随即分别在党内进行思想动员,讲明公开党组织的意义,并作了具体布置。各党支部先后召开了有职工群众参加的支部大会,公布了党员名单,报告了支部工作,动员群众给党支部和党员提意见。通过公开党组织,密切了党群关系。这两张照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拍摄的。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与砚结缘的故事。  尽管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  但严谨、细致同样是难得的执着。  不觉一年将尽,回想一年中所忙之事,大多与收藏有关,其中又以对出产于河南南阳方城境内方城石砚的探访与研究所耗精力最多,历时周期最长,收获与意义也较大。  因长期从事砚文化的研究,我对方城石砚早有耳闻,也零星见过一些,但未引起多大重视。今年夏季砚缘所致,方城石砚的朋友找到寒舍,谈砚论道,问计发展之策。感于其诚恳态
期刊
收藏,有两件顶要紧的事情是离不了的,一是钱,二是商贾。本文不谈钱,挣得来大钱你就搞大收藏,没本事挣大钱你就小打小闹玩小收藏,各得其乐也。商贾说白了就是“买卖人”。一买一卖,一进一出,乐趣无限。他们朝出上家,有“得手”之乐,夕入下家,有“出手”之乐。杜甫有两句诗“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商贾生活庶几近之。杜甫还有后两句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用来形容做买卖的不容易,也算贴切。  不是我不理
期刊
故事看到这里,  放松下双眼吧。  都说绿色能给人带来清醒,  你认为呢?  岁末之时,沪上的风俗是家家户户在春节来临前,都要置办上一两盆水仙作为时鲜物。说起养水仙这等浮生雅事,按老派人物的观点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否则一旦唐突了凌波仙姝,是件颇扫年味的败兴之事。  偶遇  养水仙,除却对花球的精挑细选之外,涵养它的花盆也是需要用心置办的。花盆的形制、釉色、纹样须素洁雅致,以便衬托出水仙自身之清丽。假
期刊
收藏虽是玩,  却往往『一不小心』  就玩出了习惯、玩出了积累、玩出艺术……  2014年我收集的小物品不少,几件鼻烟盒具有别样的趣味。  最初收集鼻烟盒是为打算完成多年经营的烟草稿件,其中涉及到鼻烟部分,对鼻烟作了一个小小的探索,鼻烟盒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于是寻找了几件鼻烟盒作为样本。  礼仪的象征  我们认识鼻烟可以从一首有名的诗开始:  Give me w
期刊
4月16日,苏富比与上海龙美术馆将携手推出“伦勃朗的时代——重要十七世纪荷兰巨匠绘画私人收藏”。  综观同期各种画作,当属素描最能完整捕捉17世纪荷兰的民生与文化。这次展出的84幅珍贵作品来自于一个非凡收藏的17世纪荷兰画作,历近40年的精心挑选及购藏,尽显个中博闻宏览及品位独具。作品汇聚了当时最举足轻重的画家的重要画作,包括伦勃朗、雅各布伯·凡·雷斯达尔、亨德里克·亚维康普及杨·凡·霍延等名家,
期刊
其实收藏的眼界并不只在传统,  收藏的多元化,  无疑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印证。  在世界众多英杰当中,我对拿破仑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拿破仑”这个名词还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我手中有一套科普连环画,其中就有一篇未经史书证实的“拿破仑在厄尔巴岛破案”。年幼的我当时自然不晓得拿破仑有什么好,只觉得“拿破仑”这个名字实在有个性,于是便有了印象。进入初中以后,我拜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他笔下那个被神
期刊
它们,源自火与土,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  智慧和心血。  它们,堪称早期的全球化商品,曾经漂洋过海,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  它们,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激发了各国商人的海上冒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海神话。  它们,是最称职的文化使者,让东方古国文明的光芒在一个个新大陆闪耀。  它们,就是中国古代遗珍——清代外销瓷。  17世纪以来,大批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市场,与茶叶、丝绸、家具等中国外销商品在欧洲
期刊
也许此时,  碧色的余韵还在你脑海中萦绕,  而这些老照片,  会否更让思绪驰骋……  数年前,笔者曾以“电话机,曾经时髦的道具”为题,系统地介绍了笔者以前的老照片。之后便沉下心来,继续从事老照片(有电话影像)的收集与整理,毕竟收藏是一项慢功,需要时间,还需要积累。终于趁此岁末年初之际,笔者能又一次动笔,以此表达对这些老照片的敬意。  与以往发现的角度不同,此次笔者是怀着感恩的心情下笔的。首先,笔
期刊
茶香与书香总是形影不离。  对于爱书人而言,  一次淘宝的喜悦,  万金难抵。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内地举办了一次歌星云集的演唱会,其中高枫演唱的《一九九七年》,我很爱听。后来有机会去香港参加图书节,我让给了朋友;去年春终于再次有机会在香港买书,而香港已非买书的天堂,尤其是我所钟情的老一点的书、老一点的杂志,极度缺货。入宝山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最终还是花出了大几千的钱,装满了一背包,勉强可算
期刊
除了玩,  收藏还讲究『情』,  是否是位有情人,  藏品也是另一种证明。  既然是回顾自己上一年的收藏所得,身处江南的笔者,思绪自然要落在“女红”二字上。  所谓女红就是女子做的针线活,如刺绣、纺织、缝纫等等。“女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颜师古注:“红读曰功”。由始,“女红”一直沿用。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在古代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