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跳伞逃生揭秘

来源 :英语大王·军事百科知识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jcrazytb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三把刀”可不好惹
  战机在空中突发险情,飞行员怎样逃生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跳伞。可问题是:如何跳呢?
  最初的方法,现在看来着实简单——飞行员自己背着降落伞包,掀开机舱盖子,爬出来一跳,打开降落伞,平安降落。
  可这个方法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就渐渐不可行了。跳伞时碰到的“三把刀”可不大好惹,飞行员多半会小命玩完。
  其一,飞机在飞行时,相对大气高速运动,当飞机时速超过400千米每小时,掀开舱盖后,对飞行员而言,扑面而来的风是第一把“刀子”,它死死地抵住你,把你压在座椅上。
  其二,飞机的尾翼是更可怕的“刀子”。即使飞行员侥幸从机舱里爬出来向外起跳,而此时整个飞机依然在高速前进,这样,位于机舱后方的尾翼,就如同一把飞速劈过来的刀子。二战中,好些王牌飞行员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爱机分尸了。
  除此之外,飞行员掀开舱盖,爬出来跳伞,这一系列动作势必耗费不少时间。倘若飞机是在低空遇到的麻烦,还没等你做完这些,只怕早就已经跟地面这把“刀子”亲密接触了。
  
  逃生之弹射装置不断挑战几大难题
  有了那令人胆寒的“三把刀”,传统的人工跳伞逃生几乎就是送死行为。二战后期,德军率先使用了弹射装置,在飞机失事时,将飞行员猛地向上弹出机舱,躲开下方飞机,然后再打开降落伞,以此来对抗气流,避免尾翼切割,并缩短跳伞时间。
  不过,即使是高速弹射,也得解决几方面的难题:首先,要把飞行员弹起一定的高度。高度不够,还是会撞上;高度多了,飞行员的身体会受“内伤”。最初的弹射装置,是在座位下安装火药,通过火药爆炸连人带座椅冲上去,称为“弹道式弹射”。然而“弹道式弹射”的发射时间较短,因此从1958年开始采用“火箭式弹射”,增加一枚小型火箭和座椅固定在一起,在弹射后,通过火箭的推力继续加速。这样加速的时间较长,加速度和速度可以有更大的协调空间。
  其次,要解决的是必须打开飞行员头顶上的舱盖。以前手动跳伞,需要飞行员自己掀舱盖。现在自动弹射,飞行员手动是来不及了。最初的思路是“抛盖后弹射”,即用气流或火药将舱盖抛掉,但在坠毁的紧张时刻,抛弃舱盖需要耽误0.5秒,这0.5秒可能生死攸关。所以后来又出现了“穿盖式弹射”,就是不掀盖子,连人带椅子直接冲上去,把舱盖顶破。这种方法比抛盖节约时间,但飞行员脑袋和脊柱遭到重创的危险又增加了。到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在舱盖上铺设微型爆炸物,一旦需要弹射,直接把舱盖炸成碎片,省事又安全。
  第三,需要解决弹射时气流的影响。不要以为气流只是“刮得脸生疼”。时速几百千米的水平气流和几十千米的垂直气流,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压力,不但会损害飞行员的面部、呼吸道,甚至会拉伤飞行员的肢体和骨骼。因此一般飞行员是和座椅一起弹射的,自动装置把飞行员四肢和躯干都紧紧固定在座位上,并且还有专门的附加防护。弹射出去后,再自动人椅分离,然后降落伞带着飞行员缓缓下降。
  双座战机后舱比前舱更易逃生
  最后还有双座战机弹射的协调问题。双座战机有两名飞行员,在驾驶时可以互相帮助,一名飞行员身体不适,另一人可以完成驾驶工作,相当于上了“双保险”。但当必须抛弃飞机时,弹射工作就更加复杂了。一个飞行员的弹射产生的碎片、烟火以及张开的降落伞,完全可能干扰另一个飞行员弹射。
  对于并列双座(两个飞行员左右并排驾驶),通常采用同步弹射。即一次把两个飞行员一起弹出去,不过,左边的飞行员是向左弹,右边的飞行员向右弹。这样两个飞行员弹出来后自然而然左右分开,互不干扰。
  对于“串列双座”(两个飞行员一前一后驾驶)情况则更为复杂,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先后弹射,即先把后座上的飞行员弹出去,然后再弹前座飞行员,利用时间差拉开空间距离,避免干扰。显然,对于前座飞行员来说,由于他必须等后座弹射之后才能弹射,时间上滞后,而且飞机的状况已经有所变化,所以危险性要大得多。通常前后座弹射的时间差可能达到1秒钟甚至更多,如果是低空弹射,这个时间很可能就意味着生与死的隔阂。
  弹射座椅平均救生率约80%
  现代弹射座椅能在0至25千米的飞行高度和0至120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内有效工作。但在俯冲、横滚等飞行状态,仍需要一定的离地高度,称之为最低安全救生高度。据统计,弹射座椅平均救生率大约为80%。下面是近年来比较经典的双座战机弹射案例。
  1999年6月12日,巴黎航展上,苏-30MKI战斗机起飞后连续作出高难度动作。突然,在低空翻滚时,尾翼摩擦地面起火。此时苏-30大角度爬升后一个鹞子翻身,将两名飞行员先后弹射出来。
  2009年5月,一架英军鹞式战机起飞后发生故障,在跑道上迫降滑行时起火,飞行员地面弹射逃生。
  2010年1月21日,芬兰一架拼装的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在训练螺旋飞行时突然失控并下坠,两名飞行员弹射后幸免于难但负伤。
  2010年7月23日,加拿大空军一架F-18战斗机在超低空飞行表演时忽然失去动力下坠。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数秒钟后,飞机坠地。
  2010年9月20日,俄罗斯一架苏-27战斗机在维修后首次试飞时忽然起火,飞行员弹射逃生。
  英勇抉择,我飞行员三次放弃求生机会
  现代战机很昂贵,一架动辄就得上千万甚至上亿。对于飞行员而言,处置空中险情的时间往往只有数秒,弹射意味着必须弃毁价值不菲的爱机。如果是试验机的话往往承载着许多宝贵的飞行数据,一旦坠毁,对新飞机的试验进程将造成极大影响。所以,飞行员在处置险情时往往有无论如何也要保住飞机的想法,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失去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2006年11月14日,我国一级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人群,先后3次放弃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生命财产而壮烈牺牲。
  
  令人啼笑皆非的弹射
  韩军发生了一次弹射笑话。在去年7月26日,韩国空军少将崔某在机场向一群军校后辈讲解时,坐在F-15K驾驶舱内,竟然误触了弹射按钮。
  在零速度零高度的情况下,F-15K战斗机舱盖大开,将崔少将连人带椅子弹上半空,然后张开降落伞,晃晃悠悠落在跑道上,引起了目瞪口呆之后的哄堂大笑。
  
其他文献
号外,号外!赛尔号上的小精灵们突然发狂!连聪明乖巧的伊优都没能幸免。就在小赛尔诺奇为伊优一筹莫展的时候,迪曼教官分配给他一项新任务——和派派等5人一同前往露希欧星调查野生精灵产生变异的原因……  登陆露希欧星  “五秒后进入大气层,”飞船上的电脑传来提示音,“五,四,三,二,一!开始进入大气层,一切正常。”诺奇刚要回头找伊优的麻烦,飞船上的电脑又传来提示:“舱内湿度偏大,请注意除湿!”  飞船刚停
期刊
仲夏,清晨5时刚过,3辆“勇士”装甲步战车在阿富汗中部第601号沙漠公路上高速疾行,其身后拖出一道道沙尘。这是英国陆军莫西亚机步团(MERCIAN REGIMENT)3营B连6排的一个巡逻小组,他们已经巡逻了一整夜。战车后部的载舱内,两排全副武装的士兵面对面坐着,早就不愿忍受颠簸的路程和混浊的空气,盼着能够尽快下车执行任务。  设立临时车辆检查点  天亮后,巡逻小组开始准备执行第一项日间任务,即在
期刊
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天黑了,海面上刮起了风,海水卷起波涛,发出“哗哗”的声音。夜色中的大海好像一张巨脸,你看不清楚它的五官,却总觉得它在暗处盯着你……喂!你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吗?看,一艘古帆船在前方不远处漂荡,可刚刚什么也没有呀!借着月光,你能够看到那破烂的船帆和朽败的船体,甚至你还能隐约听到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那、那是什么?  我的天呀,那是幽——灵——船!  啥是“幽灵船”?长久以来
期刊
在战场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密布的地雷场是进攻方前进的最大障碍。为了能拔除这些“钉子”,进攻一方往往要采取炮轰、爆破、喷火器火攻等诸多办法。而爆破,无论是送炸药包,还是送爆破筒,都是十分危险的作业。  二战期间,德国人在清除雷场方面大胆尝试——研制出遥控爆破坦克。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登陆战,都可以见到德国人的“钢铁小爬虫”,它们堪称是“战场上的敢死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
期刊
从《海底两万里》  到我的身世传奇  我叫“蛟龙”号,是中国首个载人深海潜水器。设计制造我的,是一群富有激情、知识渊博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两年来,我数次潜入深海,正是为了完成他们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太空与深海,是人类一直梦想征服的秘境。据统计,地表资源中约70%都蕴藏于海底,但和太空一样,人类对深海还知之甚少。  “这是一片奇妙而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杈都
期刊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中有一项马拉松赛跑,比赛的距离是42195米。为什么叫马拉松?为什么不长不短要跑这么远?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今天的许多普通人都能够完成马拉松长跑,除了腰酸腿疼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古希腊英雄却会在报捷之后力竭而亡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少历史学家认为那次著名的长跑纯属虚构。    无妄之灾  公元前500年,在波斯帝国占领下的米利都爆发了由希腊人支持的爱奥尼亚人
期刊
火炮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攻城略地的利器。它们身怀绝技,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在这个人丁兴旺、技术尖端、威风凛凛的大炮王国里,有一员大将出生最早、寿命最长、建立了无数功勋,堪称“元老”。这就是咱们要认识的主人公——赫赫有名的“大嗓门”榴弹炮。    “大嗓门”遍地开花  “大嗓门”是位沙场老将,这点没人会否认,早在15世纪,它便出现在战场上。这种炮是由荷兰人最先研制成功的。它不仅射速快,而且打得准,机动性
期刊
密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反间谍机关发现了一个德国间谍,并对其进行秘密监视。这个间谍通过秘密渠道,搞到了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  一天上午,他趁人不备,溜出家门,搭上了一列开往中立国瑞士的火车,监视人员暗中跟踪。这个间谍上车后直到中午才在餐车里独自占了一张小餐桌,根本没有人去和他接头。午饭后,在列车驶近国境线时,他下车了。盯梢中的几个人下车继续跟踪,不久后将其逮捕。  而留在车上的几个人,则
期刊
七月的一天,美国《战斗与生存》杂志的记者跟随法军突击群小组行动,体验了突击群小组紧张而又有序的战斗生活。  执行先锋任务  经过一番整肃后,行动于午夜1时开始。作为开路先锋,“掠食者”突击群“眼镜蛇”小组先行出发,乘装甲车向着塔加布谷地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击群小组扮演着极其危险的诱饵角色,他们所吸引的对象是当地的叛乱武装组织,而“猎手”则是后方跟进的第1轻伞兵团的4个伞兵连及阿富汗国民军(AN
期刊
中国的轻功是  真实的吗?  在中国功夫的传说中,最不靠谱的,不是金庸小说中的九阴真经,也不是周星驰电影中的如来神掌,而是在武侠电影中至为“拉风”的轻功。  轻功的传说,只存在于野史、杂记、古典和现代武侠小说以及武侠电影中,至今还没有一个轻功招数,经得起物理定理的验证。不然,跳高比赛为什么没有轻功高手愿意参加?在标准跑道的田径场里面,众目睽睽之下,不能像武侠电影里面那样吊钢丝,更不能像少林武僧在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