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6-0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职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阅读能力,与听、说、写比肩而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似乎早已形成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于所谓的“传道需要”、“写作需要”或“影像代替”,有的人抹杀了阅读能力的独立地位,因而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和培养,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养成,实际上也就忽视了学生未来独立自由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二、关键:在吟咏诵读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古往今来的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文豪巴金:“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之》……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
  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能默写《韩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仅举几例,足可以窥视大师们的语言能力之所以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从名人和伟人成长之例,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是反映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对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感悟程度的高低。因此,可见从语感的培养是与语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三、巩固: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四、提升: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
   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总之,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也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其他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有限、师资队伍和学生自身问题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青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一九五八年,我国学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广大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优异成
有的中小学生家长问:“我那孩子吃饭不香,哄着劝着才吃点饭,这是怎么回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孩予不好好吃饭,怎么能健康地发育成长呢?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应当具体
本文简要论述当前计算机机考的意义,介绍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机考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层网络架构的通用考试平台SCCRE方案,并详细地介绍了该平台的特点、
在模拟和数字的混合系统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平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下面我们将阐述有关原理,并给读者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模拟音频系统中,常用600Ω平衡线。平
一曹慧菊原来是上海缝纫机制针厂的磨平工,是个快手。她年纪二十出头,是个共青团员,个子虽然生得瘦小,干劲可真大。大跃进以后,全国城乡经济繁荣,缝纫机针头供不应求。有个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就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
小儿快速的生长发育,需要身体制造更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能维持生理需要,因此供造血的营养物质需要量较大,如需要量不能满足时,小儿就会发生营养性贫血。常见的营养性贫
经济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本文通过教学实例介绍了通过实验和自学指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