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学习的策略探讨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日益看重,古诗在初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且包含了各朝各代的作品。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在中国已存在了千年,吸纳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展现了中国古人强大的文学素养,是学生在初中课本上的必学内容,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学习 背景介绍 把握节奏 重点讲解
  古诗集诗人经历、情感和体会于一体,是古时诗人在抒发感情时所采用的一种精炼的写作方式。古诗虽然短小,但其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采用了大量的文言文词语,这使教师在教授时尤其困难,学生无法从精简的文字中提取出中心思想甚至根本无法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古诗的重点一一分解将之逐个击破,打破学生对古诗的偏见,让学生爱上古诗的学习。本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学习的策略进行一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背景介绍知诗人
  古诗中最有趣的便是,同样的词在不同经历的诗人的手中可以化出不同的意蕴,甚至可以在同一个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用来抒发完全相异的感悟。正是由于这些词语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表达,就需要教师将诗人的背景经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不是单纯地去猜诗的中心思想,而是可以结合诗人的存在朝代、脾气秉性及人生经历来剖析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帮助学生有效辨别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最终含义。
  例如,在教授《夜雨寄北》这首古诗时,如果教师不在教授前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告之学生的话,学生就很有可能将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理解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这样就致使学生所理解的主体思想完全背离了诗人的本意,使学生的思考方向从一开始就跑偏了,不利于之后的学习。而如果教师在初始就将李商隐写这首诗的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得知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让学生明确这首诗寄予的人是李商隐的妻子,那么这对于学生之后的理解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把握节奏读诗文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只有融入到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和情感中去,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享受语文课堂,真正地爱上古诗中的世界。朗读古诗则是一种能够使学生有效融入到古诗中去的方法。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古诗中饱满的感情变为学生口中激昂的文字传达出来,让跌宕的情绪变为起伏的音调,使学生切实站在诗人自身的角度上感觉到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感觉到诗人的苦乐悲喜。
  例如,在教授《望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将这首诗分为四个部分来朗读。第一部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惊叹仰慕之情来朗读;第二部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用欣赏自豪之情来朗读;第三部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用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四部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富有雄心和气概的声音来朗读。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层层过渡,学生在自我朗读的过程中,也领会了诗人由一开始看到泰山的赞叹之情转为末尾对人生的感悟的心情转换,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样朗读与古诗的结合,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充分迸发了出来,长久涤荡在学生的心里。
  三、重点讲解悟诗情
  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有的诗人是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有的是抒发迫切归乡的思乡之情,有的是抒发战争带给黎民百姓巨大伤害的无奈之情,也有的是抒发单纯无忧的田园之乐。总之,感情才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首古诗时,都要重点圈化出表达感情的诗句来进行讲解,以便学生真正认知诗人,真正理解诗人。
  例如,在教授《登飞来峰》这首古诗时,前两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只是诗人对创作背景的一个介绍,并不是这首古诗的主體部分,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才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后两句,结合当时诗人王安石初涉宦海的背景,使学生明白这是诗人在向沉浮的宦海发出挑战,诗人是在表达自己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感情。这样有重点的课堂,能让学生更清楚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不是一整节课都在分散的知识点中迷茫浪费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掌握了一首古诗最重要的中心思想。
  总而言之,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正是因为古诗的类别多样,情感复杂,它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才是一项艰巨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教师不仅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还应当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古诗的背景、深刻地理解古诗。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有责任将这门文学艺术传承下去,学生也有责任继承这项有意义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有效掌握教授古诗的策略,让学生在背景介绍知诗人、把握节奏读诗文、重点讲解悟诗情这三个过程中学好课本上的古诗,真正步入中国传统文学古诗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王兴茂.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J].现代语文,2014(02).
  [2] 叶金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7).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尤其在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初中作文教学相较于小学来说,对于学生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法语法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因此想要不断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水平就要进行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从重视课本教学,加强学生仿写、拓写训练;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期刊
【摘 要】 运用多种史观来看待历史问题是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教学任务。在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史观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大历史观是一种强调学生从宏观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的史观,借助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提升学生的大历史观念是非常关键的。本文结合初中历史内容以及大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
期刊
【摘 要】 校本课程应具有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致力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本文以校本课程《镛城旅游》开发应用实践研究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校本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地理实践力 《镛城旅游》 探究性活动  引言  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要体现学生终身发展及终身学习的要求,特别是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得到训练,用以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期刊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性就是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极强的探索心理,因此教师就需要牢牢抓住学生的特性进行引导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性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学生还处于幼年时期是最易变的,在良好的教育规范性其能够产生正确良好的学习观念,倘若处于一个不良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观念必然会扭曲。由于小学生的还处于幼年期在课堂上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牢牢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运用到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学习探究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方式,但是是很少采用的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万众创新”的局势正在慢慢形成。跟随时代的发展,创新也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谓创造意识,指的是为满足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在大脑中形成的创造前所未有事物想法的一种积极思维。从包含范围来看,创新意识可以分为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个方面,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围绕
期刊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要想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站稳脚步,就必须实行创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发展的创造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地理知识之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创新思维 能力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学教学中不断地采用了很多新
期刊
【摘 要】 作为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总体成绩的提升,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数学的学习必然不离开大量的习题,在新教育改革的推行中,如何能够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较好的解题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数形结合的视角,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分数”的内容为例,结合具体习题,对降低数学教学解题难度的具体策略进
期刊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科,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其本身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们或情深意长,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深沉抑郁――摘自《现代语文》。  【关键词】 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 阅读 经典  不久前有报道:民国时期的教材卖到脱销,家长、学者持续热捧。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
期刊
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适时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