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可视化技术在日本铁路基础设施检查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高效、高精度的铁路基础设施检查,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基于3D可视化技术,开发出铁路基础设施目视检查辅助系统.该系统可在计算机上以3D模型的形式对被检基础设施进行再现,从而提高检查的效率和精度.文章将对该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介绍.
其他文献
随着LT E-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的普及,实现LT E-M互联互通,特别是集群业务的互联互通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文章介绍LT E-M互联互通的发展现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工程需求,分析LT E-M系统宽带集群互联互通应用场景,并给出相应的实现方案.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算法的应用,用微机监测和人工处理的方法对道岔进行故障诊断存在效率低、及时性不够、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文章用Meyer小波分解原始数据,实现特征数据的选择和提取,再计算出相应的小波奇异熵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加入训练数据到改进型的SOM神经网络中,从而实现对S700K型转辙机的道岔故障诊断.通过提取8种典型的故障类型,在MATLAB中建立相应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目前普遍应用的K-means和FCM聚类算法进行时间和准确率方面的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道岔故障诊断中,基于小波奇异
由于当前基坑坍塌事故频发,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坑监测技术,并出台了多部规范和标准.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深基坑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深基坑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当前国内对回填土隧道围岩的界定仍未形成统一认识,通常回填土隧道稳定性差,施工风险高,同时又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进行回填土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重庆市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兰花湖停车场区间暗挖段隧道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探测方法,以及其在回填土地层中的数据特征与成果解释进行阐述,给出回填土地层中的地质雷达波形图.经研究分析表明,回填土地层中的地质雷达波形图具有信号频率变化较快、振幅较强等特征,同时证明将地质雷达法应用于回填土隧道有效可行.
针对在地铁保护区内施工的建设工程项目逐渐增多的现状,为对地铁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对地铁设施的保护,研发地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介绍其软件架构及功能模块,分析其应用现状,并提出实施车辆巡查和管理、引入BIM+3D GIS技术、应用施工智能监控技术、实现地铁隧道内外信息交互关联4条优化建议,以期为此类系统的开发、升级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根据北京地铁车辆段及维修基地污水水质特点,探讨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将气浮除油及A2O+M B R处理技术应用于北京地铁车辆段污水处理项目现场,其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污水处理标准,同时实现中水资源回收利用,以期为北京地铁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为保证地铁地下车站站台或轨行区火灾时站厅公共区域的安全,调研现阶段保证站厅到站台楼梯或扶梯口处具有不小于1.5 m/s向下气流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排烟控制方式和防烟空气幕,分析排烟控制方式设计过程中的流速与过流断面面积,认为排烟控制系统中的流速为断面的平均流速,过流断面为站台楼扶梯入口段截面,提出站台除楼扶梯洞口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楼扶梯两侧应封闭以及采用辅助排烟的方式增加站台排烟量等技术措施.通过分析防烟空气幕系统的优缺点,得出采用防烟空气幕时,站台区域应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专业的复杂系统工程,现有的BIM协同设计系统仅可实现三维模型的部分协同功能,无法满足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为实现多专业、全方位协同功能,提高多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效率,文章构建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轨道交通BIM协同设计系统.该系统可在设计过程中对各专业的模型构件及专业数据进行提取及管理,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同时,通过数据共享串联整个设计过程,进而实现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在广州地铁的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能够解决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专业设计交互不流畅、效率不高的问题,减少设计变更
文章首先阐述快速铜热焊、螺栓连接和低温钎焊3种均回流电缆与钢轨既有连接方法和特点,介绍胶粘卡接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目标;然后通过有限元计算,验证胶粘卡接结构在预紧力和列车动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并通过接触电阻试验、浸水试验、载流量试验、温升试验、湿热老化试验和疲劳试验对设计目标值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新型连接方式能够克服既有连接方式的弊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不断增大,线路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因此,相交线路之间的竖向位置关系变得极为重要.文章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交线路竖向关系的确定原则,按照相交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以广州地铁13号线为例,从行车功能、运营能耗、前后车站及区间的实施难度、工程投资等多角度对13号线和11号线的竖向位置关系进行综合比选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相交线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