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边的故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的金沙江,一改桀骜不驯的性格,不温不火,散步般悠闲地行进着。水,蓝色,清澈,慵懒地躺在河床上。正是枯水季节,江也消瘦了许多,大片卵石被江水抛弃了,赤裸地卧在岸边。沿江两岸的攀枝花还未开放,一丛丛高大的龙竹清翠葱茏,细软白色的江沙在阳光下闪烁着晶亮的诱惑。峻峭挺拔,如刀削斧砍的孟岩山照壁般耸立在村后,巍峨俊秀,气势雄伟。据说,孟获兵败后曾驻兵于此,操练兵马,欲与诸葛孔明决一死战,孟岩山由此得名。村前江对岸一座不高且长的山坡,叫照壁山,恰似一堵照壁矗立在金沙江的前面,老者们说。这是三坊一照壁建筑里照壁的现实版。把福气和财气留在朵美不外泄。金沙江西岸离江一两百米处就是一个村庄,依坡而建,沿着江岸南北方向发展,形成一个江岸小镇,人们称她朵美。若要一睹这个古村秀美的芳容,切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需渡江到照壁山回观朵美,或是南行不远登上水阁寺遗址向北眺望,就会发现这个历史小镇绿树掩映,白墙灰瓦,美女峰巍峨嶙峋,金沙江水浩荡北来。峡谷、江水、蓝天白云,绿树村庄尽收眼底,一派雄浑浩淼,古村清新淡雅,让人在惊叹中细细品味。
  “朵美”由来
  朵美,名,优美;地,富庶;人,好客。为这地名的由来,我们遍访村中老人,都没有一个十分令人信服的解释。一是,朵美地处江岸的缓坡处,南被山挡住,西有孟岩山屏障,从北而来只有翻过大坪才能一见芳容,东方是照壁山。所以,朵美就是躲藏在峡谷的美丽地方。其二,很久以前,康定地区部落发生战争,一小王子战败,顺江而下,来到此地在大庙里居住下来,他们称此地为“都美”,而且“都”发为弹舌音,久而久之,本地居民也跟着称呼此地为“都美”。再后来,小王子的军队取得胜利,把他接了回去,这地名则流传了下来,并因时间久远,发音也发生了改变。第三,本地历史研究学者梁波先生认为“多米”与白族话发音基本相近,意即:盛产稻米的地方,这是白族话直译而成。也有学者认为,东汉时期,此地就有人类居住,名称就叫“大孟村”,以大孟岭而得名,后称朵美。但朵美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物产丰富却是不争的事实。
  “糖”“金”双雄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此地设镇,称美中镇,管辖朵美、中江两地,是鹤庆、永胜两县金沙江沿岸重要的集镇,以出产红糖最为著名,民歌中“邓川乳扇脚编脚,朵美砂糖心合心”就是对朵美砂糖的最好诠释。因砂糖在包装时以两扇为一合,糖用铁碗模具浇灌而成,状如乳房。虽是表达爱情,却用红糖比喻,恰如其分。清代,盐是紧俏食品,官家也管制最严,朵美就是负责分发销售食盐的集镇,邻近村寨只有到此地交易才能购到食盐。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地曾有糖就是命的说法,红糖性温,温而补之,温而散之,温而通之,具有养血补血的作用。特别是藏族地区,糖和盐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每年到朵美采购红糖是一项重要的物资交流活动。到了榨糖季节,来自大理、鹤庆、永胜、中甸、兰坪的客商汇集这里,用马帮驮运,然后走向四面八方。淘金和摇金,也是当时朵美繁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沙江两岸淘金的男男女女都在做着黄金梦,淘金业也应运而生。购买黄金的客商都常驻朵美,每天都在收购黄金。朵美渡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朵美又是重要商品的集散地,贸易互市只有在此地才能完成,人来人往就是他的特点之一。农历十冬腊月,正二三月就是朵美的黄金季节。商家巨贾,有钱人家都会到朵美过冬,因那里正是冷热适宜的时候。
  古村遗迹
  顺江岸拾级而上,级级台阶光滑曲折,镌刻镂花的门楼,三坊一照壁的建筑格式,无不透射出先人的建筑智慧。虽无有凿石堆山、栽花种草的园林小景,但小桥流水,石级通幽,每家都在院内种植一至三株龙眼树的设计却是因地势而为的。我想这是方便乘凉而为,也有美化之意。因房屋依坡而建。土地显得十分珍贵,每个小院十分精巧、紧凑。紧靠江边的人家这种风格十分突出,往上则逐渐失去了这种风格,现代建筑取代了古建筑的样式,也失去了历史沧桑的遗韵。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向往和追求时尚已成为一种标杆,那些古民居建筑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拆除。我在小巷里找寻历史的遗迹。顺流而下的小溪水已不清澈,一些人家可能人去楼空,透出荒凉和破败。水阁寺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回忆的一部分。南诏国时期名震川滇的清平王王磋巅据说就是朵美人,“两马开疆五岳主,一剑平蜀万户侯。”就是对王磋巅的历史功绩的诠释。朵美龙王庙供奉的就是王磋巅的塑像。大理史学界对此多有异议,这还需不断求证和发掘。清张继昭的诗《重游朵美》描绘了朵美的历史人文景观,“朵美闻多好客风,连番招致赴匆匆。军商混俗衣夸白,婚嫁挨家贴赛红。沙鸟呜洲江市散,木鱼悬寺道场空。叮咛再到殊难必,烂醉狂谈十日中。”采访梁波先生时,他用唱诗的方式复述了这首诗。朵美人的好客,此次之行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每到一户农家,都会端上糕点糖果,沏上香茶,送上香烟。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青壮妇人,都会把你视为尊贵的客人,这是一种真诚的再现,没有作秀之嫌。热情,让我感受到村庄里的千年遗韵,那就是温暖的胸怀。
  水阁寺是朵美人最爱提到的地方,清代刘慥的《题朵美水阁》一诗记载了这一建筑,“砚山一脉衍江浜,儒雅风流世泽新。名重胶痒金鸑鷟,声蜚杏苑玉麒麟。谖庭彩映韶光美,兰室香浮气味清。为爱鹏程霄汉近,高翔早共上林春。”这一建筑已进入历史的尘埃。灰飞烟灭了,我们只能从文人的诗中略知一二。我很欣赏一些品行善良、注重公益的乡绅名士,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文人的感言和历史的记载。
  但那时的朵美是土匪和强人猖獗的时期,据八十高寿的柳极老人介绍,朵美曾两次遭土匪洗劫,抢去的财物和妇女或有去无回,或用巨资赎回,让人倾家荡产,或人财两空。一个村庄经历的就是一段历史,或磨难,或艰辛,或幸福,或悲怜,都沉重地写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变迁而渐渐消失。
  榕树春秋
  一棵几人围的榕树犹如一把巨大的伞,绿荫笼罩在村南的路边。树下几间简易的平房摆上了不多的商品,供村民选购。树下,一个澡盆大小的石磨盘就是一张石桌,几个石凳围在四周。每天,闲暇的村民都会在此闲坐,谈一谈家常,叙一叙世事,骂一阵不忠不义不孝不公之人事,再顺便讨论一下庄稼丰歉,流年顺否。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代代如此。直到今天,榕树下仍是村民聚集的重要场所。大会小会群众会都在树下开,过年唱戏戏台就搭在榕树下,一阵开场锣鼓,紧敲慢打,把心都揪紧了。悠扬的琴声响起,再闹的娃娃都会遭到责骂,或者劈头挨了一巴掌,让他收敛顽皮的童性。庞大的树冠恰是一个屋顶,月儿、星星欲想偷窥,目光也被撕碎成斑斑点点;再狂傲的风都会轻柔和顺,宛如一个贤淑的女子,轻声慢步。   村里还有一株榕树,就立在村子中央,那是主街道,人气十分旺盛。但如今已树去影空。据说,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狂风暴雨中大榕树轰然倒下。我对此树的离去深表惋惜。从前,我一年几次来到朵美,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棵榕树,硕大的树冠,枝繁叶茂,撑起一片蓝天,烈日炎炎的盛夏,榕树下总有众多的村民乘凉于此,今天,不仅失去了一道风景也缺少一个纳凉的好去处,它是古村的象征,不知本村人与我有否同感。一株百年榕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老人,曾经发生过的或喜或悲的往事都无言地写进它的年轮里,在静观中从容面对,喜怒不形于色。它的存在就是一块活化石,历史的厚重感不言而喻。
  今天,村边的榕树下,总是热闹异常,一拨一拨的村民都喜欢热闹。老文又是本地人,好久未回乡,亲切的问候总是不停地响起,特别是当年那些豆蔻年华的同学,已经两鬓染霜,儿女成家立业,说到当年逸闻轶事两颊绯红,不知是傻傻的童真还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故事至今还让人回忆,还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友谊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老文的故乡情结总是让他梦牵魂绕,他的女儿取名朵朵就是对故乡怀念的一种印证。他率领一个摄制组对江畔小镇全方位扫描,欲想留住这个即将淹没的村庄的片片记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欣然前往。
  古渡夕阳
  我们在夕阳辉煌灿烂的金色余辉里,坐上一张机动铁壳船驶向对岸时,历史的古渡又呈现在我的思绪里。在历史长河中,远离繁华的金沙江峡谷中的朵美古镇离不开马帮,也离不开水运摆渡。在沿江一线,从清代开始不仅有朵美、中江两个主要渡口,还有三堆石、麻拐旦、禾米、禾丰、芭蕉响、橡子坪、黄洛良、小石洞等大小渡口十七处之多,这些渡口是沿江两岸村民相互往来的重要驿站。木船就是来往村民的交通工具。一条小船载人、载物、载牛马,晃晃悠悠漂浮在波峰浪谷中,横跨300多米的江面,潜在的危险时时围绕着乘船的村民。有人告诉我,航运的历史不知起于何年,对江上的沉船事故人们还记忆犹新。最为令人痛惜的是一对新人在婚礼之日在迎亲路上沉船江底,千百年来,不少这样的悲剧重复上演。今天,造成伤痛的人间悲剧已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为此,更为安全的机动船代替了木船,世故从此再未发生。由于交通方便,古渡航运已不是唯一的选择,对面及附近集市遍布乡镇,古村已不是从前的交通枢纽,渡口显得冷清了许多。但在几百年的历史足迹中,古渡占据了朵美与外地交往的重要位置,若要完成交易必须到朵美集镇来,这是今天的人们还记忆犹新的事。
  船至江心,顿觉开阔,江水缓缓而来,轻轻拍打着船舷,夕阳的余辉洒向江面,顿时融进点点光斑,波光霞影,粼粼闪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印证了此时的金沙江夕阳晚照,无声江水,一抹晚霞。眺望朵美,孟岩山沐浴在落日的金黄里,没有烟岚雾絮,更加清晰雄伟;极目望北,无尽长江滚滚来,遥远的尽头,阳光已被孟岩山遮挡,只有高天的云彩闪着银光,洁白透亮。
  今天的船夫是永胜涛源人,若要摆渡,一个电话他就驾船而来。我们执意要付船钱,他一再推让,让我们倍觉感激,只得满含愧意挥手而别。
  人文荟萃
  在江岸小村,不仅有为生活奔波的芸芸众生、文艺人士、乡土作家、中医世家,还有众多的特色小吃制作和销售者。真是三教九流,人文荟萃。他们耕种田地,兼做生意,过着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就像冬天的金沙江水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地缓缓流淌。
  柳极老人是我们采访中的一个十分健谈的老人,他是早期的地下党员之一,在反右中被划为极右反动分子,卸职回乡,后又平反,如今过着退休的闲适生活。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记忆力让我等后辈望尘莫及,谈起往事滔滔不绝。他还酷爱滇剧,并与我相约,夜晚到他家里PK一下。入夜,我在杨瑞林老师的陪同下,如约而至,他却串门去了。老伴甚是热情,急叫儿女前去寻找。不久他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一边闲聊,一边就进入主题。我先清唱一曲《上门问婿》的倒板,他就及时为我口头伴奏,在桌子的边沿上打着节奏。刚毕,他就站起身来,摆开架势,有板有眼地唱了起来。此时没有人会想到他的年纪,眼前就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壮年后生。《五台会兄》在此地流传极广,不仅他会唱,还有人自拉自唱,这是后话。此时的老人仿佛回到年轻时候,他与城里众多滇剧名家的深厚交往,如今说起还列举一二,并经常联系如期赴约。
  滇剧曾经是红极一时的地方戏,在鹤庆,在朵美以致许多村落都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尤其是演出中的笑话或者调侃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并非挑剔,就是对此戏的偏爱引发的佳话趣事。它与大众容易水乳交融,形成共鸣,才在民间口口相传,流传甚广,成为滇西北滇剧之乡的精彩历史瞬间。如今他正走在消亡的路上,无人问津,只有寥寥无几的老年人还在苦苦追寻历史的精彩片段。
  杨瑞林老师虽不会滇剧也毫不示弱,对样板戏记忆犹新,放开嗓门就吼起来,“临行喝妈一碗酒”。这样一来一往,甚是热闹。夜深了,天凉了,小院里还灯火通明,没有喝彩,也没有伴奏,更没有观众,我与柳极老人也是初次相识,只因爱好相同,却能相见如故,这是一种缘分使然。我一看时间不早,再则老人毕竟是八十高龄的老人,激动容易出事,随即告辞。并约好,如有缘再见,定作为票友一会。
  寒冬的朵美,虽有寒意,却比城里温暖得多,这也许是受到老人的感染吧。
  次日,有幸遇到一位当地的顶级滇剧票友,他叫彭士堂,今年70岁,拉得一手好京胡,对滇剧无师自通。年轻时,有县城滇剧团到朵美演出,他每晚必到。对滇剧的声腔音乐极为酷爱,看一场剧,十多晚难以入睡,就是琢磨滇剧的音律唱腔。千方百计购得一把京胡,自己凭记忆学开了。由于天资聪慧,具有音乐的天赋,从未见过简谱的他,竟会无师自通,一头扎进滇剧的大海里,成为了一位江边的胡琴师。但是,胡琴师并未给他带来实惠,也未改变他的生活,他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一种消遣,让他结识了一批戏友。他的一生颇具坎坷,一言难尽。亲友认为,他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会有回报,他的力气使错了地方。
  城里每有演出或到朵美献艺都是他的京胡响亮、清脆的琴音在台上久久回荡。谈到县城里著名的滇剧名家他滔滔不绝。今天,他的一曲《五台会兄》是自拉自唱,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戏风不减当年,让我感慨万千,许多天才就这样自生自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更不会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但他丰富的人生书写了一段历史,可以说不枉此生,这就够了。戏毕,他抱歉地说,老了,嗓音大不如前,一些地方吼不上去。我说,已经很好了,让我见识了。   杨瑞林是一位退休教师,但仍被聘为寨子坡一人一校的教师。老伴和女儿都到省城去了,孤身一人,孩子就是他的伙伴,山坡上几间孤立的没有围墙的教室就是他的天堂。在教书之余,他笔耕不辍,孤灯下的奋笔疾书让他有了精神寄托。正结集出版一本《我在金沙江边歌唱》的散文集,是江畔小镇的第一位乡土作家,我为此最为欣慰。在才子不如财主家儿子的年代,更能体现文化的价值,虽然,你会被众多人遗忘,但又会被有的人记起,那就是历史。虽然你清贫,但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守那份属于你的孤独,这就是文学赋予他的财富,比金钱更有价值,使人生发出璀璨的光芒,闪耀在偏僻的金沙江峡谷里,就像埋在江边沙粒里的金子,总会在淘金人的眼里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虽然这种光辉是微弱的,就如萤火虫一般,但在夜里很远就能认出来。
  他一再邀请我到他的学校或者离江很近、虽然狭小却整洁舒适的小院小住一晚,因公务在身,没有成行,也是憾事一桩。
  他是此次采访中的忙碌之人,从清晨出门到深夜回家,都是他在联系被采访人和有关事宜,我们心中充满感激。
  采访老中医周天祥老人时正是早晨,一轮朝阳从照壁山爬了出来,清新的空气中还透出丝丝寒意。几只鸟儿正兴高采烈地在院外竹林中鸣唱,用婉转的歌喉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据介绍他的老屋在辛亥革命时就已建盖,如今还隐约看出当年的辉煌和气势。高高的门楼,青石镶就的台阶,飞檐雕刻无不透出江边小镇的富足与闲适。他的家离江岸最近。也是最早在江边建造房屋的村民之一。出了小院,下了一级又一级台阶,就到了江边,高大的竹林一蓬蓬比房子还高,热带植物点缀了房前的美景。鸟鸣声婉转明丽从竹林中传了过来,更把小镇的宁静描述得清幽淡雅。周天祥老人在街上开了一家中药店,专为小镇人家看病开药。他是村里有知识的人,他家大门上贴有一副对联就是他撰写的,对仗虽不工整,却道出他对身居此处的自豪和赞美,“家居金江第一湾,绿水青山胜天堂。”他的祖上杨恩科曾在保山任协台之职,积攒了一些银两,就建造了这个庭院,直到今天还是小镇上很有分量的古建筑。
  古村未来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生命的群落,浓缩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也浓缩了长江流域人类祖先的文明发展史。祖辈的脚印已经消失或模糊,他们的面孔已无人记起,但是他们发现和建设这个村庄的业绩却是应该铭记的。许许多多的村庄正在发生某些变化,或大或小,或存或亡,都是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和必然。今天,一些年轻的农民已经离开故土,走向城市。或许他们不再回来;一些村庄即将发生重大变故,皆因这样和那样的原因,或迁徙、或淹没、或成为城市。这个古村大半面临的就是迁徙。这是一个即将淹没的村庄,迎接他们的或许是更有希望的广阔天地,或许陌生的土地并未留住一颗怀旧的心。中国的百姓总有一股韧劲,有口饭吃就心满意足,这或许能排解故土难离的心结。
  我无法预测朵美的明天会是什么模样,但总是希望明天更美好,这是我对朵美也是对每个村庄的祝愿。
其他文献
1  李姐夜里跷的脚,终于。  跷脚就是死了。  医生心里有谱的,李姐这些天在捱最后的日子。值夜班的曹医生被护士叫来后,用手到李姐的鼻孔那里探了探,又翻开李姐的眼皮看了看,便问,家属呢?王金凤说我是她的护工。曹医生便对护士和金凤说,通知家属来办手续吧。  金凤的小灵通拨通了李姐弟弟李辉的手机。金凤说,李总,这回……你姐刚刚这下子,走了。抢救了,没有救过来。你们快点来吧!太平间的要来拉人了,快些。 
田野葱翠,雪山莹白,村廓宁静,烟霭四合.rn晴岚舞动于苍山之巅,瑞气萦回于洱海湖畔.rn山色空濛,天远地近,吉祥的村落,雄峻的大山,袅然的清气,淡定的田园,诠释着诗意栖居的深邃
近年来,各地的高考都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科的比重增大了很多,作文又是语文科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语言积
期刊
“小学生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字必备技能.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积淀知识和表达认
期刊
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作不城市
一、剑川  1998年的秋天,我来到了剑川。这是一个偏远狭隘的小城,它的狭隘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它的范围很小。可能是在某一天,它突然间意识到了自身的狭隘,它开始几乎疯狂地朝四周扩散。因此,这里所说的偏远狭隘,是几年以前(至少是五年前)的剑川。我也说不清楚,现在提它的偏狭,还有多少意义?  这座边远小镇的扩散史,与我的成长史有层叠的段落。在那片旧城的衰败史里,同样有我成长的影子。扩展与衰败里,
枯枝败叶  那个冬天是和一个衣服破烂的流浪人一起来到我们小镇的。流浪人是个女人,看得出她的脸已好长时间没洗了,上面布满了皱纹,皱纹间充盈着汗渍泪渍和岁月的痕迹。她的头发很长,蜷缩在头上,里面缀满了鸟粪一样的东西,衣服破烂。  她说,那年冬天啊,下的雪比最大的铜钱还大。她说到了秋天时,她的头发连同脸会呈现出枯黄的颜色。而当冬天这两个字从她没有门牙、上唇上有个缺口的嘴里吐出来时,我看到她全身瑟缩了一下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基础,是兴趣栽培期,是关键之关键。数学教学要讲究策略,不能千人一面,不能搞一言堂,要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为主动性探究。想要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我们从实践中
期刊
设计服装的主要目的是保暖,防止人体温度过低而冻伤,传统的绝热织物是依靠其厚度和蓬松性来提供保暖性能的,容易因为挤压失去织物中的空气而降低其保暖性。相变纤维是一种新
学位
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小学科学教学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出发,结合科学实验,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