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学校为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内容,犹如餐馆用什么样的饭菜招待顾客。如果饭菜可口,色香味俱全,顾客自然皆大欢喜,以后还会伺机光顾;如果技艺欠佳,饭菜难以下咽,则兴致大减,此后自然也无回头之意。与此同理,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胃口”,着力凸显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
  
  过去,学校和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教”(教学方法)和“教什么”(中小学强调依“纲”扣“本”)。又因为“教什么”没有什么悬念(即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的教学必须忠实于教材),人们只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煞费苦心。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国家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一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思考,自然牵涉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事关人才培养全局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思想支配行动,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行为方式。
  有比较才能鉴别。人们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往往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在比较中凸显如下价值判断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和教学要求贴近实战,远远胜过课程名称的花样翻新和课程性质的争论不休。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师专比较注重探讨开设什么类型的课程、课程的性质如何,甚至在课程名称上动了不少心思,以求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此种务虚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与课程名称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只是课程名称花样翻新了,变得时髦了,教学内容却还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严重脱节,如此折腾下去,学校教育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有人质疑:从理念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效果,从方法到评价,现今的高师院校中,有多少教师能够引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抑或有多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新要求和新问题,反映到了地方师专的课堂教学中?试问,如果一些地方师专对改革、发展中的小学教育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更多的是不知道、不了解、不明白、不沾边、不跟踪和不研究,那么,开设什么样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又该从何谈起呢?远离服务对象,闭门造车,其恶果必然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师专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和人才评价标准等,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人们有理由认为,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就算开设的课程名称与时俱进了,但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等还是“涛声依旧”,且教师的教案多少年来处于超稳定的状态,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因此,地方师专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实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据笔者调查,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有其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定位,位居前四位的主张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劳动就业需要;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还教给他们为人的真谛;体现专业特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的这些诉求,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高度吻合。这提醒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实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上不去,实践下不来”,到头来损害的还是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发展前景。
  (二)以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厚重的精神产品引领学生的成长,远远超过课程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品位的差异。文化品位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大学对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引领、方法训练、思维启迪和人格塑造。可我们常常把大学的使命丢在了一边,而把一般的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看得很重,有的学校和教师甚至依然把某本教材当做金科玉律。殊不知,良好的用心不一定换来可喜的回报。有一种日渐突出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离专业发展要求和社会人才期待似乎越来越远,集中表现为: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智慧,有理论没实践,有认识没行动,有专业没专长。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与我们过于侧重于学科和书本知识的教育,忽视专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我们常常从十分功利的视角出发,要求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这证书那奖项,却很少关注那些制约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因素,如道德境界的递进、精神追求的提升、策略技巧的把握、人生睿智的锤炼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视行为,是社会浮躁、浮华、浮夸等不良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人们担心,今天的师范生会越来越多地患上“营养不良症”。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今天的师范院校,有多少学生潜心阅读过几本教育名著名篇、批量揣摩过中国顶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和成长轨迹?有多少学生更多是在图书馆、阅览室和因特网上(以查阅资料和学习知识为目的)度过了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某师专图书馆搞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不读书是一种普遍现象,全校图书借阅排第100名的学生,一年总共才借阅了6本书。大学生远离书本,沉湎于诸如“超女”之类的“快餐文化”,他们以后能够走多远?还有,有多少学生在阅读、听课、技能训练或完成作业时,想到过质疑、批判已有的结论,并暗暗发誓要超越老师和书本?而所有这些,对于一个有心、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该是多么重要。不想、不屑、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学生日后如何能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反过来说,学生没有做好的,又有多少高师院校的教师率先垂范了呢?自古以来,没有伟大的教师,难有伟大的学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迁,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操守,师范院校必须始终是书香校园。师范生只有持之以恒地与大师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前人对话,与社会实践对话,与灵魂深处的渴望对话,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进而以纯净的灵魂和丰富的学识滋养年青一代。
  (三)教给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策略和制胜的技巧,远远高于思维方式的循规蹈矩和行为方式的按部就班。
  干任何事,包括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都是有捷径或诀窍可循的。教师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大智慧、大手笔,需要高瞻远瞩地引领学生又好又快地成长。自古以来,学生都是“亲其师,信其道”。要赢得学生那颗金子般的心,教师必须有令人信服的学识和品格。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在见习、实习时,在与小学生一次次的试探、摸底、对峙和较量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无奈。他们认为,专业知识不一定是他们对接社会的软肋,需要恶补的是“方法”“策略”和“智慧”,包括:“求职应聘的技巧和相关准备”“关键时刻的随机应变和出奇制胜的临场发挥”“把握、抓住机遇的战略眼光和行为准备策略”“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技巧”“学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生规划”等。学生们的这些感悟和期待,警示我们必须全力培养学生“教、学、做合一”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三会”能力至关紧要,即“会说”(说话有分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语惊四座”)、“会写”(言为心声,一气呵成,富于真知灼见)、“会做”(说到做到,实干巧干,工作业绩让人刮目相看)。要达成“三会”目标,功夫须下在平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必要要求师范生说话、做事“既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
  (四)激发学生对农村、农民的眷恋乃至敬仰之情,远远优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政策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在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的合格小学教师,应是绝大部分地方师专办学定位的必然选择。地方师专一般处于地级中心城市,而地级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辐射广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既然如此,培养学生的“乡村情结”就显得弥足珍贵。人们发现,乡村的那份悠远和宁静,是喧嚣和躁动的城市无法比拟的。陶潜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或许,拥有“少一点功名利禄,多一份恬静淡然”的心态,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太重要了。此种心态的拥有,源于教师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农村和农民的心心相印、对回归自然的怡然自得以及挥之不去的闪闪童心。很明显,一个对农村和乡村文化抱有偏见的人,无论其专业基本功如何,最终不可能献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今天,在建设新农村,求解农村教育之困时,依然不要忘了,对于发展乡村教育而言,教师的待遇问题固然不可忽视,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三
  
  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受制于人们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是制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深层次因素。笔者认为,地方师专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选择,要以“社会实践需要”“岗位素质要求”为核心,贯彻“思想引领、方法跟进”“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强调“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否则,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必然导致行为方式落伍,最终损害的是学生和学校的切身利益。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这一做法.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衣、食、住、行、学习)联系到了一起。它不仅让学生获得
【正】 孙中山先生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和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 (一)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正> 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但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仅仅从社会客体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主体的活动,通过对生命个体活动目的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与心理不断冲突、不断统一的复杂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总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教学的进行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把握,对知识作出判断,对意外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打破刻板的预设模式,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位置,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只有应学生而变、应情境而动,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学生学习才有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该
"有目的的阅读,善于迁移应用,在精读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走向生活,扩展学习资源。"这是新课程的要求。如何确定延伸阅读点,如何选择延伸阅读材料,如何合理运用延伸阅
The Lord of the Rings contains a complete,dependent virtue time and space other than the actual one us people living in.Ring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books o
摘要:在当前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背景下,文章从客户信息应用体验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客户端服务融合的电信价值链延伸模型”,形成“供应商一电信运营商一客户一客户的客户”的新型四维价值链,关注客户的客户,以客户价值的创造作为收益获得的基础。基于该模型理念推出的“汇信通”业务,实现了客户端“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丰富了客户对信息服务融合的体验,以持续服务填充提升客户
摘要:为什么在我国社会,正式制度弱化的现象如此普遍?制度形成的博弈论者认为利益的持续博弈会导致制度的弱化,因为制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束。文章则从非正式制度、关系距离和产权关系特点等方面探讨我国社会正式制度弱化的原因。关键词:正式制度弱化;非正式制度;关系距离;产权制度一、引言任何组织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产生的。制度是组织的“结构框架或运行环境”,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加以
【正】 慈恩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始建于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进行过扩建和重修。寺院坐西朝东,院内建筑共分三路,占地面积约1.
【正】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央、省市陆续向企业下放了必要的权力,并制定了相应地政策和措施,已为搞活大企业创造了外部条件。现在摆在大企业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