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坪选煤厂提质增效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选煤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崖坪选煤厂通过采取预排矸系统技术改造、完善煤质管理体系、优化原煤开采方法等措施,使矸石带煤率从6.37%降低到0.44%,故障影响时间大幅降低,电耗水平保持先进指标,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为炼焦煤选煤厂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在大城勘查区以往勘查资料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富集系数的概念,对大城煤田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中有害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属于轻度富集及以上的元素,对其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将来区内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为了研究剪切屈服后煤层顶板岩体在开采过程中渗透率的演化规律,进行了不同轴向应变下的围压循环加卸载渗透试验.当达到峰后轴向应力的90%时开始循环加卸载围压,分析剪切屈服后砂岩渗透率随围压、轴向应变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随着围压、轴向应变的增大,砂岩的渗透率均呈现降低趋势;(2)随循环次数的增多,围压对渗透率的影响越来越小,渗透率恢复率升高;(3)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大,砂岩产生的塑性变形越大,由此围压对渗透率的影响减小,渗透率恢复到初始值的能力降低.最终得到剪切屈服后围压和渗透率的理论关系式,为预测巷道
针对金泰煤矿待掘区域普通钻孔瓦斯治理存在的钻孔深度浅、轨迹不可控和抽采效率低等问题,基于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集成了有线随钻测量技术、双动力复合钻进技术和缓升倾角探顶技术等关键技术,配套了定向钻机、液动螺杆马达、随钻测量装置、中心通缆钻杆和定向钻头等装备,提出了顺煤层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在金泰煤矿10605运输顺槽开展了现场试验,共施工9个顺煤层定向钻孔,最大进尺232 m/d,最大孔深552 m;单孔抽采瓦斯浓度最高可达96%,单孔抽采瓦斯纯量最大可达0.66 m3/min,分别为普通钻孔6倍
依据底板采动“两带”不同工程特征,提出底板采动“两带”深度的确定方法,即利用底板钻孔注水法或底板钻孔视电阻率变化法测定底板导水破坏带:采用微震监测技术测定力学损伤带.通过在赵固二矿11050工作面运用底板钻孔视电阻率变化法,实测了底板导水破坏带的深度;在赵固一矿16001运用微震监测技术发现了力学损伤带受到采动破坏和底板高水压破坏的形态,具备关键含水层上部能量分布相对于下部更为密集的特点.研讨了底板采动“两带”的划分在大水矿区底板承压水害防治中应用的工程意义.底板采动“两带”划分的研究成果对于大水矿区矿井
基于分数布朗运动,采用随机中点位移法生成粗糙裂隙面,通过COMSOL软件建立岩体粗糙裂隙注浆数值模型,分析了浆液黏度及裂隙面粗糙度对浆液扩散的影响.结果 表明:粗糙裂隙中浆液流场与光滑裂隙截然不同,浆液扩散速度在过流断面缩小区域,流速增大,过流断面增大区域,流速减小;裂隙粗糙度越大,低流速区域越大;裂隙面越粗糙,浆液压力越大,压力场非线性程度越强,相应的粗糙与光滑裂隙中浆液压力间的差值越大;浆液压力差随着浆液动力黏度的增加而增大,浆液黏度越大,裂隙粗糙度对浆液压力的影响越显著.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北西翼烟煤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地层中,在充分收集临近研究区资料及相关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叙述了该区烟煤的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赋存层位、特征及煤质特征,总结了煤层的赋存地质特征及煤质分类.
我国煤矿回采工作面大多采用U形通风方式,为全面了解U形通风方式下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成因及防控技术措施,以便有效降低低氧问题对煤自燃防控工作的干扰,保障矿井的安全开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地分析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低氧成因及导致低氧现象气体的来源,阐述了现场常用的低氧防控及治理技术,指出了在煤矿低氧防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展望了低氧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防治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煤炭开采过程中低浓度甲烷(尤其是乏风)排放量巨大且直排大气,未对其有效利用,能源浪费的同时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因此,开发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对于高效利用能源和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现有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分别包括热氧化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对未来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结合热氧化技术中辅助燃料燃烧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各自的优点,考虑乏风与锅炉燃煤协同催化燃烧.
为解决综掘面工作区域内煤尘扩散污染,设计并提出了新型旋动雾幕控尘技术,通过相似实验结合数值模拟对旋动雾幕控尘装置的形成机理、可行性能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高清相机对旋动雾幕的形成过程进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旋动雾幕形成状况分析及该装置多风速条件下可形成有效的隔尘雾幕;从能量分布关系及雾幕装置形成角度出发,可将新型旋动雾幕形成的过程分为涡旋射流堆叠发生段(Ⅰ段)、射流冲击破碎混合段(Ⅱ段)、旋转雾幕扩散输出段(Ⅲ段);随着射流风速由10 m/s上升至35 m/s时,超过20 m/s时可以形成稳定雾幕,超过35
为了加强断层构造超前探测的精确性,针对巷道前方存在的落差大于1/2煤厚的中小型断层的影响,利用Tesseral地震正演软件建立井下不同倾角断层的地质模型,基于矿井反射波方法原理,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对比地震记录、波场快照及偏移成像,分析断层面的反射波特征和成像效果,优化地震反射波观测系统参数,为矿井煤巷工作面回采提供技术指导.研究表明:倾角处于10°~45°的低倾角断层,随着倾角的逐渐增大,成像点与震源点的距离逐渐增大,成像效果逐渐优化,观测系统总长度需在50~100 m内逐渐减小.倾角处于45°~9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