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一定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特有的光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焕发;语文光彩
  
  一、巧用信息技术,拨动情感琴弦
  有些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所描绘的情感,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不易直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结合课件和书本概括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时间:1912年;地点:南极点探险返回途中;人物: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尔逊、鲍尔斯;事件:讲述了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5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接下来教师提问: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呢?学生开始回答,大部分都答对了。这不矛盾。斯科特之行虽然是一出悲剧,但他们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这一结局的,而且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书写这悲壮一幕的原因。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会给后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这些内容,如果不结合课件中的一些资料,如果不渲染特定的课堂氛围,学生是不容易进入课文意境中去的。教师运用了课件之后,他们在课的开始就受到情境的感染,拨动了相应的情感琴弦,思想深处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的真情实感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流露出来。可见,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美、讴歌美,而且作品本身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持久的内驱力。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能将真善美和假恶丑进行鲜明的视听比较,从而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诗朗诵等内容,然后分析其中很经典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下来师生共同总结——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如果不借用信息技术,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网络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了一个信息的海洋,真正实现了过去所说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信息的表现形式,学生从中可以获取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甚至是智能交互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锻炼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一些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画面、音乐,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品味。可见,在这种多元化、多端性的信息交换、交互、交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焕发了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实现“闻、见”的良好结合;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和有感情的朗读,我用了视频朗读资料和相关的课件,让学生先听、体验,然后再进行朗读,接下来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提供相关的内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资料?于是,有条件的学生就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故事、诗词、图片等资料。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利用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它特有的光彩,展现它新的生命力。
  (宽城县苇子沟中学)
其他文献
“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这已成为许多体育教师的共鸣。时至11月,又到了我省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学生体质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笔者深深体会到,尽管我省大多学校并未取消长跑项目,但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缺乏运动锻炼的现象已不容忽视。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小学体育课,出于安全考虑,都已删除了不少危险性项目。  一、体育课的危险项目被删除  通过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发现,近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正在呈下降趋势,一些
摘 要: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会计教学要改变传统观念,分析课程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行为改进的途径、方法。要重视会计课堂教学中“岗位情境化”的学习策略,构建起顺应“岗位情境化”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岗位;岗位情境化;会计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景化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情景化教学就是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白王玉萍副教授认为,只有教师自己学会了心理调控,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为此,她给出了减压十招:
摘 要:目前,关注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要去探索的课题。教师要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情境;兴趣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和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  所谓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将特
摘 要:中职美术课水墨画教学是中职教材中重要的章节,它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与美学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水墨画包含丰富笔墨技巧,对于中职阶段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讲,难免有很大的难度,学习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教师要对此进行研究,并对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点燃学生们的艺术火花提供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中职;水墨画;教学  水墨画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艺术瑰宝,
“方”是一个人的品质、境界、素养等所有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是做人的根基。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一个人只有具备好的个人素养和优质的品质,才有可能成大事、立大业。无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乐清市高中排球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校排球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兴趣、领导重视程度、教师水平、场地器材条件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如何推动学校排球活动广泛开展的建议,以便为推广和普及我市的学校排球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排球活动;开展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足球与篮球等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用语言技巧运用的好坏来衡量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今,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人们意识到情感因素等诸多的非语言知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本文就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状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优化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    教学是情、知相伴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认知的过程而发展,同
摘 要:活动单导学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更容易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契合如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思想品德 ;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都因为其内容枯燥乏味、理论性抽象性强、课堂沉闷、缺乏趣味性而屡遭诟病。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上课往往只需要带两样东西,一张嘴和一支粉
一、案例背景  本课题选自高一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此节内容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开放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研究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而温瑞塘河是我们温州人的“母亲河”,又刚好是湿地,所以这节课笔者通过对“母亲河”的个案研究,来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二、案例描述  1. 导入新课  师:观察图片,寻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