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良好语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x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是学生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培养良好的语感应从朗读入手,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净化心灵。
  一、示范朗读,培养语感
  教师范读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将无声的文字语言幻化为有声有色的可供想象的画面,使学生在语境中从声音的节奏和语调上体会思考语言的魅力。朗读要讲究语气、神态、轻重、快慢、高低、抑扬、顿挫、喜怒、哀乐,这些都得在朗读中体现,不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是不会无师自通的。老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技能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具有极强的榜样作用。教师一般是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及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巧。例知《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可以这样示范与指导:读第一句,要读出自豪,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我都看见和玩赏过,现在又来观赏与众不同的漓江水,心中不免有种自豪感。读第二句时,要读出赞美,尤其读好三个感叹句,把心中的全部赞叹之情表达出来,同时要注意读好排比句的节奏和气韵。读第二、三句时,还要读出水一般的柔情,漓江水静、清、绿,多么像是一位温婉、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所以要读出温柔、爱怜。
  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朗读,这样学生就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二、比较朗读,培养语感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为了一个“绿”字反复推敲。他的故事告诉人们:斟酌语句、培养语感要通过推敲和朗读来体会。推敲说的是思维,朗读则是把文字变成声音细细体会。所谓比较朗读,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一些运用精妙的词句作适当调整或删减,引导学生将调整或删减后的语句与原文进行朗读比较、品味、感悟。进行比较朗读,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可以将“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改为:“我如果就这样死了,比鴻毛还轻。我要活下去。我要写完这部史书。”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发现:虽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它们表达的感情程度却不司。课文中的反问句和两个“一定”,更能体现司马迁要完成《史记》的坚定决心和矢志不渝的精神。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很容易品味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也得到培养。
  三、分角色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入的文章很多,而且生动有趣,很受学生喜欢。小学生想象丰富,模仿能力强,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不但富有情趣,还会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人的特点,根据课文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各自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然后讨论,模仿当时人物的神态、语气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得非常深刻,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晏子的机智勇敢和楚王的蛮横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情色彩,读起来情趣盎然。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时,我着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要求学生用“傲慢—轻蔑—愤怒一怒不可遏”这样的语气变化,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蛮横;用平缓、谦虚的语气,读出陶罐的虚心和宽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不仅理解傲慢、轻蔑、懦弱等词语的意思,还体会到这个故事所阐明的道理,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培养语感能力。
  四、精彩引读,培养语感
  引读,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插话、提示、设问等铺垫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以读代答,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话“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设计分层次、逐步深入的朗读,引导学生三次朗读“父亲的话”。第一次引导:“我”从来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既高兴又激动。父亲划了根火柴,看了看表——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说:“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我的导语展示了父亲内心的丰富情感世界——舍不得但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诚信。接着,进行第二次引导:“我”听了父亲的话很着急,带着哭腔和父亲争辩,可是父亲却平静地说:“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最后,我进行了第三次引导:“我”看看四周,静悄悄的,不会有人发现,再次乞求父亲,可父亲却不容争辩地说:“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这样的引读深刻挖掘了父本的内涵,解决了文本教学的重难点,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分析,把朗读的时间用到了刀刃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教师要通过示范朗读、比较朗读、分角色朗读、多样引读等方式,实实在在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践证明,兴趣和积累是写作成功的钥匙,教师平时只有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紧紧围绕教材加强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爱上写作,迈开写作的步伐,写出优秀的习作。  关键词: 写作“起步” 指导 做法 体会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不少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总认为写作是件很困难也很神秘的事情,有时提笔不知从何处落手,有时虽然写了,也只是三言两语,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这些正是教师需
摘 要: 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对策  1.引言  数学是高中学习不可忽视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摘 要: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模拟一些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便利,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成
摘 要: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数形结合思维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学生更形象化地理解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将学习数学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这样的转变对于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让学生从根本问题出发,抓住问题的本质及问题的关键内容。因此,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得到有效的重视。通过有效地将数形结合方式滲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提高学
探究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本质在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完成,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巧设留白,多给学
一、注重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词教学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诵读,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但是如何更好地诵读,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的教师不停地让学生读,每读一次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评,要求许多学生不断评,评来评去评的兴趣全无;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会读,一遍一遍地领读,丝毫没有留给学生悟读的机会,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
摘 要: 数学教学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与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课程改革,然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仔细分析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无论是从现实升学角度考虑,还是从培养学生逻辑能力角度考虑,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高中数学教
摘 要: 五年制高职的数学课堂因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课堂解题的错误率高,教师如何及时捕捉这些错误资源并利用起来,让学生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开启智慧、体验成功。作者在高職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一是从错误中辨析——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的眼睛;二是从错误中领悟——培养学生探寻错误根源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判断错误、辨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并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语言的学习少不了阅读,数学语言的学习也需要阅读,并且要求是理解性的阅读。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时常只关注定义、公式、定理
摘 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主动构建知识是学生提高自身数学能力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主动权是构建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知识 构建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建构自己的理解,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主动权是构建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是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