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v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版本rn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1课时.rn二、课标要求rn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rn三、教材分析rn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首先,介绍了聚落的定义及其两种类型,接着通过图文材料对比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以及人们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其次,从聚落的分布、形态、民居三个方面阐述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人类从依赖自然到适应自然的过程,展现了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其他文献
从深化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选择腾冲北海湿地作为研学旅行目的 地,依据“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涵与表现及水平划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课程设计.研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三个维度展开,同时针对研学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阐释了项目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以及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流程,并以“重庆市彭水县庙池村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探讨基于问题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模式.
研学旅行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介绍了在新疆罗布人村寨开展研学旅行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情况,并展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科学史,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文章以中图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为例,将地理科学史融入教学过程,为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地理科学史辅助教学提供参考.
地理学科思想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深度指导意义.文章从尺度思想视角出发,厘清了尺度思想和区域认知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尺度划分”“尺度转换”的教学逻辑,深化区域分析、区域定位、区域组织和区域比较,提出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