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战火中绽放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南的山城会昌,群山连绵,三江交汇,蜿蜒西去,田畴纵横,风光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登临会昌城外高峰,诗情勃发,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会昌山脚下翠园路91号一幢两层的砖房里,住着一位经常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老人,身板硬硬朗朗的,个头一米六多,他就是抗美援越会昌籍一等功臣张开油。
  张开油,中共党员,1945年3月生于江西省会昌县晓龙乡晓龙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64年12月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第31军第91师第271团第3营第8连(6647部队)。1967年5月抽调至中国后勤部队第170支队(属广州军区,师级编制,下辖3个高炮团、1个探照灯营)高炮营第3连(属第5批入越高炮部队),8月23日18时随部队由广西龙州通过水口关大桥秘密进入越南,经3天3夜的乘车跋涉,于26日凌晨抵达越南太原市防区,担任保卫钢铁厂的防空任务,与凶狠的美国空中强盗搏击,1967年12月17日晚在执行一次任务时,身负重伤,荣立一等功。
  
  燃烧的战火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国内“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国际上,美国蓄意在印支半岛发动“热战”。1965年3月上旬,美国派遣海军陆战队3500名在岘港登陆,派其地面部队进入南越参战,同时加紧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从此,美国侵越战争演变为美军为主体、“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全面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军用飞机也不断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美国报纸则趁机大肆宣传在越南战争中将不再有朝鲜战争中那样的“庇护所”,美国军队将实行“穷追”,等等。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斗争。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受胡志明主席委托,率党政军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应胡志明主席的请求,中国援越部队换着越南人民军的绿色帆布军装,头戴盔形帽,脚蹬用轮胎剪就的斜插两条胶带的“抗战鞋”,秘密进入越南。从1965年6月到1970年7月,中国共派出了32万人的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修建和抢修铁路、机场、通信、工程、设防工程等任务。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部的请求,从1965年8月1日至1969年4月,中国高炮部队分9批次入越轮换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机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主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
  
  突来的爆炸
  
  进驻越南的中国高炮部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每个连队定期组织战士们学习毛主席语录及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学习时,大家面向祖国,面向北京,面向毛主席,高唱“东方红”之后,紧握拳头,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为了越南人民的安全,为了祖国的荣誉,我自愿入越抗美!”“一定把毛主席的教导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做一个毛主席放心的国际主义战士,当一名红色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为‘五个伟大’(即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立功!为‘五个伟大’争光!”为了活跃战士们的生活,部队还组织战士学唱歌曲,如《越南—中国》,歌词这样唱道:“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像朝阳,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啊,啊,共理想心相连,胜利的路上红旗扬,啊,啊,我们欢呼万岁胡志明毛泽东。……”
  张开油所在的中国后勤部队第170支队第2中队642大队7中队3分队设驻越南的“钢都”北太省省会太原市。太原市坐落在求江右岸,距河内以北70公里。从1960年起,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太原市兴建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并于1964年投产,首次产出越南自己的钢铁。此外,太原还建有火力发电厂、机械厂、焦炭厂、耐火砖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河(内)太(原)、克(夫)太(原)铁路经过太原,为太原的发展供给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太原成为美国侵略者的眼中钉。1967年12月17日,这是张开油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下午4时45分,美军3批飞机(主要是F-105雷公、F-4C鬼怪式)12驾次轰炸太原钢铁厂,敌机投下约50多枚磁性定时炸弹(第一次使用),我营、连开火,击落敌机3架,击伤2架。当晚连队开会总结白天的战斗情况,突然上级来电话要求派人去抢救离连队驻地约1公里遭遇炸弹着火的摩托车、军部吉普车及车上的受伤人员。排长王庆芝(福建同安人)率战士董昌海(江西萍乡人)、张开油及连部卫生员等奉命前往救火及抢救伤员。返回连队驻地时,因肩担的铁皮水桶诱发美机投下的磁性定时炸弹爆炸,王庆芝、董昌海当场被炸得粉身碎骨,英勇捐躯,张开油及卫生员等5人负伤,其中张开油左眼被炸瞎、右眼受重伤。昏迷清醒后的张开油听着狗吠声,拼尽全力忍着剧痛朝着连队驻地方向爬行,路上掉进粪坑吃了不少粪水。当会昌籍老乡、炊事班副班长李明深第一个看到血肉模糊的张开油时,赶紧用担架把他送往野战医院抢救。同时,连队迅速摸清情况,组织战士们前往出事地点搜救其他伤员。为了防止诱发敌人的磁性炸弹再次爆炸,参与搜救的战士们把身上的皮带、钥匙等含金属制品的东西全部清除。在野战医院,医生们对张开油的伤口进行了初步处理,鉴于伤情严重,张开油被迅速送回国内,在广西南宁的303医院治疗,从死神中挽救了回来。
  
  学习的典型
  
  1968年3月24日下午6时,中国后勤部队第170支队胜利完成太原钢铁厂的防空保卫任务,启程回国。28日上午10时,张开油随部返回原建制部队驻地福建漳州,后入住福州军区总医院进行最后的治疗。医生们为张开油的左眼安装了假眼,右眼经戴眼镜矫正后视力达到0.2,伤残鉴定等级为一等残废。部队在驻地休整期间,第91师师部召开抗美援越作战庆功大会,鉴于张开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部队评功授予张开油一等功。随后,部队成立了一个宣讲组,抽调有关人员整理了张开油在越南战斗立功的材料,下发各连队学习;并组织张开油到军区所属各师团巡回作报告,宣讲在越南的英勇战斗经过。一时间,张开油成为全军知晓的英模人物。国庆前夕,部队推荐张开油作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团代表,由于张开油眼睛伤情不稳定,赴京观礼改由连长彭三元代表。
  尽管医院对张开油的眼睛治疗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其眼睛伤情反复,一度时间内,右眼也失去视力,给张开油在部队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部队提出三个方案征求本人意见,一是去医疗条件最好的南京陆海空三军疗养院疗养,二是去江西九江的残废军人疗养院疗养,三是退伍回乡。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一名中共党员,张开油庆幸自己能在越南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返回祖国,与死神搏斗了一次,比起其他牺牲的战友,他觉得自己知足了。他不愿意给部队领导增添太多的麻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退伍,带着伤痛和荣耀回到了家乡会昌。
  
  晚年的生活
  
  1970年张开油退伍回到会昌家乡,会昌县民政局安置办和人武部的领导给予了热情接待。考虑到张开油的伤残等级,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单位,每月由民政局优抚股发放抚恤金作为生活费用;尽管张开油本人再三要求落实具体工作单位,他不愿意给组织和政府增添麻烦,希望能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县民政局把张开油安置在县城排山巷敬老院旁的公房居住。同年,经组织上介绍,张开油与高排圩的钟荣有结婚。在婚后的几十年间,夫妻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共生育了三女两儿。1985年,当家庭生活有所改善时,张开油一家迁居会昌县城山脚下的新房。
  闲暇之余,张开油并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老兵,有时应县武警中队的邀请给战士们作报告。他总是热血沸腾,详细地讲述在越南的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他反复叮嘱年轻的战士们要为祖国尽忠尽责,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对周边一些人不理解当年的那场抗美援越战争的意义,他没有进行更多的辩驳,他相信历史不会忘记这些。为了更多地接触社会和基层群众,同时锻炼身体,他学起了养蜂,每年的花期,他将蜂箱搬运到富城、晓龙等乡下,在与辛勤的蜜蜂为伴的同时,他从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一名“特殊”的老百姓,他倍加关注军队国防建设,对人民军队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他感到莫大的高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曾经为捍卫共和国安全流血流汗的功臣,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都有领导代表组织前来慰问,勉励和祝福他保重身体、健康快乐。在接受笔者采访之时,张开油表示要始终保持一名老兵的本色,听从祖国的召唤,随时为祖国奉献一切。听完这铮铮之言,笔者被深深打动,这就是当年那一代最可爱的人的真实写照。○
  题图 张开油回国后在部队作巡回报告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其他文献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迁徙和人才市场配置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导趋势。在人口流动和人才配置双因素背景下,流动党员构成流动人口的一个微观缩影,流动党员管理同样构成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微观问题。本文就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背景、现状、经验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  [关键词] 人口流动人才配置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迁徙和人才市场配置已逐渐成为我
期刊
从大革命、南昌起义和上海早期的工人运动,一直到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乃至解放战争,黄慕兰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是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和中共革命历程的一个侧面。周恩来曾称她为“我党百科全书”与“党的奇兵”!她也曾多次被大文豪作为原型写进小说作品当中。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黄慕兰一次次别夫离子、含泪上路,在洪流中独自顽强地奋斗,倾己之家业、财产和社会关系支持共产党的事业。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湖南调研时强调,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证。  3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来到湘潭、株洲、长沙等地,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参观了湘潭电机公司、南车株洲电力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今上海市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召开。会址原为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假三层石库门民居,毁于“一·二八”淞沪战争。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期刊
80年前的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在这之前,红军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在井冈山时期曾几次打破敌人的“会剿”,但无论是面对的敌人数量,还是战斗的规模,都是不能和第一次反“围剿”相比的。当时,十多万国民党军队①,分多路向红一方面军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展开进攻,妄图一举歼灭刚刚组建不久的红一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仅仅约四万人,敌众我寡,而且缺乏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经验,要想打破敌人的“围剿
期刊
曾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11年4月,曾志同志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6年8月,曾志同志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她参加过湘南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斗争,曾任红军闽南特委组织部长、福霞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荆门当阳远安中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上午就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第23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房宁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同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责任,创
期刊
2001年春,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前夕,陕西西安发现了一本战争年代出版的《毛泽东自传》,紧接着,在江西南昌也有同样的发现。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笔录,由汪衡翻译成为中文,并于1937年11月1日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的单行本,是公开发行的最早的领袖自传,毛泽东以第一人称,讲述其特殊的经历和磨难。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
期刊
[摘 要] 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优抚工作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优抚工作包括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改善士兵生活、优待伤病员等基本内容。它既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正规化的优抚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 优抚工作    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统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法规,对那些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保护人民利
期刊
时间隧道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于一代代人的记忆中。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姨父谢育才一米八几的魁梧身材,大而明亮的眼睛,笔挺的鼻梁,温柔慈祥的笑容,相貌堂堂,是个标准的美男子。我的六姨王勖,是个温柔文静漂亮的女人,童年时代在香港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时代的风云,家庭的变故,使有残疾的小脚女人的母亲毅然携带三个十来岁的女儿回到家乡广东潮安县彩塘乡。从此,仨姐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共同的道路上,193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