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普外科患者手术过后的护理工作中,最需要预防和关注的病症之一就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且一旦形成,就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本文结合38个临床病例,研究如何在普外科患者术后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提出要做好对患者病情的动态监测,加强对病菌的防御,同此综合采用常规性护理、机械性护理以及疼痛护理三种措施,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调整。
  关键词:普外科,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26-02
  在患者接受了普外科手术后,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致普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严重的会增加患者感染、死亡的机率。而在各类深静脉血栓形成当中,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了高病发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另一个问题是其在产生之初没有明显的征召,难以被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从而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一旦发生漏诊,医疗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将会有接近26%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变成致命性的血栓事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得出,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生率处于3%到28%之间,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会随着手术创伤的增大而相应地增大。如果能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做好预防和护理,就能够有效地减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危害,提升外科护理的效益。
  1 临床研究资料介绍
  笔者结合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观察和记录,共收集、整理了38个与本文的研究主题有关的病例,为全文的研究展开打下了良好的临床数据基础。
  在这些病例当中,共有男性病例16个,女性病例22个,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5.5岁,年龄的极值分别为25岁和86岁。其中,有7个病例是伴高血压,20个病例是心血管病症,还有28个病例是糖尿病。38个病例在进行普外科手术之前,都通过全身麻醉或者在硬膜外进行连续的麻醉,施加了麻醉处理,其后进行普外科手术。因而在研究样本的选取方面,该类样本比较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样本的平均手术时长为3.2个小时,手术时长的极值分别为1.5个小时和5个小时,手术时长差别不大,对样本差异的影响不大。
  2 术后预防措施
  2.1 动态监控病情
  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一旦形成,不仅会对患者形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后续的医疗护理任务的难度会更大,所以医院应当首先做好对患者病情的动态监控,防范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在普外科手术之后,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要共同做好对病人的临床监护。医护人员要向病人家属讲解基本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其次,在监护过程中,要注意从患者双下肢肢体的肤色、皮肤温度、皮肤肿胀程度等方面,分析患者下肢静脉中的血液流动状况,做好浅静脉血管中血液充盈状况的临床记录;再次,要实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知觉,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当发现异常时,要第一时间向主治医师反映。在本组病例当中,就有1名男性病例,在手术后24小时内,向护士反映下肢胀痛,后来经过医量的诊断,确诊为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状况,并得到了溶血栓的及时治疗。
  2.2 加强病菌防御
  在患者护理过程当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科学要求,为患者提供住院及医护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对患者使用的导管的清洁护理,确保置管过程和封管过程都控制在无菌状态。对于刺激性的药物,要适当稀释其药物浓度后再让患者使用。另一方面,在静脉注射时,要避免在皮肤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并避免在下肢的静脉输液。在本文的临床案例中,就有一例因为下肢输液,导致患者内膜损伤,最终引发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术后护理措施
  3.1 常规性术后护理措施
  3.1.1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回到病房后的一段时间里,患者的双下肢不宜平放在床上,而应该适当地将双下肢抬到一定的高度。建议用枕头垫在患者脚踝处。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患者双下肢的血液循环。此外,为了进一步地促进血液的流动,可以在双下肢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方向为从脚部向心脏方向。此外,要注意在抬高下肢时,需要同时抬高双下肢。如果病人的一条下肢没有抬高,容易造成深静脉中的血液在回流过程中受阻。这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及时检查病人的双下肢抬高情况。在本文病例中,绝大部分病例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抬高双下肢,有效地避免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也有2个病例,一个是因为没有抬高双下肢,一个是因为抬高双下肢后,其中一个下肢落枕而导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1.2 普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消失后,病人可能会感觉到手术后伤口疼痛。这时医护人员需要引导病人家属,与之一起对病人进行脚趾、膝盖、脚踝等关节的按摩和活动。具体的包括引导病人进行足背屈、抬腿运动、膝盖屈伸以及脚踝的扭动等。通过这些运动,一方面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也能放松关节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在本文的临床案例当中,绝大部分案例通过合理的足背屈、抬腿运动、膝盖屈伸以及脚踝的扭动等运动方式,为患者缓解了疼痛,避免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有一个病例,因为忽视了对患者关节的运动按摩,导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3.1.3 除了局部的小规模运动以外,在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患者的运动幅度和范围。例如,每隔半个小时,帮助患者更换一下躺倒的姿势和体位,避免身体的同一部位因为长期受压而麻木,引起血液受阻。在手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其能否下床运动,并尽可能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床舒展肢体。在本文的病例中,共有三例患者在手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床运动。其中两例患者,在其他诸如屈膝、抬腿等护理中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但因为每日上午下床运动,有效地避免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1.4 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能够正常进食,需要注意交代病人家属,为患者多提供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蔬菜瓜果等,而不能选择高蛋白、不利于消化的食物,如鸡鸭鱼肉。在患者的饮食量上,保持患者八分胞,避免患者因摄入大量食物引起腹部胀痛、消化不良或排便不畅。在本文的临床案例中,有一个病例,因为食用了过量的高蛋白食物,引起消化不良,排便不畅,增加了护理难度,引起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机械性护理措施
  机械性护理是指在普外科患者的术后护理当中,要适当地使用间断气囊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以及其他具有血液抗凝效果的机械装置,可以帮助减少患者产生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机械性护理措施能够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降低2/3,这在本文所选取的临床案例当中也得到了验证。
  3.3 疼痛护理措施
  为了应对患者在手术过后因为过于疼痛,导致术后应激反应,并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和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概率提升,有必要给患者采取疼痛护理措施。具体的操作包括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在适当的情况下加大患者的下肢运动量,播放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等。这些疼痛护理措施,在本文的临床案例中均有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 护理效果评估调整
  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状况及临床表现,动态地评估前一阶段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护理效果,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调整护理方式。
  结语
  综上可知,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并提供无菌环境和医护操作。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综合使用常规护理、机械性护理以及疼痛护理三种形式,提升护理效果,减少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刘媛萍.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5,1,5.
  [2] 徐玉红.双下肢运动疗法在对瘫痪患者护理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3,1.
  [3] 詹燕,库洪安.外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的研制[J].护理研究, 2015,1,1.
  [4] 马金枝.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3,1.
  [5] 苏军.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2.
  [6] 叶玉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J].中外医疗, 2014,2,1.
  [7] 杨春芳,陈其仙.对行外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疗效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2,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交流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护理方式,提高护理质量、完善护理体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分组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两个月,评估护理效果。结果:常规护理有效率为73.3%,综合护理为86.7%,综合护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周期一般较长,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更加耐心细致。采用腰椎牵引辅以推拿按摩和适度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护理在护理效果上更加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变化,观察阴道流血量、时间、次数、颜色、有无臭味。注意观察有无宫缩,监测胎动、胎心,判断胎儿宫内安危。  关键字:前置胎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30-02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
期刊
摘要:目的:帮助经常性咳嗽和咳痰患者,止咳祛痰,并进行有效排痰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针对引起患者咳嗽和咳痰的因素,即感染因素,如袭击、病毒对人体的感染产生肺炎、支气管炎等;过敏因素,如接触或吸入一定的过敏原发生过敏;物理化学因素,如过冷或过热的空气、灰尘、异物、刺激性气体等,针对不同的因素对症护理。结果:101例患者普遍减轻咳嗽、咳痰症状,病情得到控制,痰液变稀,呼吸平稳。结论:对咳嗽和咳痰患者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相关问题。方法:根据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特点将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在发病3h内进行治疗及相关护理,患者年龄18-80岁,经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瘫痪肢体肌力0-3级,卒中持续30min;患者平卧15-30°,相关事项进行讲解;首次使用80滴/min,持续在30min内完成,对合并心脏疾病患者采用40-60滴/min,2h内完成;溶栓过程中护士检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从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半年后观察两组血压与血糖指标,对比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与血糖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定时检测血压、血糖,
期刊
摘要:目的:是探讨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患者的应用方法。对采用健康教育1427例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1427例患者心理障碍得以消除,均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与护理,从而提高了医疗与护理质量,未发现因心理障碍而抗拒手术与护理的病例。结论:对泌尿外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把人性化护理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医疗与护理质量。  关键词:泌尿外科;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2例眼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7%,对照组为77.46%,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8%,对照组为81.69%( P<0.05)。观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5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了基础护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出血和便血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5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患者死亡,但有2例患者2周后上消化道再次出血。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经过治疗与综合的临床护理,能够取得很好的治愈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急性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抽选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院行大、中手术患者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做好急性压疮的风险评估,术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到及时处理手术室急性压疮。结果:采取积极的手术室急性压疮护理,术后压疮发生3例,发病率为2.3%,预防及护理效果显著。结论:应加强对患者的深入评估,总结预防举措,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手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