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教师在讲解《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叙事散文时,无论是文章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可以说都是天衣无缝,一堂课下来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挖掘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母亲的深沉的爱这种感情,即使提出来并落实到板书上,但并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感染了给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应该知道:自己绝非仅是一台传授知识的机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挖掘并体会这种感情,再通过课堂将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领悟到。最终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在学习课文知识点的同时,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总结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达到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呢?这就涉及到了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最终理解文章的思想。
运用情感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富有感情,进入角色。登上讲台,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贯注于教学,这叫进入“角色”。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应该恰到好处,与所讲文章的感情基调相辅相成。在此前提下再适时适地的运用以下方式,就不难达到情感的共鸣了。
一、运用语言描述感染学生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是,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寥寥数语既引出了课题又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与此同时最关键的是它制造了一种紧张气氛,使学生仿佛马上就要亲眼目睹一场激烈的渡江战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解《七根火柴》一课中,在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小说达到了高潮。我用悲壮的语调朗读到:“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我读到这里戛然停住了,提问道:“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一个动作是什么?”学生们抢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我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但又不解地问:“同学们,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怎么看无名战士的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加以明确:“模糊”是着重写卢进勇为失去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心想着党的战友的无限悲痛。在他的视野里,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整个草地在哭泣,在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清晰”是给无名战士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切模糊,唯有指向正北方向的手是清晰的,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指”内涵丰富,寄托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以及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胜利信心。
紧接着我继续说道:“实际上也的确是这样,我们学过的《过雪山》《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都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这种信心和衷心。毛泽东曾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气魄宏大的诗篇来赞颂他们。作者王愿坚在谈本文的创作过程中也写道: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种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们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
随着我的描述,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开拓,课堂的高潮随小说的高潮应运而生。反复地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将矗立于茫茫草地的烈士丰碑移植到了学生们的心田之中,化为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解放军事业浴血奋战的烈士们的学习和缅怀,心灵的共鸣产生了隽永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朗读的方式
初中语文课有许多篇目适于朗读,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于漪老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他设计了四次朗读训练。一读:体会思想感情。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着重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小声跟读。再请两个学生练读,读后评论。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按不同的画面要求同学分别朗读,在理解诗中形象的基础上正确地表达情意。在读的过程中着重指导:要求学生尽量理解画面,理解画中之“画”,理解诗人精心塑造的周总理的高大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与领会。要求每个学生大声朗读,体会琢磨。在四次朗读指导后,请一个同学表情朗读。朗读的同学的基本功是比较好的。起先,她极力克制自己,流畅地读着,读着读着,她再也忍不住了,一句诗几行泪,眼泪伴随着声音走。在全诗朗读完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于老师以深沉的思想感情,用精炼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一起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诗以一字为工”,于漪抓住《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一个“找”字生发开去,带着学生和作者一起到处寻找着、寻找着。从高山、大海到森林、边疆,急切地寻找,深情地呼唤……同学们的心随着诗句激荡。当读到全诗最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课堂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师生对总理的深切悼念。炽热的感情,火样的诗句,像千尺洞箫,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于漪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堂里之所以会出现一片悲痛的哭声,就是因为她以读带进,学生的感情随朗读次数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步加深。一遍遍的朗读唤起了学生对总理的思念、崇敬、爱戴之情,最后达到高潮。
三、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初中语文课文的教学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记一辆纺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主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军民在大生产的背景下,自己动手纺线织布同敌人顽强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这篇散文,对于理解文章语言上朴实清新的特点并不难。但要体会出文中字里行间蕴含的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到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的情景,实在困难。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专心制作了课件。课件中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之后,和同学一起欣赏了《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展示了当年劳动竞赛的场景。伴着优美的旋律,我和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当年大生产的队伍当中,体会到了当年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和乐观情趣,与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鸣。
又如在讲解《苏州园林》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难掌握作者所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点:步步入画。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完之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景物课件,边展示课件边讲解:“这是苏州园林的假山,有的巍巍雄浑,有的瘦削娟秀,有的嵌空玲珑……”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学生惊叹不已,不但进一步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园林瑰宝的热爱之情。
以上三种方式仅就重点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同的课文要选用适当的方式,同一课文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式。
当然,让学会生领会文章感情,使之与教师、作者达到共鸣并非仅仅这三种方式。教师可充分采用各种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带着感情学习课文,真正领悟文章的真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应该知道:自己绝非仅是一台传授知识的机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挖掘并体会这种感情,再通过课堂将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领悟到。最终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在学习课文知识点的同时,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总结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达到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呢?这就涉及到了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最终理解文章的思想。
运用情感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富有感情,进入角色。登上讲台,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贯注于教学,这叫进入“角色”。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应该恰到好处,与所讲文章的感情基调相辅相成。在此前提下再适时适地的运用以下方式,就不难达到情感的共鸣了。
一、运用语言描述感染学生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是,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寥寥数语既引出了课题又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与此同时最关键的是它制造了一种紧张气氛,使学生仿佛马上就要亲眼目睹一场激烈的渡江战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解《七根火柴》一课中,在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小说达到了高潮。我用悲壮的语调朗读到:“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我读到这里戛然停住了,提问道:“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一个动作是什么?”学生们抢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我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但又不解地问:“同学们,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怎么看无名战士的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加以明确:“模糊”是着重写卢进勇为失去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心想着党的战友的无限悲痛。在他的视野里,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整个草地在哭泣,在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清晰”是给无名战士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切模糊,唯有指向正北方向的手是清晰的,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指”内涵丰富,寄托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以及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胜利信心。
紧接着我继续说道:“实际上也的确是这样,我们学过的《过雪山》《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都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这种信心和衷心。毛泽东曾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气魄宏大的诗篇来赞颂他们。作者王愿坚在谈本文的创作过程中也写道: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种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们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
随着我的描述,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开拓,课堂的高潮随小说的高潮应运而生。反复地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将矗立于茫茫草地的烈士丰碑移植到了学生们的心田之中,化为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解放军事业浴血奋战的烈士们的学习和缅怀,心灵的共鸣产生了隽永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朗读的方式
初中语文课有许多篇目适于朗读,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于漪老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他设计了四次朗读训练。一读:体会思想感情。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着重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小声跟读。再请两个学生练读,读后评论。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按不同的画面要求同学分别朗读,在理解诗中形象的基础上正确地表达情意。在读的过程中着重指导:要求学生尽量理解画面,理解画中之“画”,理解诗人精心塑造的周总理的高大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与领会。要求每个学生大声朗读,体会琢磨。在四次朗读指导后,请一个同学表情朗读。朗读的同学的基本功是比较好的。起先,她极力克制自己,流畅地读着,读着读着,她再也忍不住了,一句诗几行泪,眼泪伴随着声音走。在全诗朗读完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于老师以深沉的思想感情,用精炼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一起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诗以一字为工”,于漪抓住《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一个“找”字生发开去,带着学生和作者一起到处寻找着、寻找着。从高山、大海到森林、边疆,急切地寻找,深情地呼唤……同学们的心随着诗句激荡。当读到全诗最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课堂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师生对总理的深切悼念。炽热的感情,火样的诗句,像千尺洞箫,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于漪老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堂里之所以会出现一片悲痛的哭声,就是因为她以读带进,学生的感情随朗读次数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步加深。一遍遍的朗读唤起了学生对总理的思念、崇敬、爱戴之情,最后达到高潮。
三、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初中语文课文的教学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记一辆纺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主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军民在大生产的背景下,自己动手纺线织布同敌人顽强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这篇散文,对于理解文章语言上朴实清新的特点并不难。但要体会出文中字里行间蕴含的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到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的情景,实在困难。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专心制作了课件。课件中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之后,和同学一起欣赏了《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展示了当年劳动竞赛的场景。伴着优美的旋律,我和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当年大生产的队伍当中,体会到了当年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和乐观情趣,与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鸣。
又如在讲解《苏州园林》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难掌握作者所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点:步步入画。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完之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景物课件,边展示课件边讲解:“这是苏州园林的假山,有的巍巍雄浑,有的瘦削娟秀,有的嵌空玲珑……”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学生惊叹不已,不但进一步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园林瑰宝的热爱之情。
以上三种方式仅就重点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同的课文要选用适当的方式,同一课文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式。
当然,让学会生领会文章感情,使之与教师、作者达到共鸣并非仅仅这三种方式。教师可充分采用各种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带着感情学习课文,真正领悟文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