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办学思路,紧密联系企业,通过确立合作机制、搭建组织架构、探索育人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在此过程中,企业从中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和文化利益,而学校获得了深度、稳定和可持续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育人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64-03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将企业效应全程融入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学生学习等过程,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四方合作”的理事会
在苏州市政府的主导下,学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领导担任理事长,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多方组成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制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权益、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等议事规则、制度,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理事会下设5个专门工作委员会、7个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和多个区域合作工作站(点),并成立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
2.建立“三三联动”的合作办学组织体系
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三个层次联动关系:理事会为第一层次,专门工作委员会、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和区域合作工作站(点)为第二层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为第三层次。构建三个方面联动关系:专门工作委员会、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区域合作工作站,形成“三三联动”组织运行体系。明确各组织的功能、职责和工作制度,制定合作办学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合作办学组织机构之间和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之间工作机制无缝对接。
3.深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改革
以理事会建设为基础,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决策制度和程序,实施校企合作项目目标管理,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出台《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一师两企校企合作制度》等,把岗位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薪酬奖励与校企合作业绩紧密联系起来,落实全校干部、教师校企合作的责任,构建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4.校企共建“三引三送”校企合作载体
校企共建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主要特征的“三引三送”校企合作载体,分别为:引才入校——建设4个重点专业及其他专业群;引资入校——建设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研入校——建设11个技术研发平台(包括企业研发中心);送生进企——建设9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送师进企——建设10个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送教进企——建设11个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教学点。
(二)校企合作办学平台的组织架构
1.建立品牌企业学院
学校成立“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以双方资源集聚、整合拓展开展全面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学校通过与区域地标性企业或紧密型合作企业成立企业学院,聚集拓展合作资源,形成常态化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学校推动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者生产车间,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职业教育实体或者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2.系(院)建立紧密型企业学院
各系(院)与紧密型企业成立系(院)企业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系(院)积极拓展各类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行业协会、重点企业(集团)的合作,及时将社会需求传递给学校,调整自身专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3.班级建立优质企业冠名班
班级企业冠名班,进一步凸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的融合,为师生搭建联系沟通企业的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共同育人的积极性。通过班级企业冠名,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与对应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交流,培养具有较鲜明企业形象特质和现代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营造有利学生成长成才、百花齐放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校企合作办学平台的育人过程
(一)“冠名班”——文化融入
大一年级,学校通过遴选优秀合作企业与专业对口班级进行对接,冠名班级聘请企业技术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各系(院)与企业共同进行班级教室的布置,冠名班企业支持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开展各类讲座和报告,宣传介绍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职场文化。
(二)“订单班”——专业融入
大二年级,在一年级对企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培养计划,通过加入企业课程、实训内容,达到课程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教授和博士等)为冠名班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和其他方面的服务,企业尽可能为学生识岗、习岗、顶岗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便利。同时,学校与冠名班企业在科研、订单培养、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寻求合作。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学生就业、培养合约,订单式的培养模式避免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 (三)“顶岗实习”——实践融入
大三年级,学校鼓励冠名班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就业,企业优先录用冠名班级学生。冠名班企业优先获得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权利,学校为冠名班企业开展招聘活动提供便利。企业接纳学生进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并通过系列岗前培训、专门化企业训练、师傅带徒弟技能实践训练等,将校内学习内容融入企业工作实践之中。学校通过选派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入职就业”——社会融入
通过三年文化、专业、实践的校企文化学习,岗前培训等校企合作育人过程,增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社会之中。
三、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成效
(一)把脉企业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和苏州创元集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10多个订单班;双方联手开展20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共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创元集团的50名技术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创元集团旗下38个控股企业直接对接学校的专业群,双方共同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校中厂”建设。
(二)机制创新,为企业定制“蓝领精英”
学校以实施订单班教学为切入点,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成绩考核等环节,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蓝领精英”。学校聘请课程专家、企业界人士全程参与课程改革,形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特色,其中学校开发的《EDA技术》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校内实训中心,企业技术工程师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操作要领,每个学生都是“工程师助理”,每个人都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已经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从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延伸到生产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
通过优势互补、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学校放大了校企双方的利益。一方面,企业从中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文化利益;另一方面,学校获得了深度、稳定、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形成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近三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协议就业率在80%以上,实现“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美誉度高”的“三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2014-06-22.
[2]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6-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3]黄才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66-68.
[4]陈宇,李志勇.校企一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8):65-67.
关键词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育人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64-03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将企业效应全程融入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学生学习等过程,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四方合作”的理事会
在苏州市政府的主导下,学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领导担任理事长,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多方组成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制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权益、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等议事规则、制度,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理事会下设5个专门工作委员会、7个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和多个区域合作工作站(点),并成立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
2.建立“三三联动”的合作办学组织体系
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三个层次联动关系:理事会为第一层次,专门工作委员会、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和区域合作工作站(点)为第二层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为第三层次。构建三个方面联动关系:专门工作委员会、系(院)校企合作中心、区域合作工作站,形成“三三联动”组织运行体系。明确各组织的功能、职责和工作制度,制定合作办学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合作办学组织机构之间和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之间工作机制无缝对接。
3.深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改革
以理事会建设为基础,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决策制度和程序,实施校企合作项目目标管理,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出台《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一师两企校企合作制度》等,把岗位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薪酬奖励与校企合作业绩紧密联系起来,落实全校干部、教师校企合作的责任,构建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4.校企共建“三引三送”校企合作载体
校企共建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主要特征的“三引三送”校企合作载体,分别为:引才入校——建设4个重点专业及其他专业群;引资入校——建设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研入校——建设11个技术研发平台(包括企业研发中心);送生进企——建设9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送师进企——建设10个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送教进企——建设11个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教学点。
(二)校企合作办学平台的组织架构
1.建立品牌企业学院
学校成立“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以双方资源集聚、整合拓展开展全面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学校通过与区域地标性企业或紧密型合作企业成立企业学院,聚集拓展合作资源,形成常态化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学校推动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者生产车间,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职业教育实体或者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2.系(院)建立紧密型企业学院
各系(院)与紧密型企业成立系(院)企业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系(院)积极拓展各类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行业协会、重点企业(集团)的合作,及时将社会需求传递给学校,调整自身专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3.班级建立优质企业冠名班
班级企业冠名班,进一步凸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的融合,为师生搭建联系沟通企业的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共同育人的积极性。通过班级企业冠名,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与对应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交流,培养具有较鲜明企业形象特质和现代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营造有利学生成长成才、百花齐放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校企合作办学平台的育人过程
(一)“冠名班”——文化融入
大一年级,学校通过遴选优秀合作企业与专业对口班级进行对接,冠名班级聘请企业技术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各系(院)与企业共同进行班级教室的布置,冠名班企业支持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开展各类讲座和报告,宣传介绍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职场文化。
(二)“订单班”——专业融入
大二年级,在一年级对企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培养计划,通过加入企业课程、实训内容,达到课程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教授和博士等)为冠名班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和其他方面的服务,企业尽可能为学生识岗、习岗、顶岗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便利。同时,学校与冠名班企业在科研、订单培养、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寻求合作。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学生就业、培养合约,订单式的培养模式避免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 (三)“顶岗实习”——实践融入
大三年级,学校鼓励冠名班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就业,企业优先录用冠名班级学生。冠名班企业优先获得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权利,学校为冠名班企业开展招聘活动提供便利。企业接纳学生进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并通过系列岗前培训、专门化企业训练、师傅带徒弟技能实践训练等,将校内学习内容融入企业工作实践之中。学校通过选派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入职就业”——社会融入
通过三年文化、专业、实践的校企文化学习,岗前培训等校企合作育人过程,增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社会之中。
三、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成效
(一)把脉企业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和苏州创元集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10多个订单班;双方联手开展20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共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创元集团的50名技术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创元集团旗下38个控股企业直接对接学校的专业群,双方共同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校中厂”建设。
(二)机制创新,为企业定制“蓝领精英”
学校以实施订单班教学为切入点,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成绩考核等环节,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蓝领精英”。学校聘请课程专家、企业界人士全程参与课程改革,形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特色,其中学校开发的《EDA技术》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校内实训中心,企业技术工程师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操作要领,每个学生都是“工程师助理”,每个人都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已经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从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延伸到生产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
通过优势互补、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学校放大了校企双方的利益。一方面,企业从中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文化利益;另一方面,学校获得了深度、稳定、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形成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近三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协议就业率在80%以上,实现“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美誉度高”的“三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2014-06-22.
[2]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6-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3]黄才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66-68.
[4]陈宇,李志勇.校企一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