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记忆不可抹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删除痛苦记忆的方法。科技的进步竟然可以将痛苦删去,只给人们留下美好。让大家开心地活在世上,这简直是科技造福人类啊。可是冷静思考后,我认为,删除痛苦记忆实不可取。痛苦,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意义重大。
  对于个人来说,痛苦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人生在世,苦乐相伴,快乐让人喜悦,痛苦让人忧伤。但是痛苦会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战胜困难,化痛苦为喜乐。正如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他天生没有四肢,从小饱受同学的嘲笑和欺侮,为了消除被人视为玩物的人生处境,他努力使自己活得像个正常人,除了生活自理之外,比他们走得更远,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于是,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思考作为演讲内容去鼓舞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他的《人生不设限》《生命更大的目标》《坚强站立:你能战胜欺凌》……在全球热销,他本人也成为广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可见,残疾给尼克带来的痛苦不但没有打败他,还成了他人生的财富,激发了他的潜能,让他超越了身体的局限,收获了异于常人的成功。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痛苦可以激发人们反抗的斗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纵观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斗争史。无道之君的强迫,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人们无法承担痛苦残暴的帝王统治的时候就会奋起反抗。陈胜吴广起义尽人皆知,为了反抗秦国暴政,他们揭竿而起,正是被秦国压迫的痛苦记忆,使天下人民无不愤慨,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是痛苦让他们勇于拿起镰刀斧头反抗如虎狼一般的秦师,使残暴的秦王朝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也无不是中华儿女奮起抗敌的战争史,那是个人的痛苦,民族的屈辱,国家的存亡危机激发了人们反抗的斗志。
  设想一下,一旦删除了个人的痛苦记忆,那么人的一生恐怕一直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因为第一次绊倒的痛苦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验教训,每一次的失败都仿佛是第一次,这样没有进步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不说明一个国家、民族痛苦屈辱的历史对于后来者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删除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痛苦记忆,恐怕离重蹈覆辙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科技发展的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轻浮的美好是不值得推崇的。所以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我们都要正视痛苦,化痛苦为力量,创造真正的美好。
  (指导老师:吴重生)
其他文献
茶中美人  我很赞同作家白瑞雪的那句话:“那小小的一碟菜里,吃得出食物本来的味儿,吃得出天地生养万物竞发。包含在简单食物里的海洋与土地的气息,是人之来处,也是人之终将所往。”一语道明人与美食的不可分割。  对于资深吃货的我来说,今年算是上了一所好大学。从学校东门出去,穿过菜市场,走过矮桥,就有一条小吃街满满当当全是美食。吃倦了学校食堂的饭菜,就可以带上室友来这里光顾了。可惜有时正值晚餐饭点,那些外
期刊
1.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人。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文天祥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2.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3.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文天祥想,这种时刻不能只顾惜自己。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文天祥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他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
期刊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2,都督诸路军马3。时北兵已迫修门外4,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5,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6,北邀当国者相见7,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8。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9。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10,予更欲一觇北11,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12。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13,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
期刊
“回去吧。”不知什么时候起,他的声音已这般沙哑。吱呀一声,雕花木门永远地关上了。我望着他落寞的背影,依旧是不变的灰衫,依旧是挺得笔直的腰杆。几片黄叶漫无目的地飘飘荡荡,被樓里的风一卷,又落下,像极了很轻很轻的一声叹息。  初见老人,是在街口偏僻的一角。彼时他负手而立,仰头端详着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我冒冒失失地撞进来,被一阵松香呛得直咳嗽。他只是淡淡地瞥了我一眼,复又转过身去,对我这位不速之客置若罔
期刊
公元1279年,在风雨飘摇中,一只小船到了广东珠江口的零丁洋上,船上一人枷锁紧缚却神态自若,对着江水从容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舟中之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进士,二十八岁任江西提刑,之后仕途一路顺畅。宋
期刊
苏 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坡仙。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读到《范滂传》时,为之慨然太息,苏轼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母亲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母贤儿慧,传为佳话。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刑赏
期刊
从伟大心灵的日常记录,到中国文人的生生不息,传统的严肃,沙龙的自由。它在这里。  从百家争鸣到年轻一代的思想争锋,道与术的思辨在创意中获得新生。  感受历代王朝的宏大历史,思考古时陪都与当代雄安新区的异同。  时代风雨搅动英雄潭水,当今演说者重新讲述历史辙脉。  这里有艺术,这里有思想。这里有先锋,这里有后秀。  此刻北平落雨了,也许是想涤清这座城市不断惹上的尘埃,也许更是为了滤净这群学子心中的杂
期刊
他旅行 他回来  他经识了废墟的晕眩  驼铃的寂寞  帐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  ——福楼拜《情感教育》  一  “还是穿那件塔夫绸的吧。”  “红的?”  “嗯。”  恍惚中听见了这样的对话,我慢慢翻了下身。不认识,这两个人我都不认识。  “夫人,那个小姑娘好像睡醒了。”  “是吗?快给她梳洗打扮下。”  我刚想问“你们是谁,这是哪里”,突然发现自己没法说话。这时,那个漂亮的贵妇人已经
期刊
月亮是很美的。在古代文人的诗歌里,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忧伤凄美;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静谧悠然;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彷徨悲戚。于古人,花前月下是最美的景,镜中水月是最绚烂的梦。  我却曾对月亮有过深深地误解。  小时候觉得,月亮上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树,还有个不知疲倦的吴刚在拼命砍树,可大树纹丝不动。月光并不刺眼,满月时看去似乎真的能看见一棵树的影子,是暗色
期刊
窗外的枇杷褪去青色,明黄色的外皮,勾走了教室里專注的目光。  虽然早已是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但不知是枇杷的酸甜滋味,还是那诱人的黄色,鬼使神差,惹我们伸出手,想悄悄地摘下一个,让酸甜萦绕在舌间,浸入犯困的血液。  教室里,风扇转得飞快,老式的空调发出噪音。是“年少气盛”吧,教室里的温度堪比火焰山。有人在习习凉风中奋笔疾书,有人在呼吸中酣然入睡,有人小心翼翼地看着闲书,有人呆呆地盯着某处。互相不打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