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生态主义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白鲸》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生态主义力作,通过描写船长亚哈的捕鲸生涯以及水手以实玛利的生态感悟,传达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本文从小说的生态意象、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及其生态启迪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白鲸》浓厚的生态主义色彩。
  关键词:生态 象征 统一 启迪 《白鲸》
  《白鲸》是19世纪美国伟大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的代表作,出版于1851年,是麦尔维尔最重要的海洋题材小说,记述了19世纪上半叶美国捕鲸业蓬勃发展之际,从业四十年之久的捕鲸船船长亚哈与巨大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船沉身亡的故事,反映出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疑虑和担忧,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助力下,人类社会迅速步入工业化进程迅猛推进时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得到大肆渲染,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多种灾难随之而来,危及人类的长足发展乃至物种延续,人们才逐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白鲸》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充分探究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前瞻性批判,传达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派诞生于美国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该流派无情揭露并强烈谴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非理性思想,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生命联系,它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宣扬人类能够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格劳特费尔蒂将生态批评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探寻自然主题,重建生态意识;其二,评价生态作家,架构生态写作;其三,品味生态象征,创立生态诗学。尽管《白鲸》创作于一个半世纪之前,但其生态思想成为生态批判领域的关注对象,而生态主义思想也为分析该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尺度。
  一 象征意象的生态解读
  在《白鲸》的创作过程中,麦尔维尔使用了大量象征意象表现作品的生态主义哲思,用白鲸表示自然,以亚哈代指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用以实玛利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首先,白鲸是大自然的象征。它像自然一样美丽而神秘,具有无可战胜的力量和无法匹敌的威严。它是一个“美得惊人的庞然大物”,白色背峰宛如“金字塔”一般,柔和的头顶“被彩虹照耀的光辉灿烂,仿佛上天已经批准它的思想似的”,庄严而优雅,似乎有“天使附身”。它的巨大形体威慑力十足,甚至具有不朽的特质,“铁叉对它毫无伤害,它身上插满了铁枪头却还能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令人望而生畏。同大自然一样,它能向人类提供多种宝贵资源,例如鲸油是最富营养价值的油料,如果炼得好,“简直比上好的葡萄酒还要珍贵”,就连炼油剩下的油渣都香脆可口。然而,一旦人类对白鲸进行肆意捕杀,对其生存与延续构成严重威胁,它也会像大自然一样予以有力反击。每一年都有上千水手与捕鲸船一道沉入大海。在新贝德福的教堂中有两座石碑,记载了水手在捕鲸过程中丧命的无数悲剧,他们的遗孀站在教堂之外,神色凄凉、目光黯淡。这就影射了自然对人类的态度: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资源,帮助人类创造和累积财富,但若遭到肆意破坏,便会以生态规律为依据向人类发起绝望反击,制止人类贪婪无度、毫不理性的行为。
  其次,捕鲸船船长亚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象征。人类中心主义将一切非人类存在置于边缘地位,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主体,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自然则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客体地位,可为人类任意处置,直接促成了人类妄图征服自然的野心,从根本上造成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局面。亚哈从事捕鲸行业四十年,可谓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是受当地人推崇和追捧的英雄人物。后来,他与白鲸交战时失去一条腿,从此把对白鲸的仇恨演化为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仰,甚至将白鲸看作一切不幸的源头,将杀死白鲸视为他继续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撑,由此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复仇之旅。他极度自我,征服欲极强,曾口出狂言道:“不管是什么压迫和欺侮着我,我都是不能忍受的,我都要打破它们,就是太阳也如此,如果它也侮辱我的话。”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可见一斑。不过,亚哈葬身大海的结局则预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灭亡。
  最后,以实玛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信仰者与践行者。他一贯对白鲸赞赏有加,对白鲸的美丽外形与勇敢精神充满崇敬之情,对自然也一向心怀敬畏。他坚信自然的力量,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把海洋彻底征服,也不可能让它在陆地面前俯首称臣,不管他们的力量发展到多大,技术发展到多先进”。他对人类无视自然、不知悔改的行径表示深切担忧:“无数的灾难已经降临到了雄心勃勃向海洋的人身上,而且这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着。但是,人类却丝毫没有从中体会到什么,对海洋依旧很是怠慢,不给予起码的礼遇,更别说是尊敬。”在他眼中,鲸鱼与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不应捕杀鲸鱼,而应尊重其生存延续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免遭葬身大海的厄运。同时,他对亚哈的态度转变也是其自然观的力证。起初,他对亚哈充满敬畏,将亚哈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将他的仇恨视为自己的仇恨,但是静心思考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做法有悖灵魂的意旨,亚哈捕杀白鲸时穷凶极恶的样子更是令他之前的敬畏消散殆尽,他终于明白,原来真正的强者是“我行我素的桂冠诗人大自然”,从此对自然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并彻底转变为生态主义者。小说中他成为唯一生还者的结局则表明生态主义理念的最终胜利。
  二 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白鲸》彰显了麦尔维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思考,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统一是主要方面,对立则居于次要地位,对立的根源在于两者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均以自然为依托。作为生命形式演化的最高成果,人类享受到自然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其一切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它不仅慷慨无私地给予人类所需资源,还一再容忍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多次向人类指明悔改之路,并尝试用美丽平静的景致去柔化人类的内心,让人类重拾理智,继而实现灵魂的救赎。在麦尔维尔笔下,自然被塑造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形象,它温柔宽厚,只有在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起来反击,并且这种反击也有理有度,从未以灭顶之灾的形式出现。即便如此,“它那伟大的尘世的灵魂也在为它长年累月酿成的罪恶和苦难而感到痛苦和悔恨”。可见,仁慈的自然深谙自己与人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一切皆以此生态关系为出发点,力求二者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智慧的累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自然、控制自然,对自然进行贪婪索取,打破了两者有机统一的关系,造成对立的局面。《白鲸》第三章写道:五十年前,斯温曾经拿着长而锐利的鱼枪“在一天里杀死了十五只鲸”,足以显示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和残忍伤害。自然本是由多个生命单位构成的巨大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和谐统一。然而,人类为了经济利益无视自然规律,一味向自然索取,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致使自然站到人类的对立面,以自然灾难的形式对人类施以惩罚。该小说中,疯狂的捕鲸人“不仅扭伤了肘腕和膝盖骨,折断了四肢”,甚至“给吞噬了肢体”,“遭到杀身之祸”,此外,神情悲凉的孤儿寡母、被白鲸咬去一条腿的船长亚哈等等,都是自然反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人与自然进入对峙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非理性发展行为破坏了两者之间原有的统一与平衡,对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再次实现统一,所以对立从广义上看仍然从属于统一。
  三 生态启迪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亚哈这一人物形象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同时通过对白鲸的赞颂和对以实玛利生态思想的褒扬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以及对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理想的热切期盼。
  《白鲸》中赞美自然的句段数不胜数,水手乘坐轻盈的小艇驶入日本海时,日光和煦、暖风拂面,海面碧波荡漾,他们在小艇中有说有笑,完全与美丽的景致融为一体,实现了灵魂的洗涤与净化,片刻进入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状态。对于陆地人来说,枯燥无味的工业文明让他们对海洋充满憧憬,以实玛利就是这些渴望自然生活之人的代表,他拥有强烈的出海愿望,对海洋和白鲸心怀无限敬仰,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生态思想,才使他成为整条捕鲸船中唯一的幸存者。同时,作者还影射了抗衡自然的悲剧结果,指出与自然对立不仅会造成外在的缺失乃至灭亡,还会给人类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亚哈一生致力于捕鲸事业,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似乎乐在其中,其实则不然。他在回忆四十年的捕鲸生活时悲怆地说道:“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我想到我所过的这种生活,它孤寂凄凉,是用石头砌起的城墙般的与世隔绝的船长生活,亚哈老头可过了四十年多么傻瓜的生活!干嘛要这样拼命的追击?”可见,抗争自然的行为并没有给亚哈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反倒令他心中充满空虚和疑问,对几十年来所作所为的目的和意义感到深深的迷茫。
  在人类中心主义迅猛抬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麦尔维尔以《白鲸》为载体,向人们提供了一项解决方案,即以生态整体利益为重,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自然万物,认可一切存在的内在价值,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小说赋予鲸鱼以人类特质,将其化为一种类似人类社区的有序群体,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生命的崇敬。同时,作者以亚哈及其忠实追随者的悲剧性结局以及生态主义者以实玛利的奇迹生还表明,人类应当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构建生态主义理念,走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救赎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 结语
  《白鲸》初现文坛之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遭到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唾弃与不屑。时隔半个世纪有余,随着工业革命急速推进,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精神异化愈发严重,人类生存状态每况愈下,人们才逐步意识到该小说蕴藏的巨大生态价值。它以拥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生态预言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狭隘性,通过亚哈船长等人的经历表明人类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的恶劣行径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并将这种局面之下人类精神状态的扭曲和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人类过度宣扬自身力量、无视其它生命存在、漠视自然规律的做法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同时,小说通过对白鲸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与敬仰之情,并透过以实玛利的经历与感悟表明,人类应当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万物平等以待,尊重其它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回归自然、融入自然,重新构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尔维尔,曹庸译:《白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 麦尔维尔,姬旭升译:《白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3] 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王先蒂、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黄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每一个合格的作家都是独特的,多方面的。因此,作家和作家、作品和作品常常难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但村上春树和莫言都是非常善于对本国社会进行审视与思考的作家。而且,这两
1 前言矿热炉熔剂法生产高碳锰铁,对人炉锰矿的化学成份,往往注重于含Mn、Fe、P的要求。不断通过优质优价等手段,来提高锰品位,降低Fe、P含量。然而,对于其它有害成份,如SiO
冶金设备是钢铁生产三大要素之一,冶金设备管理维修系统300万职工发扬了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走过了40年光辉的历程,在冶金设备的制造、维修和管理的领域中作出了重要
2007年,国内稻谷价格呈现持续小幅上升走势,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涨幅较大。从2008年的供需形势、政策上看,国内稻谷市场仍面临产量增长有限、收购旺盛、成本上升等压力,而 In 2
用钽粉烧结的电极是由氟钽酸钙生产的。这种氟钽酸钙同一种硼组分如H_3BO_3、KBF_4和一种磷组分如P_2O_5、Ca_3(PO_4)_2混合,并在稀释剂NaCl存在下用金属钠还原,生成一种含1
美国铝业公司最近通过真空冶金公司向日本与南朝鲜出口特高纯铝(Unmet tigh-purity aluminium)。日本每年需要约200t高纯铝,国内产量为15000t左右,还要进口5000~6000t。 Alc
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海明威投身社会实践,放弃了之前所信奉的虚无主义,树立了新的生活信心,并在
摘要 宽恕的深层形式是对“超我”的重新认知,承认所受伤害造成的心理后果,宽恕别人的同时伴随着“自我宽恕”。有些伤害永远不可能完全被原谅,个人由于受到伤害所产生的愤怒情绪可能只是暂时地被压制,当遭遇其他的令人“生气”或“失望”的事情时,以前的被压抑的情绪还会被重新唤起。狄更斯孩童时受到了虐待和冷遇,他十二岁的时候就不得已到鞋油厂去做童工,这一部分经历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有所体现。本文
《天黑以后》是村上春树的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讲述了从午夜十一点到凌晨六点所发生的故事,村上春树用电影镜头一般的文字描述,展示了黑夜与白天不同的人物表现。本文首先简
目的:观察黄芪口服液对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以及与化疗药联用在减毒增效、降低复发转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黄芪口服液餐前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疗程至少30天。结果: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