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政治局势下党内民主面临的挑战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党内民主有何裨益的争议尚无定论。争议双方看似都能据理力争,但都并非无懈可击。文章认为基于特定的政治举措以及各政党的政治环境,党内民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激烈动荡的政治局势则表现为更多政治联盟、转投。的出现以及新政党的形成,聚焦于此,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剖析党内民主措施的利弊,文章提出了5项主要挑战。
其他文献
未来我国经济增速能否持续回升,取决于外部发展环境能否好转和国内调控政策的力度及其可持续性。模拟分析表明,只要国内财政支出力度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就能超过8.5%,恢复快速增长状态。国内调控政策力度紧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会导致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二次探底现象。要保持2010年经济较快增长,同时防止信贷规模过度扩张、抑制潜在金融风险,保持财政支出力度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是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佳选择。
文章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涉及的经济学方法,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对排放指标、政策工具和全球行动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制定好的政策关键是要考虑温室气体的价格,以及技术、信息和交易成本,偏好的转变等。
在历史上,美国习惯于采用“指挥与控制”法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然而,这种规制措施会降低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文章引入基于市场机制的两种碳价政策,一是碳税,二是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并对这两种政策选择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对二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减排效果、促进政府税收、加强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采用一种将碳税和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碳价政策,在效率和分配方面要优于“指挥与控制”法。
文章对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推动因素及未来展望做了概述,并提出了如下结论:(1)为了减少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印度有关能源的排放量仍需增加,但增加多少还不确定;(2)尽管依赖煤炭,但由于较低的能源强度和无碳电力的显著增长,印度仍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3)在不久的将来,能源和碳强度的下降趋势将继续保持,但这种趋势可能会被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减弱。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破坏社会秩序的平衡性,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性增强。但在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本原意义上的封闭社会很难存续.经济适度发展已成为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国别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越容易实现社会政治稳定;而社会政治稳定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的国家,大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当然,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009年,俄罗斯两次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继续减少。针对俄罗斯的承诺,文章分析了俄罗斯的能源效率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变化趋势,并对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全俄国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做了一个粗略的预测。文章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俄罗斯能坚持执行其能源政策,那么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尽管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为了减排而是为了提升俄罗斯的国家竞争力和经济绩效。
中国和越南分别在1978年、1986年启动了经济改革,两国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尽管改革的背景和特征大体相近,两国的增长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文章研究发现:(1)中国与越南在其初始条件、改革与经济管理的方式上是相似的;(2)两国的增长不仅兼有量与质的差异,而且当两国在加速增长之时,增长上的差距就会扩大;(3)中国与越南增长的差异主要由政府效能上相当大的差异来解释,而不是以制度特征或人力资本上的显著差距来解释。
60年前,中国与印度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非常接近,但在文化凝聚力、体制灵活性和政治定位上,两国则相去甚远。1978年,中国开始了体制改革,随后印度也开始了改革。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中国就已经在竞赛中遥遥领先了。文章试图解释两国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的不同绩效,特别是在改革前的农业部门有诸多不同之处,并强调中国全民动员转型模式的力量与印度长期体制僵化和障碍之间的强烈对比。改革之后,在消极的社会功能中出现的一种融合进程,似乎正在取代传统的社会聚合而成为主导。
文章为党内民主进行了辩护,分析了党内民主实施的阻碍因素,阐释了促进党内民主实践和增量的一些基本要素以及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党内民主进行规划的合理性。最后,文章还对民主领导和非民主领导进行了区分,阐明了不同的领导对党内民主的作用。
由俞可平教授主编的《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创新》(2009年度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蓝皮书以“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创新”为主题,不仅系统地梳理了2008-2009年度中国政府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而且结合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奖项目,重点介绍了国内政府创新的若干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