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必须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能,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进入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并引入心理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学生主体人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 教学 培养 主体 能力
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轉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高素质、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本人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能,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该怎么评价,教材中写得清清楚楚,而教师只能“唯书”、“唯上”,更没有学生发挥见解的余地,如此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探究历史、探索真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判断,而不是教师先入为主,先下结论,然后找事实去证明观点。如对洋务运动,高一的新教材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从各自的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先是有所顾虑不敢说,我鼓励他们说:“观点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否言之有理。”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同学说:“我认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能太高,因为它有许多落后的东西,《天朝田亩制度》本身就不是一个先进的纲领,如果太平天国成功了,按这个纲领立国,将会使历史出现倒退。”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像一潭平静的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平天国腐败显而易见,领导人之间互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种程度甚至是封建王朝都少有的。”
学生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指导少指责,注意挖掘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这样,学生自主求知、探索问题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过去“背多分”式的学习方法就得到了有力的纠正。
二、让学生进入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祖先创造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把生动丰富的历史概念化、简单化,只是让学生记忆枯燥的历史时代、事件、意义,学历史还有什么情趣可言!学生对历史又有什么认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处理当时的问题。如我在讲王安石变法时,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我“严肃”地说:“好,现在我是宋朝的皇帝,我任命你们为宰相,你们有什么治国良方?怎样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怎样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同学们为自己当上“宰相”而兴奋,十分严肃地研究着“国策”,“群臣们”经过一番“议政”,各自拿出自己的“良策”。有的说:“我会用裁减官员的方法减少开支,解决财政困难,就像今天的精简机构一样。”还有的说:“降低官员的薪水,使当官不再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去跳槽,这就减轻了裁员的阻力。”等等。从同学们提出的见解中,可以看到他们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参与历史的愿望。师生一起分享着决策成功的快感。
三、引入心理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学生主体人格
历史学科不单有思想教育功能,还具有心理辅导、健全人格的功能。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当前学生的现实心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如讲隋唐时,我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从隋炀帝的奢侈和隋文帝的节俭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唐玄宗前期勤政和后期沉迷于酒色的变化中,你又学到了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大多数同学认识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有的还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过热的消费行为。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在生活上追求奢侈和享受,而在学习上不努力,将使自己变成一个只懂享受的二世祖。讨论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深有感受地说:“连唐明皇这样的政治家都因沉迷于酒色而失败,给国家造成危害,我确实要吸取教训,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放在第二位。”
我体会到,历史学科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使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现实,懂得去思考怎样处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而主动去寻求新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主体能力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历史 教学 培养 主体 能力
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轉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高素质、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本人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能,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该怎么评价,教材中写得清清楚楚,而教师只能“唯书”、“唯上”,更没有学生发挥见解的余地,如此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探究历史、探索真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判断,而不是教师先入为主,先下结论,然后找事实去证明观点。如对洋务运动,高一的新教材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从各自的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先是有所顾虑不敢说,我鼓励他们说:“观点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否言之有理。”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同学说:“我认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能太高,因为它有许多落后的东西,《天朝田亩制度》本身就不是一个先进的纲领,如果太平天国成功了,按这个纲领立国,将会使历史出现倒退。”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像一潭平静的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平天国腐败显而易见,领导人之间互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种程度甚至是封建王朝都少有的。”
学生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指导少指责,注意挖掘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这样,学生自主求知、探索问题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过去“背多分”式的学习方法就得到了有力的纠正。
二、让学生进入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祖先创造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把生动丰富的历史概念化、简单化,只是让学生记忆枯燥的历史时代、事件、意义,学历史还有什么情趣可言!学生对历史又有什么认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处理当时的问题。如我在讲王安石变法时,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我“严肃”地说:“好,现在我是宋朝的皇帝,我任命你们为宰相,你们有什么治国良方?怎样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怎样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同学们为自己当上“宰相”而兴奋,十分严肃地研究着“国策”,“群臣们”经过一番“议政”,各自拿出自己的“良策”。有的说:“我会用裁减官员的方法减少开支,解决财政困难,就像今天的精简机构一样。”还有的说:“降低官员的薪水,使当官不再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去跳槽,这就减轻了裁员的阻力。”等等。从同学们提出的见解中,可以看到他们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参与历史的愿望。师生一起分享着决策成功的快感。
三、引入心理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学生主体人格
历史学科不单有思想教育功能,还具有心理辅导、健全人格的功能。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当前学生的现实心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如讲隋唐时,我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从隋炀帝的奢侈和隋文帝的节俭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唐玄宗前期勤政和后期沉迷于酒色的变化中,你又学到了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大多数同学认识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有的还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过热的消费行为。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在生活上追求奢侈和享受,而在学习上不努力,将使自己变成一个只懂享受的二世祖。讨论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深有感受地说:“连唐明皇这样的政治家都因沉迷于酒色而失败,给国家造成危害,我确实要吸取教训,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放在第二位。”
我体会到,历史学科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使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现实,懂得去思考怎样处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而主动去寻求新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主体能力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