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面对资金不足、设备缺乏、师资不够等多重困境,就学院的实际情况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民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困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7-0110-02
  “双证融通”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在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上海市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职业教育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上海民办高职院校的一员,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2014年被学校列为“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这既是学校对机电专业办学10余年来所走道路的肯定,又是对机电专业今后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建设的目的
  职业教育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是学生在获得“毕业文凭”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张职业“技能证书”,是原来的“文凭教育”和现在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简单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模式,是职业教育在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日常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包含有国家职业技能考证的知识点外,又宽于和高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体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双重特点。“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应该使职教学生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彰显职业教育属性的同时,又遵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协调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方面的关系,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
  通过“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促进机电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试方式和标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更希望通过“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的建设,使机电专业的学生获益,使他们能在获得基本的高职教育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1~2门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职业竞争能力,为今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民办高职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发展的困境
  (一)硬件不足
  “双证融通”的“硬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必须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了专业的硬件基础,专业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当前,我们中侨机电专业的硬件建设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与“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2013年,学校虽然投入了10余万元用于机电实训室的改造,但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还远远不够。2014年,学校决定继续投入160万用于对机电实验实训室进行新建、升级和改造,我们希望借这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建设的契机把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好,使之能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软件缺乏
  1.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须修订完善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双证融通”的精神和要求。
  2.现有师资队伍远不能胜任“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任务。虽然我们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但是都不能完全掌控相关技能证书的教学和考证工作。
  3.各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证的要求结合度不大,需要把考证内容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去,使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全面覆盖考证要求并高于考证要求,使考证知识点成为我们高职教育内容的补充。同时,注意不能把高职教育沦落为简单的“职业培训”。
  三、解决办法
  面对种种困境,民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我院机电专业大致规划如下:
  (一)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办学
  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融合“机械-电气-自动化”三方面的复合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很宽,因此对“双证”的要求很高,学生会根据自己未来对职业的期望提出不同的考证要求。但鉴于民办学院的特点,如果我们根据“机械—电气—自动化”三方面的考证要求来全面建设我们的实训基地,那将是一项耗资巨大、战线很长的工程,以目前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研究认为,应该把机电实训基地的建设分成二大块,第一块“机械类”的实训基地,由于该实训基地投入巨大,运行成本又很高,除少数基础性课程的实训,如,机械测绘、机械设计基础等可以在校内实现以外,其他的如金工(机加工)实训、数控机床实训等应尽量利用社会力量来实现。
  (二)整合校内资源,重点建设部分实训基地
  机电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与一些社会力量办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条路我们还想继续走下去,以为我们学生的机械类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创造条件。“电气和自动化类”的实训基地,因为建设相对投入较小,见效也快,所有我们设想这类实训基地建设放在校内进行,根据目前学校的投入能力分两步走,2015年底前用好2014年度国家投入的160万实训室建设资金,把我们的“自动化”实训基地及部分“电气类”实训基地建起来,以满足“电气和自动化类”课程群的教学要求,同时满足“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和“液-气-电控制技术”等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的要求。三年内争取把完全满足中、高级电工考证培训要求的“电气类”实训基地建起来。   四、借鉴与参考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民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学中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不足,实训设备缺乏。虽然近两年来有所投入,但是我们学生在前几年的数控操作工考证中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数控操作工高级证书考取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完全得益于机电技术一体化专业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上。在相关技能证书实训设备和教师的情况下,我院机电专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上海市职业培训中心的免费公共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室进行一系列实训。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通过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发展趋势,根据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以“以明天的需求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旨在提高上海市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利用这一公共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我们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将学生带到实训基地实训。这样就节省了购买机床资金和设备维护资金,仅需要付出少量的消耗品的成本费用,这对于资金缺乏的民办高校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利用这一平台,学院大大节省了开支,减少了自己建设实训室的资金投入,也节省了平时对设备的保养费用,还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了较高的证书考取率,达到学院、教师和学生均满意的效果。
  由此推广开来,可否一个市或者一个区建设一个这样的公共实训平台,为资金不足的民办学院开辟一条证书考取道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公共实训室提出申请,一个时间段前去实习实训。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共平台提供实训教师,或者各学校自己聘请实训教师进行实训。当然,最终还是要培养自己的实训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民办学校资金短缺,实训设备不足,教师资源不够的困难,同时又保证了技能证书的考取率,为学生就业添砖加瓦。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证融通”的建设,需要多方位思考,多方面资助,在资金缺乏的现实条件下,多利用社会资源考取技能证书是可取之路。
  参考文献:
  [1]来建良.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2]李丹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3]李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其他文献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中,讲授到第二章一维连续性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分布函数这一内容比较的重要,在后续知识点解决问题时,多有应用,得此
大倾角近地圆轨道通信卫星外热流复杂多变,整星热耗大且对地面热流集中,因此其热控设计难度较大。本文以非箱式构型小卫星为对象,研究近地圆轨道通信卫星的热控技术。文中分
本文引入叶片几何参数化模型、单向流固耦合算法和均匀试验设计法建立了向心涡轮叶片优化平台。通过对某向心涡轮内三维转捩流场、温度场和叶片固体域的求解,完成了该涡轮的
在计算机普及使用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课堂的内容,同时还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发展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