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课题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改实验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然而,据我们多次深入课堂发现,多数教师仍然以“教师讲授式”为主,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行为没有转变;因此,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率不高。2011年起,我县纳入MS-EEPO有效教育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这给我县的教学改革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目前,我县有五所小学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实验的重点科目。孟教授认为教师组织教学的课型方式有多种,其中基本形式为“要素组合方式”,即构成汉字“聪”的七个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这七个要素互换互动,构成中国式的课型方式。它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基本教育思想,同时还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比较顺利地、主动积极地进行双边或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因此,如何把要素组合方式课型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寻求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中的操作策略和模式,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并在全县小学推广实验经验和成果,以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二)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这是孟照彬教授创建的有效教育(MS-EEPO)的核心理念。课型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应提出的一种具有功能指向的基本教学方式,是介于方法论和方法之间的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呈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要素组合方式课型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能有效培养人才的七个基本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能有效地避免教学活动中单一方式强化的疲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此课型方式在我国一些省份进行实验,云南、山东的一些中小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广西的玉林市玉州区、柳州市柳南区、南宁市兴宁区也参加该项目的实验,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我们看到参与实验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以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课型理念、学习方式理论等作为支撑点,以实验学校课堂为主阵地,立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用要素组合方式课型方式备课、上课、研讨、改进,从而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金钥匙。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堂的基本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而教与学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素组合方式是MS-EEPO课型方式中最著名的十大主流课型之一,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能有效地培养人的七个最基本的素质:听、看、讲、想、做、动、静,使学得快、学得慢的、有特色的学生互相促进。近年来,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发现多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不能适应教改形势所需,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单纯的读、听、写为主,课堂效率不高。采用要素组合新型的课型教学方式,可调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夯实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望,张扬学生个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旨在通过此课题的实施研究,让教师尝试改变常态教学,用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打破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调集学生多种感官,顺应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激活课堂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是我县开展此项实验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教师如能很好地掌握好此课型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就可以更有效地推进实验的进展。另外,此课题重在研究课堂教与学,操作性很强,实验成果对于全县的小学教师都可以使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掌握目前我县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实验前后分析,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操作模式、要领和技巧。
3.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模式。
(二)研究内容
1. 以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教师当前的教学状况,分析实验前后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2. 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出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模式要领和方法。主要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
3.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备——教——评”的小语教改模式,以便在全县小学校推广运用。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 主要观点要素组合方式是MS-EEPO课型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要素组合方式能有效地培养人才的七个基本素质:听、看、讲、想、做、动、静,能有效地避免教学活动中单一方式强化的疲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素组合能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与看,效果只有30%;如果七要素巧妙运用,效果可达90以上;学生专注时间有限,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专注时间只有7-8分钟,因此要适时进行动静转换。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的次数,才能记住、记牢。强化次数要训练到12-17次,如果是做中学,要一般是5-7次。要达到一定的强化次数,不能靠简单地重复,因此,七要素要轮流用,组合用,反复强化关键要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之处:根据目前我县小语教学的实际,改变常态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课题创新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备——教——评”的小语教改模式;课题关注人才培养的七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同时,此课题能结合我县课改实验项目进行研究,操作性、适应性很强,实验成果可推广至城内、农村各小学。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调研分析:围绕研究目标,先以问卷的形式调查目前小学课堂教与学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深化学习EEPO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理念,研究学,改进教,通过理论和学科教学的相结合,探究用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模式等;并提炼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应用。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组长:滕小彦 负责课题立项、全程监控课题的整体实施情况,制订总课题具体方案,负责召集该小组成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实践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
副组长:陶文清、龙爱凤 负责主持此项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撰写材料等。
组员:谢丽娇等 围绕研究目标开展课题研究,负责撰写收集好课题的过程材料、包括教案、论文、阶段性总结、问卷、图片材料等等。
各人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陶文清、陶春花主要负责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备课模式探究。
龙爱凤、滕彦芬、王秋兰、黄宝莲、谢新梅主要负责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操作要领和技巧。谢丽娇、陈琦主要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模式。(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改实验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然而,据我们多次深入课堂发现,多数教师仍然以“教师讲授式”为主,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行为没有转变;因此,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率不高。2011年起,我县纳入MS-EEPO有效教育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这给我县的教学改革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目前,我县有五所小学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实验的重点科目。孟教授认为教师组织教学的课型方式有多种,其中基本形式为“要素组合方式”,即构成汉字“聪”的七个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这七个要素互换互动,构成中国式的课型方式。它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基本教育思想,同时还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比较顺利地、主动积极地进行双边或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因此,如何把要素组合方式课型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寻求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中的操作策略和模式,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并在全县小学推广实验经验和成果,以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二)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这是孟照彬教授创建的有效教育(MS-EEPO)的核心理念。课型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应提出的一种具有功能指向的基本教学方式,是介于方法论和方法之间的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呈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要素组合方式课型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能有效培养人才的七个基本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能有效地避免教学活动中单一方式强化的疲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此课型方式在我国一些省份进行实验,云南、山东的一些中小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广西的玉林市玉州区、柳州市柳南区、南宁市兴宁区也参加该项目的实验,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我们看到参与实验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以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课型理念、学习方式理论等作为支撑点,以实验学校课堂为主阵地,立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用要素组合方式课型方式备课、上课、研讨、改进,从而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金钥匙。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堂的基本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而教与学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素组合方式是MS-EEPO课型方式中最著名的十大主流课型之一,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能有效地培养人的七个最基本的素质:听、看、讲、想、做、动、静,使学得快、学得慢的、有特色的学生互相促进。近年来,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发现多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不能适应教改形势所需,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单纯的读、听、写为主,课堂效率不高。采用要素组合新型的课型教学方式,可调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夯实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望,张扬学生个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旨在通过此课题的实施研究,让教师尝试改变常态教学,用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打破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调集学生多种感官,顺应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激活课堂每一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是我县开展此项实验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教师如能很好地掌握好此课型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就可以更有效地推进实验的进展。另外,此课题重在研究课堂教与学,操作性很强,实验成果对于全县的小学教师都可以使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掌握目前我县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实验前后分析,找到提高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操作模式、要领和技巧。
3.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模式。
(二)研究内容
1. 以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教师当前的教学状况,分析实验前后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2. 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出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模式要领和方法。主要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
3.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备——教——评”的小语教改模式,以便在全县小学校推广运用。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 主要观点要素组合方式是MS-EEPO课型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要素组合方式能有效地培养人才的七个基本素质:听、看、讲、想、做、动、静,能有效地避免教学活动中单一方式强化的疲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素组合能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与看,效果只有30%;如果七要素巧妙运用,效果可达90以上;学生专注时间有限,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专注时间只有7-8分钟,因此要适时进行动静转换。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的次数,才能记住、记牢。强化次数要训练到12-17次,如果是做中学,要一般是5-7次。要达到一定的强化次数,不能靠简单地重复,因此,七要素要轮流用,组合用,反复强化关键要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之处:根据目前我县小语教学的实际,改变常态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课题创新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备——教——评”的小语教改模式;课题关注人才培养的七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同时,此课题能结合我县课改实验项目进行研究,操作性、适应性很强,实验成果可推广至城内、农村各小学。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调研分析:围绕研究目标,先以问卷的形式调查目前小学课堂教与学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深化学习EEPO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理念,研究学,改进教,通过理论和学科教学的相结合,探究用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模式等;并提炼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应用。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组长:滕小彦 负责课题立项、全程监控课题的整体实施情况,制订总课题具体方案,负责召集该小组成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实践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
副组长:陶文清、龙爱凤 负责主持此项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撰写材料等。
组员:谢丽娇等 围绕研究目标开展课题研究,负责撰写收集好课题的过程材料、包括教案、论文、阶段性总结、问卷、图片材料等等。
各人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陶文清、陶春花主要负责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备课模式探究。
龙爱凤、滕彦芬、王秋兰、黄宝莲、谢新梅主要负责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操作要领和技巧。谢丽娇、陈琦主要探究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小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模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