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民兵杀敌英雄李德昌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德昌,1925年出生于沁源县官军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民兵组织。在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中,他带领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创造了天空炸雷,多次取得不俗战绩。他还积极组织、领导官军村的民兵、群众开展劳武结合运动,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全民武装,被太岳区党委誉为“李德昌运动”。他所在的官军村也被命名为“抗日模范村”。在 1945年1月太岳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他被授予:“特等民兵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刘伯承、邓小平首长授予他“爆炸英雄”的锦旗。
  
  反“扫荡”初露锋芒
  
  1942年10月21日,已是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的李德昌,一大早就得到情报,说日军的“扫荡”部队已到了离官军村20多里的地方。针对敌情,他和民兵队长郑士威一起研究了反“扫荡”的对策,要求民兵检查好武器弹药,把地雷装上爆发管,并组织群众迅速向山里转移。
  “铛铛”的锣声响了,李德昌指挥着全村的老百姓紧张而有序地向村西的榆皮沟转移。民兵们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和路口埋上地雷后,迅速撤到了娘娘庙山上。这次日军“扫荡”来势很猛,民兵们早晨刚接到日军进犯的消息,中午就在官军村的河滩、山头上先后见到,其人数之多、速度之快是少见的。往南走时日本兵尾部未完,由南向北的日本兵又来了,南北夹攻,气势汹汹。敌人开始搜山了,大部分民兵在有群众隐蔽的山上站岗放哨,监视敌人,传递消息,李德昌则带了几个民兵在没有群众的山头上伺机打击敌人。这时,一股日军顺着榆皮沟向群众隐蔽的山上搜索。在此危机时刻,李德昌对民兵们说,必须赶快把敌人引走,不然群众就要遭殃了。他果断地将一个排子枪射向敌群,敌人发现对面山上有民兵,便调转头向李德昌所在的山上发起攻击,掷弹筒、机关枪子弹雨点般地扫来,李德昌和民兵们放了两枪,迅捷转移到另一座山头,打上两枪,又转移了,就这样,几个民兵引着大批敌人在深山老林中打了一天转转,把敌人拖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而我民兵、群众无一伤亡。
  经过官军村民兵、群众坚持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终使敌人的“扫荡”计划落了空。
  就在大家为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高兴的同时,县、区派的干部来到榆皮沟传达上级的指示,说日军驻下来不走了,要全县人民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根据县委指示,李德昌组织民兵多次回村抢粮,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并在反“扫荡”的同时组织民兵和群众在榆皮沟里搭棚打窑洞,安排住宿,使距离日军据点仅十几公里的榆皮沟成了群众和民兵生活与战斗的山庄,官军村成了卡在敌人二沁大道上的咽喉。
  
  地雷阵大显神威
  
  日军占驻沁源县城后,妄图在沁源搞“山岳剿共实验区”,于是大肆强迫民夫修筑二沁公路,以达其维护沁源据点、蚕食我太岳根据地的目的。期间,官军村民兵遵照县围困指挥部“切断敌人运输线,卡住敌人咽喉,困死敌人,彻底粉碎敌人阴谋”的指示,破公路,袭敌车,使敌人一到官军村就提心吊胆,丧魂落魄。
  为了彻底控制二沁大道,有效地打击敌人的运输队,李德昌和民兵们决定在二沁路上大摆地霄阵。这一行动计划得到上级领导和驻地部队的支持,县围困指挥部派人送来两箱地雷,三十八团也派来工兵聂排长传授埋雷、造雷技术。
  一次,侦察员报来情报说“敌人的汽车运输队将于第二天从沁县往沁源城关据点送粮”。下午,李德昌和聂排长便到二沁路上察看地形,选择布雷点。第二天拂晓前,民兵们担着地雷、石雷来到二沁路上,在聂排长的指导下埋好地雷,并巧妙地伪装好。三十八团的蔡爱卿团长还带着一连子弟兵来到官军,在汽路两旁的山上设下埋伏,配合民兵袭击敌人。民兵们从榆皮沟转到娘娘庙山上隐蔽起来。半晌午时分,只见从交口方向来了敌人的一队步兵,他们没有进村,而是绕小道到了官军庄子山上,然后按一定距离散开,看样子是在打掩护。又过了约半个小时,只见官军村东面的汽路上尘土飞扬,敌人的车队过来了。第一辆汽车进入雷区时,只听得“轰隆”一声响,汽车就被炸翻了。车上的日本兵被甩出去老远,有的被炸死,有的被摔伤。后面的汽车也不敢乱动了。放哨的日本兵看见汽车被炸,便架起机关枪盲目地乱打起来,打了半天,没见动静,以为没事了,便摆了摆旗,指挥后面的汽车继续前进。当第二辆汽车进到埋第二颗地雷的地方时,又一声。“轰隆”,第二辆汽车也报销了。山上的民兵们悄悄地把帽子用棍子撑起来,诱骗敌人,敌人看见帽子,以为是八路军,便用机关枪扫射起来。蔡爱卿团长率领的一连人马沉着迎战,见敌人未全部进入伏击圈,便一枪不发。敌人朝山上打了一个多小时,见不还击,以为无事了,哨兵离开庄子沿汽路察看当遍,也没看出什么破绽来,便又指挥汽车往前开。没走多远,第三辆汽车又压响了地霄。后面的汽车见状,连忙调头往回开,你撞他碰,乱作一团。这时,蔡团长一声令下,我军的机关枪、迫击炮、掷弹筒一齐射向敌群。李德昌和官军村的民兵们第一次配合部队打大仗,打得非常痛快过瘾。战斗进行了五六个钟头,敌人组织的两次冲锋都被我军击退了。日军指挥官见势不妙,准备撤退,蔡团长一声令下,冲锋号吹响了,“冲啊!杀呀!”的喊声震天撼地,我军士气高昂,敌人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这次战斗结束后的十多天里,敌人的汽车轻易不敢再来。半个月头上,敌人又开来两辆汽车探路,看有无部队,有无地雷。当汽车开到官军村西大柳树下时,上次埋的“火锅子”雷被踏响了,打头的一辆汽车报销了,后面的那辆汽车赶紧掉头就跑。从此,敌人的“二沁”运输大道被我民兵切断,再也看不见汽车的踪影了。
  为了接济沁源城,日军不得不改为驮骡运输,但也逃不脱我地雷阵的阻击。狡猾的敌人每次路过官军都绕道而行,且一次绕一个地方,企图逃避我民兵的袭击。
  发现敌人的行踪后,李德昌带领民兵把河道、小路、草滩、庄稼地等,凡是敌人可能通过的地方都埋上地雷。他和民兵们还创造了拉雷、绊雷、火锅子雷、水雷,形成了一个地雷阵,逼得敌人重新回到二沁路上。但敌人也想出对策,准备派掩护部队抢占山头护送。官军的娘娘庙地势险要,攻能进退能守,且扼二沁大道于山下,这里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李德昌和民兵们决定在娘娘庙山上再摆地雷阵。他们把敌人可能上山的路线全部用绊雷封死,树上挂了吊雷,石头丛里布上石雷,半山腰也安上了拉雷,在山头上还准备了许多能滚的圆石头。
  一天拂晓,李德昌领着民兵们埋伏在娘娘庙山顶上,天刚蒙蒙亮,敌人的掩护部队和驮骡运输队就从交口据点一前一后出发来到官军寨子上。只见敌人的掩护部队分两路沿娘娘庙山的南北两侧往上爬,才爬了十几米,南侧的敌人就绊响了地雷,“轰”的一声,就见走在前面的那个日本兵滚下山去,后面的敌人也都趴下不敢再动,北侧的敌人听到爆炸声后,集中火力向山顶射击。民兵们在山上隐蔽着不动,敌人见没有还击,以为平安无事了,又都加快速度向上爬,快到半山腰时,敌指挥官急令停止前进,上下左右进行观察。这时,李德昌向敌人打了一枪,一个日本兵应声倒下。敌人发现山上有民兵埋伏,机枪、掷弹简便一齐向山顶攻击,拼命往上冲。李德昌见时机成熟,便命令拉雷,顷刻间,拉雷、石雷、树上的吊雷同时怒吼,炸得敌人鬼哭狼嚎,乱作一团。混乱之中,李德昌向众民兵喊了一声“滚石头”,只见石头从山顶上“忽隆、忽隆”地往下滚,敌人防不胜防,抱头乱窜,来不及躲避的随石头一起滚下山去,没有丧命的则一溜烟地往下跑。敌驮骡运输队见掩护部队遭到我民兵阻击,也调转头,赶着驮骡不顾一切地往交口方向逃命。李德昌和民兵们看着敌人的狼狈样,都欢呼跳跃起来。
  
  围困战劳武结合
  自从日军占据沁源县城、在交口扎下据点后,群众的生产、生活均受到了很大威胁。官军村地处二沁大道之要塞,又在敌交口据点的眼皮底下,所担负的对敌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双重任务更为艰巨。
  在围困沁源之敌的斗争刚刚开始时,县围困指挥部就号召全县人民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开展生产自救。李德昌响应县围困指挥部的号召,率先在官军村组织、领导民兵和群众创造了劳力与武力结合的方式,实行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全民武装。
  1943年春播时节,李德昌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反复进行抢耕抢种的宣传动员,把全村72个男劳力和部分女劳力组织起来,分组分片开展春耕生产,对民兵们如何站岗放哨、掩护群众安全抢耕抢种也作了周密布置。
  他们根据官军村的地形,在村南和村北设了两个树哨,在离敌人交口据点最近的锣鼓山上设了暗哨,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暗哨和树哨的联系信号是,暗哨背后山腰里的树上挂上白布,示为安全;如敌人出发,白布即取掉,山头上的树哨亦立即按倒,劳动的群众看到信号后,则马上往后山的安全地带转移。
  每天一大早,民兵们先行放哨,树哨立起,群众开始下地劳动。遇到敌人骚扰,白天不能干活,他们就夜间干,不能用牲口耕种,他们就用镢子刨坑点种。老乡们两人一组,男人前面刨坑,女人后面放种。有的人干脆一个人干,口袋里装上种籽,先刨坑,后点种。为解决民兵站岗放哨家里没人种地的矛盾,经群众讨论后,决定按地摊放哨工。没有站岗放哨任务的,则给民兵种地还工;没有劳力的,也可用粮食折价顶工。为变工合理,他们把一天分为五晌,因敌人捣乱影响了干活,则第二天补上,够五晌才算一个工。全村的民兵、劳力、牲畜、土地都合理地分配在六个小队里。放哨的、耕种的各负其责。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十分高涨,就连做饭也到了地里,家家户户的锅碗都埋在地里,上工时,人们把米面、干粮口袋背在身上,到了地里抓紧时间干活;到了做饭时,再把锅碗从地里挖出来,用石头支起锅,从河里打来水,点火做饭。战地记者曾把官军村这种战时的劳动生产场面描绘成“生产战斗的统一体,劳武结合的典范”。
  在李德昌的带领下,官军村的民兵和群众经受住了敌人无数次的骚扰,终于把950亩秋田全部抢种完毕。
  随着夏收季节的到来,敌我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抢收战。县城和交口据点的敌人到处抓人,与我抢收小麦。李德昌根据县、区的指示,在官军村提出了“保卫夏收,抢收小麦”的口号。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他们准备了镰刀等麦收工具,还把麦田分为安全区、危险区和特险区。安全区的小麦由群众自己收,危险区的小麦由集体组织收,特险区的小麦一律武装保卫,由集体组织抢收。
  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李德昌带领民兵和三十八团派来支援夏收的战士们,在锣鼓山上埋好地雷,封锁了道路,埋伏起来以掩护夏收。全村200多名群众肩扛扁担,手拿镰刀、绳子,民兵们还扛着枪,腰里插着手榴弹出现在麦田里,割的割,捆的捆,人挑畜驮,一直干到天明,收割了100多亩小麦。
  第二天,锣鼓山上的哨兵发现交口据点的敌人强迫着几十个民夫在碉堡周围割麦,李德昌得到报告后,便带几个民兵用五子炮袭击敌人,连打三炮,割麦的民夫们跑光了,只剩下日军在麦地里还击。为了粉碎敌人的抢麦企图,民兵们用麦草扎了许多草人,放上两枪就隐蔽起来,然后扛上草人在战壕里跑来跑去,以干扰敌人。就这样,民兵们通过与敌周旋,为群众赢得了时间,仅十余天,全村400多亩小麦就连割带打收拾得干干净净,粉碎了敌人抢收小麦的企图。
  这一年,劳武结合的官军村粮食收成比上年增长了一倍,群众欢天喜地,驴驮人背,把金灿灿的小麦、黄澄澄,的玉米送给子弟兵。官军村李德昌领导的劳武结合这颗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种子,也在沁源县、在太岳区开花结果,被太岳区党委誉为“李德昌运动”。
  
  总围攻克敌制胜
  
  1945年初春,县围困指挥部根据太岳区党委的指示,全民动员,向驻守沁源之敌发起总围攻。上级命令李德昌率一支40多人的青年民兵轮战队驻守在交口日军据点的东南面,卡住敌人通向城关的第一道关口。李德昌奉命后,带领民兵轮战队日夜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将交口据点敌人的行踪严密控制起来,日军一出碉堡门就遭到轮战队的袭击,敌人偷偷到河里打水,也有不少被打死。
  每天黄昏,李德昌便率领轮战队队员们分散隐蔽在敌碉堡附近,采用各种战术,疑敌扰敌,使据点里的敌人彻夜不得安宁。他还带领民兵们将石雷布放在敌碉堡周围,石雷引爆装置插上点燃的香火,香火燃烧到底部时便自动引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彻夜不停。据点周围有成群的野狗,石雷一响,狗便“汪汪“地叫个不停,敌人也就开枪乱打一气,十几天的时间,就把“皇军”搞得狼狈不堪,衣食、弹药、水源、柴草完全断绝,成了“瓮中之鳖”,每天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迫不得已,敌人只好杀骡充饥。
  1945年4月1日,住在沁县的1000多名日军掩护二三百驮骡运输武器弹药支援被围困在沁源的日军。从“二沁”交界的圣佛岭出发到交口据点仅30华里,他们则走了整整一天,沿途枪声阵阵,地雷“轰轰”,死伤惨重。第二天,敌运输队又从交口出发,当进入李德昌民兵轮战队的防区时,遭到轮战队和正规军、游击队的重击,在石圪节坡(交口、官军的交界处)到官军村老爷庙圪梁三四里的必经之路上,我民兵和群众用酸枣圪针堆成的一道道围墙和埋设的500多个石雷,铺满了道路,使敌人寸步难行。惨无人道的日本兵强迫民夫用鞭子打着驮骡在前面踏路,骡子被圪针扎得乱蹦乱跳,还是撞不开路。敌人只得用大炮和炸药开路,在由交口到城关途中即触雷几百个,死伤上百人,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沁源军民向敌人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总围攻,使敌陷于绝境,只得向沁县之敌呼救求援。4月11日,沁县派出的日伪军接应沁源之敌,而驻沁源日军也弃城出逃,沿途遭到我沁源军民的奋勇阻击,日军在付出死伤300多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逃出了沁源。沁源人民历时两年半,终于取得了沁源围困战彻底胜利。
  1945年7月,李德昌任沁源民兵远征连连长,率队奋战在南同蒲铁路线的介休、霍县、赵城等地,撬铁轨、破铁路、炸火车,参战几十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赴布拉格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代表大会
  
  1947年7月25日,作为中国解放区民主青年的代表之一,沁源县特等民兵杀敌英雄李德昌出席了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第一次代表大会”,有7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0余名青年代表参加了大会。在捷期间,李德昌和与会代表们参加了规模隆重的开幕式和气势盛大的示威游行活动,向矗立在布拉格市区的反法西斯死难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观摩了苏、波、奥等国著名青年艺术家的演出,他还参与举办了中国解放区展览会,向世界青年介绍了中国太岳区的大好形势,还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座谈会、联谊会、招待会。回国后,李德昌将“世界青年联欢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盛况向地委、县委作了汇报,并分别向参加地委整风大会的同志、太岳中学的师生和郭道地区的群众作了报告。
  1948年1月,李德昌调太岳区青年工作组工作,并于1948年后半年先后到华北党校、中央团校学习。1949年9月,李德昌奉调太原摘团的领导工作,1965年后调陕西省从事工业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95年 8月,李德昌作为山西抗日英雄的代表,应邀出席了“全国政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责编 晓舟)
其他文献
A novel coordination polymer [Co3(tma)(pda)2(H2O)3]n?nH2O was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reaction of 3-(3-pyridyl)acrylate acid (pda) and trimesic acid (tma) w
圈粪、炕土、堆肥等以土为主体的农家肥通常统称为土粪,其养分含量一般按全氮计,但在实际应用中,土粪施量大,虽氮素量多,而肥效甚差。对其肥效差的原因往往解释为其氮素利用
我们近2年来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眼睑带状疱疹1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0~64岁,平均36.8岁。8例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
陕西省神府煤田的开发对于改变陕北贫困面貌,调整、发展陕西和全国经济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配合煤田开发,做好煤矿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和省水利学会水
《舞蹈》:中国舞协近些年的工作思路之一,是对新生代舞蹈编导的大力扶持与关注,并通过一系列项目得以实施。这次的“中国舞蹈十二天”是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呢?冯双白:中国
眼外伤是我国儿童常见致盲眼病之一,对儿童的成长、学习及生活有很大影响,对其预防、治疗必须重视。现将我院110例儿童眼外伤临床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986年至1996年眼科病房共
黄中琦,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硕士研究生;一个凭着自己思维敏捷和踏实的工作作风,28岁就“出道”的技术型干部,在企业工作的10余年的里,从一个技术员到车间主任、财务科
近几年,摩配市场出现了一种叫“升压增光照明线圈”的产品,在摩配业中颇具影响力。不少摩友们欣然接受,却也有不少朋友在使用过后感到失望。为此,笔者对该产品的工作原理和
中国政府处在精简机构、深化改革之中,它迫切需要一种应时的行政文化理念来支撑。而现时行政文化又是历史上长期政府活动沉淀下来的关于治国安邦、创设政制、选择官吏等观念
目的:为探讨激光激发荧光对喉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应用氩离子激光(488.0nm)作为激发光,对27例喉癌组织及17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激光诱导的自体荧光的测定。结果:喉正常组织荧光光谱为三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