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在晚清留学生中流行的原因浅析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变革时期,也是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想能够在晚清留学生中流行,既有国内外环境的现实原因,又有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思想原因;更重要的是,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留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救国方案。
  关键词:晚清 无政府主义 留学生 留学救国
  
  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的“留学救国”热潮,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留学生中逐渐流行开来。这在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共产主义的中间环节。”①
  
  一、晚清時期的国内外环境,这是无政府主义能够在留学生中流行的现实原因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标志性事件就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尤其到了晚清,预感到灭亡的临近,晚清政府在拼命维持其专制腐败的统治。工业强国一次次打败大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人民带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但是戊戌变法被清政府镇压,维新人士遭到迫害,青年志士满腔悲愤。正如梁启超所讲:“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②,掀起留学热潮。1903年发生的争领土、保主权的爱国运动——“拒俄运动”也惨遭镇压,同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则更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镇压人民、禁止言论的面目,给了人们更深刻的教育。海外的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自己国内的封建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产生厌恶感和极端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激进分子为表达其对现状的不满和反专制,争自由的激情”③,“希图运用无政府主义的激烈手段来对付残暴而又腐败的专制政府”④,开始宣传和接受无政府主义。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变革时期,也是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无政府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无政府主义即安其那主义(Anarchism),它发源于欧洲,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葛德文,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以及克鲁泡特金。葛德文和施蒂纳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蒲鲁东则公开树起无政府主义旗帜,把无政府主义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社会思潮,成为“无政府主义的祖师爷”。巴枯宁把无政府主义理论由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变成了无政府主义的行动纲领。克鲁泡特金是继巴枯宁之后最大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家,创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要求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到19世纪80年代末期,无政府主义这些基本主张从欧洲和日本逐渐传入中国,在国内开始出现了片断介绍。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停科举、鼓励留学等措施,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批批青年在“留学救国”的激励下,纷纷求学海外。国外各种思潮竞相争鸣,为广大的留学生接受和宣传无政府主义营造了适宜的环境。1907年,部分留日、留法学生创办了《天义报》、《新世纪》杂志,中国无政府主义由此产生。此后,无政府主义在留学生中更加广泛地流行开来。
  无政府主义在留学生中的流行,与当时国际社会思潮斗争有一定的关系。在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中,巴枯宁以其无政府主义混充社会主义,造成第一国际中的斗争和思想上的混乱。例如,天义派在《续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中认为:在国外,社会主义及无政府主义起源于马克思所创的“欧洲万国劳动组合”,该会分为两派,“属于马氏者,为德国派,属于巴氏者,为法国派”。⑤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认为是社会主义。日本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在译介了大量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材料之后转入无政府主义的。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又受其环境的影响,将无政府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向中国传输,使留学生在选择思想武器时,首先受到无政府的影响。
  
  二、富有诱惑魅力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这是无政府主义能够在留学生中流行的思想原因
  
  1、站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反对一切国家政府和权威,反对一切形式的管理和社会限制。这符合“在20世纪初年,反清革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⑥刘师培主张“惟望中国革命以后,即行无政府”。⑦
  2、无政府主义者憎恶一切政治,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政治妨碍了个人意志和兴趣的发挥。无政府主义者这种宣传很有诱惑性。
  3、按照他们个人主义理想所描述的取代国家的社会组织,大多是为了生产和交换而自由地松弛地组织起来的许多由个人自愿组成的自治团体的总体。广大的留学生属于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长期习惯于分散落后的经济组织和自由散漫的生活制度,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及严格的组织纪律,本能地有一种怀疑和抗拒的情绪。无政府主义的这种主张很适合留学生的想法。
  4、建立美好社会制度。晚清无政府主义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潮被流传的,它携带了大量合理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素材,它对资本主义制度激烈的批判,它对“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社会的描绘,满足了留学生追求最善最美最新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愿望。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克鲁泡特金,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引入他的共存互助的无政府社会主张中,影响了大批中国青年。显然无政府主义对理想社会的勾画吸引了当时中国很多的留学生。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是:社会产品的平均分配,维持小生产独自存在的“自由契约”式的生产消费小组织遍及全社会的扩张,进而达成无争无攘无政府的理想社会。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去政府使“人类道德必立时归于纯美”。那时人人会为社会尽力工作,“其时物产之膨胀,必不可思议”。这种人人幸乐的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显然忽略了生产力的因素是企图用“均平”等分配方式的变革来解决社会矛盾。由于这种思想认识水平源于和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它能够吸引人们并被人们所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中国人传统的均平、至公、德治等文化兴趣,易与无政府主义的某些思想素材相契合,这些正是中国人易于接受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文化氛围。
  
  三、青年知识分子心理特征,这是无政府主义在留学生中能够流行的根本原因
  
  青年知识分子长期处在思想禁锢、极端专制主义统治的环境里,渴望解放、打破禁锢的心情是极为迫切的,一旦遇上富有鼓动性、欺骗性、既新且奇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很容易就把它视为至宝、极力推崇。而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缺少社会经验和锻炼,富于幻想、易于激动,急于一举根本变革社会制度,这也正是无政府主义的肥沃土壤。⑧广大留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是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国内专制腐败的社会现实,渴求一种新理论来改造现实社会。“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⑨无政府主义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留学生的需求。列宁说:“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它是失常的知识分子或游民的心理状态。”⑩广大留学生接受无政府主义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帝国主义不断地侵略,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把广大的小农、城市手工业者及自由职业者逼上了破产的境地。加之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些人又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贫富不均、劳逸不平的丑恶现象,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怀疑,而第二国际的领导者又忽视了向东方传播马克思主义。这种状况使处于艰难困苦环境里找不到出路的留学生心中汇集成了一种空前的绝望情绪和走途无路的心理。
  无政府主义在留学生中的流行,另一个原因是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学习俄国。19世纪末期以来,学习欧美发达国家,介绍其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国人向外寻求真理的主要途径。到了20世纪初,一部分人开始感到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情况相距太远,他们面临的问题极不相同,而俄国则多少与中国的国情相近,它的革命发生较中国早,理应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就把目光转向了俄国,以破坏为主要手段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自然也在学习之列。
  
  参考文献
  ①李怡 著《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师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梁启超 撰《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③俞祖华 王国洪 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④汤庭芬 著《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⑤《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⑥李喜所 著《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⑦葛懋春 蒋俊 李兴芝 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⑧《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流派比较》载《嘉兴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第16页。
  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2页。
  ⑩《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载《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其他文献
摘要: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起着示范性的朗读。而这里所说的朗读是指有感情、有理解、有体会,能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朗读。它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关键词:范读 时机 美读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有55%来自面部表情。教师动情范读时,学生可以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可以直接领悟教师范读时的语调、情感,从而有所
期刊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体育的健身和健美功能,却往往忽视了其健心功能,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不能全面发挥出体育育人的作用。而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于体
期刊
办好幼儿园,努力提高保教质量,是每一所幼儿园追求的目标。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做好奠基工程,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育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要能完成奠基重任,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一、要有执着的事业心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问题,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小“将军”,他们活泼好动、敢于创新,幻想和实践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主动参与
期刊
摘要: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的确,教育是爱的事业,但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它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宁阳职业中专10、11级200名(男生100名,女生100名)在校生进行体育兴趣、课堂授课方式、运动时间,动机、喜欢的运动项目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了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方面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为使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能尽快融入终身体育意识中,把中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终身体育 职业学校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职
期刊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尽管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还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量少、质差的困境。学校为了求生存,不得不降低标准,来者不拒,致使生源质量整体较低,成为职业学校发展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如何立足生源实际,寻找问题症结,深化教学改革,将这些应试教
期刊
我校遵循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温馨校园。学校文化建设注重了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三性”统一,做到了无土不绿、无地不用、无处不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凸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    一、更新理念,科学规划,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创文明校园,既是实现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质量兴校、名牌立校的需要。一所学校
期刊
世间需要爱心,社会爱心无处不见,爱心没有国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关爱是一门艺术,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关键。本文就教师的爱心谈谈我的认识。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爱心。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心使人感到温馨,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人以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激励
期刊
摘要:体育绝不仅仅是强壮青少年的身体,它将深刻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心理、性格的发展,进而决定我们民族的品格。当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就慢慢养成了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促使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份责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中,可安排一定数量的有关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项目;第二,把体育课当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主战场;第三,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身份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