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时期是人社会化发展的早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其人际交往、性格品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会对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一名有较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进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探讨认知行为理论在儿童矫正攻击性行为中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行为矫正;个案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儿童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行为方式,儿童之间的语言攻击、肢体冲突,会在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上引发一系列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给社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儿童攻击性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旨在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通过个案介入,分析案主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案主的攻击性行为的错误认知进行梳理,以帮助案主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
  一、认知行为理论概述
  认知行为学派强调个人同环境的互动与影响,认为个人的遭遇及反应受外在环境影响,但人自身有能力去塑造一个能容纳和属于自己的环境[1]。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善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去发展一个新的合理且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善自我的不足之处[2]。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在介入实际问题时,强调人的问题行为是由于错误的认知与学习模仿导致的,注重在介入时将着眼点放在服务对象当前与过去的行为中,注重对于某一特殊非理性认知进行干预,促使服务对象问题行为得到改变,实现认知、行为、情感三者和谐,从而产生新的正向行为[3]。本文中,笔者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从儿童的认知层面帮助儿童改正错误的认知,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其纠正攻击性行为,引导儿童产生正向行为,学会在错误认知或不良情绪引发的攻击性行为出现前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化解自身的消极情绪。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表现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负面情绪、破坏和敌意人际交往三种。具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容易暴躁,情绪不稳定,于己不满意时就会表现出很强烈的不满情绪;同伴交往中具有争抢物品,甚至破坏物品的倾向;人际交往中常常不由控制地伤害他人,具有欺负人的特性[4]。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模仿性攻击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且男生更容易出现身体攻击行为;儿童时期更易习得攻击性行为,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得到缓解[5]。
  (二)影响因素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普遍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到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朋辈群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方面,遗传因素大约占50%[6]。此外,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其攻击性行为也不同[7]。认知因素方面,認知不足导致儿童将一些模棱两可的社会信息归因为负面信息,进而采取攻击行为应对[8]。家庭因素方面,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否认、严厉或惩罚等负面的教养方式易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9]。朋辈群体影响方面,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其社会交往状况有关,同学之间的接纳程度和关系水平决定了个体是否采用攻击的行为处理人际关系[10]。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社会环境中的电视、电影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元素容易对儿童产生影响,经常能够获取暴力信息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11]。
  三、个案介入分析
  (一)案例简介
  案主X,男,年龄11岁,读小学五年级。案主的家庭成员有爸爸、妈妈、妹妹。案主的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平时对案主的陪伴和照顾很少;案主的妈妈在家照顾案主和年幼的妹妹,性格比较暴躁,对案主的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一般遇事便是打和责骂。通过访谈得知,案主常因为违反学校纪律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并且老师会立即告知其母亲,面对案主的违纪行为,案主的母亲常常是对案主进行批评和责骂,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案主纠正不良行为。社区一些儿童的家长反映,案主经常在社区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如打架、争吵、抢东西等,并且这些行为已经招致大多数小朋友及其家长的反感,他们不愿再同案主进行相关的人际互动。
  (二)介入过程
  笔者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对此个案进行介入,介入过程共包含4个阶段,分别是建立专业关系与预估问题阶段、改变案主的认知与行为阶段、回顾及巩固阶段、评估与结案阶段。
  1.建立专业关系与预估问题阶段
  (1)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在个案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对于确保服务顺利开展、提高服务效果有重要影响。社工要尊重案主的个性特点,接纳其负面情绪,对案主的表现持不评判的态度,同时运用尊重、积极倾听等专业技巧增进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努力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便于后续服务的开展。该个案中,案主是笔者从夏令营中发现的潜在服务对象。在前期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主并未认识到自身攻击性行为的严重性,故需要寻找一个良好的介入契机。在一次入户访谈中,案主与母亲发生争执,在家扔东西并谩骂家人,社工借此机会与案主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在开始会谈之前,社工首先安抚案主的情绪,等案主情绪缓和后,尝试性地开始进行第一次会谈。在会谈中,社工认真倾听案主的诉求,包容并接纳案主的非理性情绪和相关表现,给予案主相应的反馈,让其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接纳,愿意配合进行下一步的服务计划。
  (2)预估案主存在的问题。基于笔者前期的调查和访谈资料分析,可以界定案主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身体性攻击行为。X具有超越同龄人的体型,这为他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了“攻击性”。他喜欢跟班级里面比较调皮的学生称兄道弟,并且联合起来去欺负比自己年龄小的学生,即使当别人无意中碰到他也可以让他大打出手。除了在学校蛮横,在家里他同样具有很强的身体性攻击行为,家人叫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通常会表现得很暴躁,摔东西,甚至与家人发生肢体冲突。二是言语性攻击行为。对于家长或同学表露的一些非攻击性语言,因其自身的敏感性,案主也会感觉受到侵犯进而会以强烈的言语性攻击进行自我防卫,情况严重时会伴随身体性攻击行为。例如,老师经常接到学生的投诉,说X又辱骂他人并且发生肢体冲突。班主任询问其原因,案主不仅不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还同班主任发生争吵,对投诉的同学有较强的敌意。再如,X经常以说谎的方式来逃避写作业,当谎话被拆穿时经常会以发脾气、扔东西或者是骂人等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撒谎行为。   (3)案主攻击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第一,个体因素,案主身体健康,身高和体重超过一般的同龄人,于他而言,身高和体重是他的一大优势。案主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冲动、暴怒,和同学或社区孩子相处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并且认为是他们欠打,只有打他们才听话,这没有什么不好。第二,家庭因素,父母错误的行为示范。案主所在的家庭因母亲性格暴躁,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时常对案主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教育,案主犯错,轻则受到责骂,重则挨打。父母在夫妻关系中也体现出“攻击性”的一面,即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对家庭照顾较少,所以母亲更多时候对父亲有怨言,夫妻沟通的方式也被争吵代替。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母亲“攻击性”行为的错误示范,使得案主在成长过程中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习得攻击的行为方式。第三,朋辈因素,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有消极作用,易导致不良行为、情绪问题的发生。案主由于喜欢打架、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与缺少良好行为规范的同伴交往,在不良同伴关系的影响下,案主的认知易发生偏差。第四,社会因素,一些电视节目、自媒体、电影中存在诸多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元素,对儿童早期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经常观看暴力信息的儿童更容易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产生错误认知。案主家人反映,案主平时很喜欢观看暴力元素较多的武打电视剧或战争片,这些媒体信息内容一定程度上对案主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案主所在社区,因案主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孩子和家长对案主的态度皆是回避的,不愿与案主有过多交往,在社区中案主有一定被边缘化的倾向。
  (4)根据对案主问题预估分析,与案主及其家长共同讨论制定服务目标。本次服务的目标是通过认知行为理论指导,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身的攻击性行为,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改变家庭不合理的亲子互动模式,优化朋辈群体,帮助案主减少攻击性行为。具体目标:第一,引导案主分析自身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错误认知及自身攻击性行为引发的不良影响;第二,帮助案主家庭认识案主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改善案主家庭的亲子互动方式,帮助案主矫正攻击性行为;第三,帮助案主学习沟通互动技巧,分析朋辈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优化不良的朋辈交往关系,增进良好的人际互动,减少攻击性行为。
  2.改变案主的认知与行为阶段
  (1)重新构建案主认知。正确的认知促成正确行为的产生,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重新构建案主的认知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行为[12]。对于X,社工首先以贝克的六种认知错误为指南,引导案主明晰自身的认知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负面、不正确认知,认识到不良认知给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因自身的错误认知导致其遇事采取攻击性行为解决,造成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辈群体的排斥和孤立等问题。接下来,具体从以下层面帮助案主重新构建自我认知:一是帮助他正确分析自身的不良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攻击性行为,从多方面的因素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进行思考,使其对自我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二是帮助案主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重要他人信息,合理分析其以前的错误认知所引发的攻击性行为对自身人际关系支持网络的影响,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同三者之间构建良好的支持互动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三是对案主从媒体中获取暴力信息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对相关攻击性行为信息进行反思,对里面传达的不正确社会行为认知进行分析,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认知。
  (2)攻击性行为干预。社工引导案主正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给亲人、老师和同学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澄清攻击性行为的“代价”[13],明晰以及改正不理性的想法,找出不正确的应对问题的思路,引导其形成合理的应对思路,尝试采取非攻击性手段解决问题,并鼓励案主将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案主减少攻击性行为。在此案例中,社工首先以夫妻关于亲子教育问题事件为例,使父母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冲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帮助案主父母认识到模仿攻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矫正案主攻击性行为时,在家庭层面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社工帮助父母分析案主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减少父母之间的攻击情境;二是树立正面角色典型,发挥父母的正面角色作用。通过家庭会谈和亲子出游等方式,案主父母的关系得到缓和,促进了亲子沟通,父母对孩子教养认知的转变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纠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进亲子互动,让案主看到妈妈教养方式的改变,发挥妈妈良好行为的示范榜样作用。案主由之前排斥母亲到现在接受并了解母亲的辛苦,这是认知转变和行为规范的体现。其次,社工运用重现情景和行为反思等技巧帮助X了解目前自身的处境,协助X认识自己的行为,指出他经常采用的攻擊性行为是错误的方式,并阐明其攻击性行为对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导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找到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社工也需对从介入到现在案主的改变予以肯定,进而帮助案主进一步深入学习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其自身攻击性行为进行纠正。再次,朋辈群体的接纳和正向行为的鼓励。例如,班会课上,老师组织班级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认识攻击性行为;X同学分享自己攻击性行为的真实想法;X同学的优点;我想和X同学做朋友,我希望……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讨论,培养X攻击性行为改变的自信心,使其形成积极的行为认知,纠正攻击性行为。最后,给案主安排一个小作业,每天至少主动与社区里的3个人友好地打招呼,与母亲主动交流5分钟,让社区的儿童及家长一点点看见案主的正向改变;同时,向社区和家长发起倡议,主要是关于孩子观看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时内容应少暴力、多正能量,并采取合理规范的方法教育孩子。
  (3)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缺乏一定的人际沟通方法与技巧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14],具有攻击性的儿童一般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比较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他人的观点是否与其内心的想法一致,不一致时便易采用攻击性行为以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认同。对于X,社工应引导案主学习相关有效的人际沟通方法与技巧,帮助其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例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案主与父母以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自己在过往亲子沟通中的不足,向父母及孩子介绍有效亲子沟通的25条法则,并通过你比我猜的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制定“沟通-心情”分享打卡行动方案,帮助案主正视沟通不顺畅的地方,明晰当时自己的情绪,自己采取的应对措施对他人有何影响,进一步分析哪些行为可以继续保持,哪些行为需进一步修正;与他人交流意见不一致,想要通过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时,帮助案主采取注意力转移方法化解当前的攻击性情绪,深呼吸,从1数到10让自己冷静一下,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当前不愉快的谈话内容转移到自身能接受且感兴趣的话题上,并练习相关方法技巧。   3.回顾及巩固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个案服务的总结与回顾,梳理服务的介入过程,强化案主当前所习得的正确认知,巩固已取得的进步。此阶段,邀请案主填写攻击性行为矫正调查问卷,根据其所填情况,对他的进步给予赞扬和肯定,并与其父母交流,询问案主最近的变化,在哪方面有进步等。同时,鼓励家长帮助案主长期保持已有的介入成果,多给予案主以鼓励并为其提供良好的行为模范。通过重构认知、行为干预和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等方式帮助案主分析自身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影响,使其知晓其多是由于自身错误的观念和不理性的情绪造成的,明白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规范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自身才能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取得良好的家-校-社人际互动网络的支持,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4.评估与结案阶段
  此阶段的评估由社工观察记录、案主自评、父母满意度评估和重要他人(老师、同学、社区孩子及家长等)对案主变化的评价组成。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服务,X在正确自我认知与攻击性行为减少上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最后进行结案,社工在处理离别情绪的时候,已提前告知案主及其家庭,故离别情绪不是很严重。并且,在开展最后一次活动时,社工将在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与案主一起制作纪念相册,有仪式感地结束了个案工作,同案主约定好会定期回访,减轻案主的离别情绪,并帮助案主保持已取得的正向行为的改变。
  四、总结与反思
  (一)认知行为理论介入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优势
  儿童的情绪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及模仿性,认知行为理论有助于让儿童认识到自身非理性的情绪及学会辨别更多的错误认知。本案例中社工通过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认知不足或产生错误认知的部分,帮助案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合理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学会采取更加正确而积极的方式去应对遇到的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情。
  (二)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介入的注意事项
  社工開展服务时,需具备尊重、接纳、关怀等基本素质,并且,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还需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对案主所述重要内容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案主交流时要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案主对周围重要他人或重要事件的特别认知,了解案主的认知过程,明晰案主认知的基础条件才能运用合理有效的技巧去干预。二是社工需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此案例中,社工的主要角色更加偏向于指导者,帮助案主梳理自身的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与案主一起分析其认知过程,指导他矫正攻击性行为,整个过程中社工必须澄清自身的角色,做好角色分工,完成好角色任务,认真、严谨地处理各个环节。三是针对儿童生长阶段的特性,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社工还应通过游戏或者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服务切入点,这样能够快速且有效地促进同案主之间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且,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应该善于引导案主自己进行分析和思考,减少说教式引导及价值介入,把握好认知矫正的关键点是调动孩子挖掘自我的潜力,协助其自我分析解决问题。
  (三)反思
  认知行为理论在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中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人的认知对行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达到改变人行为的目的。但在实务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案主的认知是否改变是难以观察并测量的,一定程度上,服务受限。同时,认知行为理论强调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立足于案主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分析其当前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状况,找出错误的认知并加以纠正。对此,社工需要事先对案主及其所在的各个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家庭成员及其重要他人的信任,为后续服务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君伟.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建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57-62.
  [2]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7-89.
  [3]童敏.社会工作理论:历史环境下社会服务实践者的声音和智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6.
  [4]姚雅萍,朱宗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功能性评估[J].幼儿教育,2010(12):47-50.
  [5]李俊.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3-49.
  [6]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71-73.
  [7]管红云,王声湧,刘治民,等.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4):96-97.
  [8]ARSENIO F,ADAMS E,GOLD J.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ral Reasoning, and Emotion Attributions:Relationswith Adolescents’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J]. Child Dev,2009(6):1739-1755.
  [9]VALLES N L,KNUTSON J F. Contingent Responses of Mothers and Peers to Indirect and Direct Aggression in Preschool and School-aged Children[J].Aggress Behav,2008(5):497-510.
  [10]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1(2):234-235.
  [11]陈珊,李其原.复原力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的问题与发展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112.
  [12]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2):225-226.
  [13]曹庆新,杨东鹏.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67-69.
  [14]朱娅娜,刘郁.情绪管理小组活动中的认知行为理论运用分析[J].大众文艺,2020(5):194-195.
其他文献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6年,长征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5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总站同时揭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出席并共同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总站揭牌。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出席仪式。
2021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9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天津市已连续多年集中开展全市性《职业病防治法》社会宣传活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2021年4月23日,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人社局、天津市医保局、天津市总工会等多部门协办,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承办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天津港顺利拉开帷幕。此次活动还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领导、北京市以及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参加。活动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梁春早,天津市卫生
审计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流程,十分重要且备受关注,但呈现主观性强、弹性大、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专门性研究较少。本文以问卷调查取得一手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审计客体层面比审计主体和外部环境层面影响大,主要包括审计客体层面的管理层管理水平、参与度、诚信度、报表质量,审计主体层面的审计师是否恪守\"独立、客观和公正\",业务能力,外部环境层面的监管机构监管力度。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隶属于鲻形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马友鱼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以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少刺多肉广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随着马友鱼育苗技术突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有养殖户开始小面积尝试养殖马友鱼。我们通过养殖试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成熟规范的马友鱼池塘养殖技术,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青岛市制定出台了系列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建立了市场化推进机制;多伦多市创新融资模式,提供标准、技术和认证方面的咨询与能力建设服务。青岛和多伦多的实践经验,为建设领域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实施模式。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使命任务。
在“举办,还是不举办”的持续争论中,东京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和相关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摄于2021年6月2日)。  全球新冠疫情的长期化,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更在全球范围内激发起一场共时性的“心理海啸”。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便发出警告,认为人们忽视了与疫情共发的“隐性”心理健康问题,而全球共有近10亿人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新冠疫情在日本已先后掀起四次扩散高潮。2021年5月8日,
This year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ibet\s peaceful liberation.For the past seven decades,all ethnic groups in Tibet,under the steadfast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ve utterly overhauled the social landscape,turning what was on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物资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文化实用与表征价值、文化延续与认同价值以及文化发展与创新价值。目前,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面临文化德性转化不足导致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定位不准、文化根基瓦解致使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资源零散、文化传承时空分离引致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认同弱化等困境。幼儿园应把握民间美术教育定位,明确教育目标;梳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统整教育内容;深化民间美术教育创新,完善教育形式;培养教师民间美术文化情怀,提升教育能力,逐渐走出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