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旧时代的“孝悌忠信、洒扫应对”到新社会的“五讲四美、四有五爱”,可以说强调的都是养成教育,都意在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常识,为其步入社会和终身发展做好准备。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人们对升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势下,相当数量的学校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渐渐地放松了对养成教育的要求,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惟升学是抓”的道路,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办学、办教育的宗旨,有违教育的初衷。
笔者非常赞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说法和主张。那么,怎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不遗余力地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来抓,这不仅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教育长期而又永恒的主题。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自觉抛弃不良习气,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有力保障。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社会风气。建设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从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做起。
徐惟诚先生讲,在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抓养成教育,用林格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人格;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和解放学生的大脑潜能,最终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课堂熏陶,在教学中育习惯
许多科任老师经常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看作是班主任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交好课就算完事,至于学生养成怎样的习惯似乎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际就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科任老师都应该而且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学习常规的养成教育训练,不放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环节,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动脑、动手的习惯,制定并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预习、听讲、复习、练习、总结、反思与纠错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最终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如果平日注意并抓住了这些学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渐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将之内化为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
二、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精神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往往表现在学生个人具体的言谈与行为举止上,所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需要我们着眼于学生做人、做事与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小事抓起,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细节。企业管理讲究细节,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眼下一些学校认为只要自己学校升学率高就一好遮百丑,而放松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这就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最突出的表现,其后果不堪设想啊!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那是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从实际看还得从小节抓起,抓小节,反复抓。小中见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能始终如一地把小事做到最好的人才可能成就大事业,铸就大辉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学生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懒散、消极、不主动、不思考、重享受,其原因就是在这些方面教育的缺失。像诚信守纪、真诚待人、认真负责、自信自强、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包容忍让、耐心细心、恒心与毅力等都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点滴训练中去培养。长此以往地落实好学生小节的教育,学生就不仅会形成做好事情的习惯与毅力,而且会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活动导引,在承担中学负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许多学生集体活动没热情,同学有事“我还忙”,成绩不高怨老师,吃穿不好怪家长,凡此种种,充分暴露出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而敢负责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鉴于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理所应当地要落实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培养。怎样才能将之落到实出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置于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分担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内在潜能与激情,使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共同承担,也就是说要让他们在种地中学会种地,在做工中学会做工,在打仗中学会打仗。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藉此以培养其细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砥砺学生兴利除弊、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家校携手,在合作中育新人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是相互沟通,共同承担,任何单纯依靠一方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定期就学生在学校、在家里的各方面的表现召开家长会议,进行家访或电访都是进行家校沟通的有效形式。只有家校经常联系,才能够双方互通有无,也才能够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取得共识,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途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家长、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家庭和学校最基本的任务。通过家校联动、家校携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完善学生的人格,任重而道远。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强养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志向高远、敢于担当、自尊自立、乐于合作的新世纪的建设者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学生由被管理,到被监督,到自觉,到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同时还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如果教育是外在量变工具,那习惯就是内在质变的动力,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同开拓使养成教育之花在在我们的努力下永远传递。
笔者非常赞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说法和主张。那么,怎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不遗余力地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来抓,这不仅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教育长期而又永恒的主题。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自觉抛弃不良习气,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有力保障。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社会风气。建设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从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做起。
徐惟诚先生讲,在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抓养成教育,用林格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人格;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和解放学生的大脑潜能,最终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课堂熏陶,在教学中育习惯
许多科任老师经常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看作是班主任的事情,认为自己只要交好课就算完事,至于学生养成怎样的习惯似乎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际就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科任老师都应该而且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学习常规的养成教育训练,不放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环节,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动脑、动手的习惯,制定并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预习、听讲、复习、练习、总结、反思与纠错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最终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如果平日注意并抓住了这些学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渐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将之内化为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
二、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精神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往往表现在学生个人具体的言谈与行为举止上,所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需要我们着眼于学生做人、做事与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小事抓起,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细节。企业管理讲究细节,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眼下一些学校认为只要自己学校升学率高就一好遮百丑,而放松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这就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最突出的表现,其后果不堪设想啊!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那是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从实际看还得从小节抓起,抓小节,反复抓。小中见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能始终如一地把小事做到最好的人才可能成就大事业,铸就大辉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学生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懒散、消极、不主动、不思考、重享受,其原因就是在这些方面教育的缺失。像诚信守纪、真诚待人、认真负责、自信自强、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包容忍让、耐心细心、恒心与毅力等都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点滴训练中去培养。长此以往地落实好学生小节的教育,学生就不仅会形成做好事情的习惯与毅力,而且会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活动导引,在承担中学负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许多学生集体活动没热情,同学有事“我还忙”,成绩不高怨老师,吃穿不好怪家长,凡此种种,充分暴露出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而敢负责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鉴于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理所应当地要落实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培养。怎样才能将之落到实出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置于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分担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内在潜能与激情,使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共同承担,也就是说要让他们在种地中学会种地,在做工中学会做工,在打仗中学会打仗。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藉此以培养其细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砥砺学生兴利除弊、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家校携手,在合作中育新人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是相互沟通,共同承担,任何单纯依靠一方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定期就学生在学校、在家里的各方面的表现召开家长会议,进行家访或电访都是进行家校沟通的有效形式。只有家校经常联系,才能够双方互通有无,也才能够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取得共识,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途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家长、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家庭和学校最基本的任务。通过家校联动、家校携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完善学生的人格,任重而道远。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强养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志向高远、敢于担当、自尊自立、乐于合作的新世纪的建设者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学生由被管理,到被监督,到自觉,到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同时还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如果教育是外在量变工具,那习惯就是内在质变的动力,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同开拓使养成教育之花在在我们的努力下永远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