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玲和满麟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偷生
  电话响了七八声,埋首听雨的唐先生才被惊醒。他深吸一口气,发出了一种探不到底的声音。
  “曼玲……”
  她不吭一声,只荡秋千似的喘气,一下一下,指望着无声胜有声。他知道,她借琴声做掩护,可拎起电话才想起挤不出话来。他们那根窄窄长长的电话线,被绕了好几绕,又将旁的声音绕了进来。他听到那边黄太太嘴尖撮起、舌舞飞快,如往常一般,同旁人数落儿媳在麻将桌上不识规矩、不懂让牌。黄太太是曼玲的书迷。
  他忽听到鞋跟匆匆踢踏的声音,想起曼玲那一心焦便要叉着腿站的老习惯,大概是见人来了她才慌忙立直的。
  “Badtiming.”她开口很局促,“Badtiming.”她一边回望,一边重复了一遍,像是给自己听的。
  “曼玲,你太敏感了。”
  她不愿再兜圈子,拾起那日不了了之的话头,躲着人悄声质问道:“你爱她,却不爱我,我和她又怎能算是同一个人呢?”
  “曼玲!”他无力地轻喝,搜肠刮肚要去说服她。“她就是你,不过是你的另一面罢了。”
  她被他的一番花言巧语弄得烦神,“哎呀”了一声:“从前你很懂的,怎么突然就不懂了。”
  他怔神,拿开手机,抹去屏幕上的汗雾,凑着光省视对方的姓名,恍惚了好一阵。他是坐在办公室里。直到陈满麟在那厢多唤了几声“唐老师”,才从想象里抽身,醒悟过来是在跟她通话。
  “是我不好。”她说。
  他不接这个话茬,像惩罚她,另择了一个问道:
  “身体怎样了?”
  “睡了一下午,烧退了。”她说,尾音里听来便有点喜意,却又叹了口气。“醒过来已经三点多了。这种季节一旦过了三点,就跟阴天似的……是礼拜天下午的感觉,似乎周末就在那儿戛然而止了,像要把发生过的事和所有可能性都吃掉。”
  他眉间柔下来了。她的言谈很特别,有时像在说话,或说在纸页里说话,有时又有点在下笔的味道,充满了怪诞念头。即使鼻尖相抵的时候,她与他也仿佛隔了一层纸,也许是陈曼玲来不及写下的遗书。他实在耽溺这点。有很多次他琢磨她说话的模样,都强耐住不去问她,这究竟是陈满麟的本色,还是对陈曼玲的竭力翻版。
  这个疑问,恐怕在见她第一眼时,就已陡生出来了。那是个黄梅天,瓷砖上弥了一层水汽,不消闻,也能臆想出一股霉味。走廊里是冷打的青灰色,只有一道烟黄的光,将大地惨淡烘烫。她扎了一条铁锈红的头巾。他走过去,每一步都费了很大的劲,她远远地就挪了挪,给他让了道,露出左边面颊上的一点痣。他看出那是用眉笔点画的。可她身上有一股陈曼玲耗不起的逍遥。他识破了她那毫不掩藏的模仿的念头,却为她幻构了不能再多逍遥一分的坐骑,那马蹄简直要从老画报里踏将出来。
  “你……”他想问她的名字,又怕失掉身份同威严,嗓子腻到一起。
  “唐老师。”他还以为她这一声会喊得吃力。“我叫陈满麟。”
  她和陈曼玲太像了,像得既真又假,既天然又做作,既伟大又卑鄙。
  那是盛夏过后的第一堂课。水杯、笔袋、教材、笔记本在桌上码得很齐整,这让唐先生意识到她还是个学生。她在同旁边人说笑,手上却拿着笔,在第一页上悬空地来回晃。
  门上一阵响动。唐先生顿了顿,告诉她有客,要先等一等,于是暗示她如往常一样不要出声,而后将手机暂且按留在桌,去往门边探看。
  他开门时,在金属把手的旋动里觉察到一股眩晕与幻灭,“哪位?”唐先生攥住了发热的圆把手,他愈发晕眩了。
  陈满麟顺着唐先生开门的力道推将过去,门便洞开了,险些碰着他的脚。她笑脸盈盈地点了点“结束通话”,反问他:“你说我哪位?”
  唐先生吃力地笑笑。她忽略他,比往常更自如地在屋里走动,没有环顾,仿佛是在脑子里走。她将身上那件绛红的开衫脱下,扔在门边的沙发上,包搁在桌上,顺起他的杯子,一口喝掉了里面冷冰冰的酽茶。
  开衫的一角折翘在那儿,红红叠叠,像一朵玫瑰从琴上掉了下来。她将重新斟满的茶杯轻轻搁在他眼前,彼此看了一眼。
  他们才刚刚见面,却已都精疲力尽了。
  二、热岛疗养院
  “你往哪里去?阿唐,你往哪里去!”她急得要扑上去,却一摔在地。
  狗吠跳起来,顶翻了一桌麻将,本要和了的黄太太气得要叫了,一股血猛地上头,抬腿冲那狗就是一脚,却踹了个空。对家的老头子撮起嘴,去挤翻到袖口的茶汤,劝她消气,但她气极怒煞,抓过了一把桃仁狠狠丢它,谁叫丢偏了,弹在曹老太太的眼皮上,吓掉了她的毛衣针头。
  在这闹腾里,他忙醒过神来,同赶来的护士一起把在地上的陈曼玲架了起来,安回到轮椅里去。他看着惊魂未定的曼玲,后怕地松了松领口,喘了口气,对看护歉意一笑:“麻烦你了,谢姑娘。”这里惯叫护士作姑娘。
  “唐生客气了,曼玲女士——”她在唐先生见怪不怪的眼神里修正了措辞,“唐太虽然腿不方便,但平时情况都还算稳定,平常会抓着姑娘把……把那件事颠来倒去讲好多遍。只不过,我们听到她天天喊阿唐,还是希望唐生可以多陪陪她。”
  “好,我会的。”唐先生有些窘,两手在曼玲肩上捏了一捏。他感到她胖了一些。他捡起那条油红色的毯子,掸了掸,重新盖到她膝头,怕她受寒,又蹲到了轮椅前,去把毯子的那一点褶皱抚平。“你还好吧。”他把这句话演绎得不是一个问句。
  陈曼玲盯着地上的一片瓜子壳,上头的唾沫星子在光里跳了跳,她的心也跟着跳了跳。她忽地握住了唐先生的手,有四只手,松弛与紧实的两双手,一起跳了跳。她望着他的双眼皮,它们夹了一点秘密,也跳了跳。她问:“今天我是谁?”
  “你是曼玲。”
  “你是誰?”
  “我是……阿棠。”
  “那我很好。”她一下子笑得很高兴,眼角的细纹都攒了起来,“我喜欢这样喧闹的场面,像人间。”   唐先生松了口气,也笑了:“《红》的胡先生上周来了两封信,来贺喜,问你好不好。”
  “有什么不好的。”曼玲答得轻描淡写,似乎没有听见“贺喜”二字,又道,“他是来催了吧,可怜那篇《蜚语》一直续不上去。”
  她盯了一会儿他的白衬衫,笑怨道:“他们太叫人操心了,把生活过得像在拉扯。现在的我太高兴了,不想去写那样的假自传。”现在的她仿佛听见了那“贺喜”二字。
  他一时不知如何接话,顺着她的笑也笑了下去,觉得脖颈上有一点痒。她示意唐先生把她往窗边推一推。
  五月的太阳已经挠起来了,把屋里的冷气、阴影安在她发间的柔黑弄得有些发白。她浮肿的脸上现出三十年前的笑,这反而让他看清了时间与她。
  轮椅突然往后动了起来,在地板上碾了一通,把桃仁屑碾得碎之又碎,曼玲觉得太闷了。她一下子变得太灵敏,唐先生险些来不及避开。他有脾气,憋着不发,反倒好声好气地先一步揣度道:“屋里太乱了,我们出去吧。”曼玲没有拒绝,也没有特别欣喜,感受着背后的把手上传来的掌控之重。
  他们一起从一扇漆成全白的木门里推将出来。曼玲听任身体在轮椅里松懈下来,眯起眼睛,吸了一口气。她睁开眼睛时,下颌已经腻出了汗,滴得领口深了一圈。越是热的天,疗养院西面的小池塘流涌得越是躁。
  陈曼玲再醒神之际,视线模糊,觉得一阵遥远的鼓点在跳,跳到脑壳里,跳出一朵花在慢镜头下吞吐、舒缩。
  像是觉察到她的不适,唐先生移开园艺工人的空推土车,将她推到了树下,远远的一排棕榈叶在他们的脸上界出了一道道绿浓成灰的影。
  他悄声说:“野姜花真漂亮。”
  “你倒厉害,认得出那是什么花。”
  “我也认不出,瞎说的。”
  “那你也当我是胡乱夸夸吧。”她应付了一句。抬头往天边看了一眼,她直感到眼花:“可惜野姜花与棕榈树都太浪费了,五月的海岛我还没来得及写一写。”
  “怎么又去扶太阳穴了,头痛?”他倾身下来,“胡先生那里我会回信的。”
  “什么胡先生、袁先生的,我不认得。”她有点生惑,“昨天你的电话过来,我说badtiming,因为还在黄太太那里。听了一宿的舞步声和牌声,后半夜我都怀疑自己变成地板和牌桌了。”她阖眼偏了偏头,脖颈上的浮肉与横纹似乎在叶影里变得模糊了。
  唐先生面上变了变,额上热烘烘的,他想起了这一段,在前月《蜚语》的连载里读过。他知道,曼玲的神魂又自说自话了,要活成那个二十岁的假的陈曼玲。
  “黄太太你知道的,我的什么她都太关注了。”
  兴许是天太热,热得不像一个正常的五月,使他一阵颓懒,只想正常地过活,不愿陪她玩这种游戏。他靠在树上,还未来得及下定决心不接话,竟已被她抢走了话头:“你好像精神很坏。”她像是压抑了太久,说起话,尾音都在颤。“我还想着,你能赶来就是好的,谁晓得,你对着我倒不讲话了。”
  他感到一阵无力:“曼玲,你太敏感了。”
  他仿佛看到二十岁的陈曼玲忽然从轮椅中站起身来,回过头狠狠望着他:“你爱她,却不爱我,我和她又怎能算是同一个人呢?”
  “曼玲,”这段话被他背诵得如同提不起兴致地在念白,“她就是你,不过是你的另一面罢了。人都是多棱镜,面面里又见面面,不论我爱的是哪一面,到头来总是你的‘面’。”
  她报复性地说了一句:“从前你很懂的,怎么突然就不懂了?”她是心焦着的,可她发觉双腿不像以前那样克制不住地交叉,一切和淡掉的心律一样超出控制。“昨天你用了一样的话来搪塞我。”
  唐先生不去看这具身体,这具他不敢冲撞的身体在一周前刚刚冠上了他新娘的名头。他望定了她的眼睛,对那个魂道:“你又哪里不是呢,曼玲?”
  曼玲别过头去,不听他的鬼话,走到先前被唐先生移走的灰蒙蒙的推土车旁。
  “以前你会带我逃离都会,去散心。你总说想起了刘呐鸥的《风景》。有一回我们在火车上,两边是绿茫茫的草,我们看见一头母鹿,大肚子,在树下睡着了。我们也歪在一起睡着了。”她忽而抬头,一双眼睛变得幽柔起来:“如今我们安死在都会里,草已经长到月台上来了。”她拉起他的手,“已经晚了,我们上车吧。”
  唐先生险些叫她给摄住了,却还是被她的眼神镇住了,不知她正望着的人是谁。是这个姓唐的贪心鬼,还是那个因火车出轨而送命的阿棠?他恨不得“扑通”一声跪在这刺草上,以最无颜面的法子折磨自己,以最潦倒的模样抱着她痛哭一场。
  他在这个游戏里已经太久,将自己与阿棠的界限断续磨灭了。他狠狠攥了一把,抬起手揩了揩脸,当真,这个游戏叫他再也不敢玩下去了。
  “曼玲,我不是——”
  “你不是谁?”她逼着他说,“你不是谁?你是谁?你想变成谁?你变成了谁?你不是谁?”
  “……”他在这片混乱中闹得够了,张口要答,身体却自说自话地愣住了。他兀地想起自己从前百般的辛苦,那些名面孔便打他眼前晃过,以这样亲近的距离晃过,拴着他站在那里摇摇欲坠的影。他改了口,喉头紧得只泄出三、四个音来:“我不是你。”他吞了口口水,燥得像一颗鲜红的扁桃体。他靠近她,好声得像只闭着眼的羔羊:
  “曼玲,我不是你,不知道你这么想离开。”
  她蓦地哭了出来:“这里净是道德的纠缠!就是个让我绷紧的活地狱!”她发出打嗝似的抽噎声,像无法克制的眉跳。
  他扶上不住摇动着的她,不敢看她的眼,失魂落魄地对着那面颊上的痣,嘴里不知乱语些什么了:“你看野姜花,地狱没有的,开得多漂亮,怎么会纠缠呢……火车开到水里去……”
  “你不要缠着我……有蛇!你是条蛇!”
  “火车开过来了……”
  “你以為……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条蛇吗?”
  “你为什么向我招手……你快上车啊!”
  “我的腰被你缠住了……咳……你不要勒住我的脖子……”   “车上有蛇?火车上怎么会有蛇呢……”
  “你已经勒死我了!你已经勒死我了!”
  “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我死了!”
  “曼玲!我早就死了!”
  在水声里,她被倾倒进那条腾着热雾的河,像运命丢掉的一袋垃圾,浮在浅滩的水中。他们离得很近,中间只横着挣扎与不挣扎、救与不救。
  水声消解了她和他所有狂烈的想象。五十岁的疲乏在热带的河水里回温,陈曼玲醒了过来。
  “棠……”
  “我不是阿棠!”
  她什么反驳和争取的话都没有说,那绿浓成灰的树影将她的唇尖以假象割破,她感到了幻灭似的疼痛。看了他三十六秒之后,她感到精疲力尽,往更深的地方沉去了。
  他没有施救,瘫坐在岸上,仿佛在劝慰自己:“我不是阿棠。”河面上冒了几个泡,他想她从来都是知道的。回去后,他要给上海的胡弘之先生回信,《蜚语》再也无法连载了。
  河水安宁,把聒噪的虫蝉鸟鸣虚白,唐先生已坐了很久了,裤腿被河岸的泥水湿得透了。他试图爬起来,却跌坐河边,这才发现自己已无气力了,骨骼肌肉间的力劲躲不开几十年的时差。他在水边倾下身子,过气了的鼻涕眼泪污糟了一脸,他的五官在水波一晃的时候重构了,像任何老都会的新面孔,像任何新都会的老面孔。
  忽而,一条细瘦的鱼仰面来啄,啄他映在水里的斑白鬓角,他看到了陈曼玲少女年代的惶影,戴着红色头巾,左颊上有一颗痣。
  “我很久没戴这条头巾了。”陈满麟从办公室的镜子前回过身来,抬着胳膊,拨弄着头巾的角。
  唐先生隔着桌子将她一把拉了过来,两个人的鼻尖霎时凑得很近很近,她以为他要做什么,因为他们是这样“恶狠狠”地盯着对方。他抬手去摸她的左脸,终于摸实了,摸了三分钟,而后突然搓掉了她用眉笔故意点上的痣。
  三、封锁
  “谢谢你。”
  电话,办公室里响了三遍。
  气味,茶喝淡了。
  “谢谢你。”他出神地坐回椅子里,撮起左手,食指与拇指摩擦着。等他把眉笔印记搓掉,如释重负,他又说了第三遍“谢谢你”,仿佛多说一个字,心上就长一块肉。
  满麟扶正那晃歪的红头巾,依旧是自己的节奏,被他的道谢弄笑了:“我有什么可谢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一颗属于我却不存在的痣。我有什么可谢的?”
  唐先生也笑了,他是真心地笑。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他生了又灭了,在这已经化灰的刹那里,他又活了。
  但他显然是个新生的孩子,每一眼的陈满麟都这么新奇、有趣,她是张被着力虚假化的画报,又像块毫无戏腔的连心肉。他稳住自己的神魂,却用了七分的力道去追踪她。
  “我看,你是早知道我要来为我们庆生了。”满麟从他桌上抽走了那沓稿纸,搁在茶几上。她关了灯,天已经黑了。
  “你们?”唐先生觉得追不上她,思维上与物理上都追不上,却不肯服输。他跟了过去,在她对面落座,声音里带了点追想的感觉:“我记得……你说你与我是一天生日。”
  “是我们。”她拿出一根白蜡烛,又拿出一盒火柴,最普通的那种,带着永远紧随“火柴盒”三个字的昏黄、老旧的效果,点亮它,灭却了,再点亮它。唐先生看见了蜡烛与她的脸,他看蜡烛是红色的。“来不及,没有准备蛋糕。”
  “可我们生在七月——”
  满麟抬头看了他一眼,他闭上了嘴。陈满麟这异常温和的眼波让他始料未及。
  陈曼玲研究,国内当属他是第一塊牌子,在这样的眼神里,他承认自己在琢磨、描述与仿感上欠缺天赋,“温和”这一对真实妥协的措辞是词穷后输人不输阵的逞强。
  “你说你和她一天生日,我说我和你一天生日,我们三个人,是‘我们’。”
  烛光明灭里,唐先生有点恍惚,人也好像向上袅,被她说得怕了,他那或三分、或七分的气力已远不够用了,只有飘忽在她整张面上的目光像线一样,反过来拴住了他的胆气。
  就着光,他打量起满麟的脸,说不清面颊上有没有痣,像满麟又不像满麟,像曼玲又不像曼玲。
  “祝我们生日快乐。”满麟说完了自己的份,鼓励地望着他。
  像是受到她的蛊惑,唐先生感到一股心甘情愿的流失,无声地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悄声完成道:“祝我们生日快乐。”
  两人一起吹灭了蜡烛。
  “你怎么哭了?”她问。
  “我……我做了个梦。”他答。“我梦里真的是他,是阿棠,那个往岭南去的火车出了事故、不知掉到哪个悬崖底下去了的阿棠。我和曼玲恋爱了,完全年轻人的恋爱。冬至那天落了雪,车开不动了。我从吴口路的老师傅那里取了旗袍,走了两里路,一脚泥,去敲曼玲的门。她端着姜茶走出来,见到我就紧张,两条腿叉住了,站不稳,把姜茶翻在新做的旗袍上了。”
  “你把我当成了曼玲。”她说,“‘陈曼玲’才能在这里。”
  “可偏偏因为有一个‘陈曼玲’出现,你又只能是满麟了。”他忽而顿悟一种冷峻的节奏,包缠他们的狂烈、隐秘、动荡,她是哪个陈,他才能是哪个唐。
  “那会儿我替《红》写专栏,叫《蜚语》,是个回忆录,看人揭伤疤大家总最乐意的。”她说。
  “对,陈曼玲是这样做的。”他说。
  “阿棠说要替我整理日记和过往的文稿,都是别人得不到的第一手资料,但他确实替我在两地奔波、打理。照理说我要谢谢他,但这有什么可谢的?我们从对方那里明目张胆地偷东西,他偷我的名气,我偷他的谎话,各取所需,不欠对方一个‘谢’字。”她说,“时间久了,我开始有些分不清他与阿棠了。‘界线’被用坏了,我本欲分开他们,却把他们拴得更加紧密。他的手腕太高明,而我已把他们混淆了。我在五十三岁的时候才领悟,先来后到是没有道理的,有时我在怀疑,阿棠才是翻版。”
  “那时候我是阿棠。”他说。   “有一天,我从轮椅里突然站了起来。我第一次嗅到高处的海风,是完全不同的咸与粘稠。我站也站不稳,只好扶着他。我第一次这样看他的眼睛。从前坐着的时候,他也常常蹲下,但站着看他什么都不同了。眼睛是依旧漂亮的,可满是新鲜躁动的刺激,在那倒影里,陈曼玲坦荡荡地见证了自己少女神采的重现。”她说,“我开始习惯能够站起来的日子,也不因有时回到轮椅而不安,但那确实是我的影子,甚至不存在的影子。他偏爱它!不该就不该在他偏爱,让两个我生出了争执。他不是做得了男主角的人,戏没那么好,撑不起,可他还是要演。他以为我不知道他并非阿棠,胆敢那么放肆地看低一个我,那么放肆地爱上另一个我。”
  “我是阿棠。”他说。他垂下头来。
  “一个四月的夜里,我以为是八月,因为有桂花香,后来发现是生了幻觉。”她说,“我们走到庭院里,四合黑魆魆,我趴在他肩头歇息,竟有了睡意。他也许以为我睡熟了,对我说,他不是阿棠。也许是四月的晚风太痒了,我轻声说,我知道。他猛地回头看我,看了我好一阵。我知道‘我’——那个影子回来了,因为我的腿发软,快要绞在一起。后来我闭着眼趴在他肩头,什么都没有说,尽管两腿痛得快要没有知觉了。他也什么都没有说,装作以为我睡得迷糊了。后来我们结婚了。”
  “曼……”他喊不全“她”的名字,感到她的十只手指往他的肩背里一阵狠掐、一阵绵软。“满麟,你什么都知道了。”
  “不要打断我!”陈满麟说,“一个五月的早晨,或者下午,但绝不是晚上,他推我到外面透透气,那天什么都过于正常,人过于正常,风过于正常,树影也过于正常。我以为杀意的味道是腥膻,但杀意的味道是浆洗后的衬衫,过于正常。那天我才知道,他是可以做男主角的,只是世上再也没有人看戏了。我在热带的河流里冷得发抖,有水鬼抓住我的腿,它们不急着拖我下去,而是与我打赌,看你救不救我。我没有赌意,看到你的最后一眼,心里想的竟是快要下雨了。”
  她抽筋似的搐动了几下,终于掌控了自己的嘴,近在咫尺的是他的喘息和鼻尖,烫得叫人晕眩。他倏地抓起她的手往自己怀里掏,她吓坏了拼命地逃躲,可他偏快了一步,把一支热乎乎的金钢笔除去笔帽,塞进她的手里,直往自己心口戳去。
  “不不不不……你不能你不能……你不能……”她慌乱地松开指头,在黑暗中跳开,踉跄着往后面逃去。
  “满麟!我求求你了!”他追上前去。他不知道秋天怎么会下这样的狂风暴雨,但他知道自己是清醒的。
  “不!整件事我都接受不了!这太——太魔幻了!”她的背紧紧抵着书橱,僵硬得要发抖。“我不想再给你扮演陈曼玲。这不是真的。”
  “全都是真实的。”他哀求地哄骗,“你想成为陈曼玲,你写作,你找上了我,可你不想复制她,你是头号危险分子,你想超越她!满麟,我也以为我们可以逃离陈曼玲的权威,我以为我们是相互明白的,但我统统错了!你不是她,你和她什么都像,就是味道不一样。你爱她,可你更恨她,你也恨我。我殺死了她!你也想杀死我!”
  她在黑暗中忍不住背过脸去,不想听他的一字半句。书柜里整齐地摆了一排书。她一会儿看见“陈曼玲”这三个字,一会儿又从玻璃上看到她的花脸,它们不由她做主,无知觉地飞转、抽切、飞转、抽切。等到“陈曼玲”刻在这张狼狈的花脸上,一道闪电才刚刚了结。
  她从黑暗中摸到了那根蜡烛,又碰巧摸到那落在地上的火柴盒,这是今天最幸运的时刻。她抽出一根,划亮它,世界温暖得在摇晃。她又划着了一根,细弱的火苗在冷风里哆嗦。蜡烛说,点亮我,她照做了。
  “我祝你,寿与天齐。”她轻轻说。
  四、尾声
  她从烛焰里看到一张脸,不知是谁的脸。她想起第一次在书上看到陈曼玲的脸,觉得恍惚。“她”的脸像浸在一汪陈年老酒里,横竖看过去都分明是光润的,却总与人隔了一层油纸般的黄晕,好像被昨宵月亮偷走的一点,今朝总要拿薄命露水来偿。
  但眼前的脸又不太一样,它细巧、幼嫩、圆和、稚气,生动又含糊,现在它有数不尽的歌要唱,往后它有数不尽的笑要去演绎。烛焰应当被它吹灭。
  “姐姐,你一直盯着我的蜡烛!送给你吧!”
  她怔了怔,看到这个小寿星从蛋糕上拔出一根小小的红蜡烛,它还冒着烟呢。小寿星从过道那边过来,带着一股奶油的腥甜气,把蜡烛塞到她手里,她不敢握住它,背过身悄悄扔掉了,因为自己的手没有一处不是红的。
  小寿星是她朋友的儿子。之后,她乘上了一辆去往远方的火车。爱往哪儿往哪儿。只要她重又是陈满麟了。
  陈满麟侧靠着椅背。车窗是开着的,外面是平原、莽林与山丘,她看见一头静卧于深树里的鹿。她梦游般地打了个哆嗦,与铁轨共振,做出被撼动的模样。其实火车平稳得很。她重又低了头,一双手洗得过分干净,都搓红了,她却像捧着什么一样将手凑到鼻下,闭眼皱眉,使劲地嗅。那是双杀了唐先生的手。
其他文献
“你的生命就快结束了。这是你的最后一个梦,而我是来接你的人。你要管我叫死神也行,虽然我觉得这名字听上去挺逊的。如果有什么想做的就快做吧,你的时间不多了。”  少女看上去并不惊讶。这也是自然的,她在现实中早已头发花白了。她并不是第一个在临死前梦见自己年轻时候的人。  我环视四周,端详着她最后的美梦——这显然是一间木屋的内部,墙边的书架上摆着发旧的书籍和一张小女孩的照片,褪色的暗红沙发上懒洋洋地盘着一
期刊
主持人语:“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六月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着无限生机的季节,池塘的碧波荡漾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随着涟漪泛起的是那一个个动人的情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六月的文学世界。本期四季评我们邀请了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奚倩、李珊,以及青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田璐来为我们点评。奚倩从小说创作的可能性入手,认为在当下的写作中,小说仍然具有发展的空间,不论是从现实或是从人性出
期刊
1  那是一片草木绿得能照见人影的土地。  “嘉依娜,快来看呀,送你一条长长的腰带子。”伊斯哈说。  天山上的水银亮亮地流下来,淙淙地在草地的肚子上豁开一条口子,使草地像孕育分娩的母亲一样疼痛呻吟,河颤动着,微微晃,在远处从某一点看,又仿佛是静止的,但走近了,却看到它显示着生命的力。  嘉依娜格格地笑,勒转那匹白得滴雪的儿马子奔过来。  她的黑纱丽飘啊飘,在夏季没有一丝风的马背上飘,那条白色的腰带
期刊
1  我诞生于一位铁匠之手,在这之前,我的模样是一块“晶铁”,这是所有铁质中最上乘的材料,深埋在冰雪之下几千年,日月不见,滴水不沾。我每天只有通过跟自己说话,才能打发漫长的时间,我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把剑,这是我们所有晶铁最后的归宿。  那位铁匠发现我时,我正在做一个漫长的梦,梦里除了冰雪再无其他,那些冰雪化身为一个个漂亮的孩子,围在我身边,陪我讲话,让我远离孤独。铁匠用双手把我挖出来时,我
期刊
在我懵懂记事的时候,祖父就离开了我们。他一生只留下一张陈旧发黄的照片,作为他来过一趟人世的佐证。很多年前,我偶然从母亲的相册里看到过它。那时它已经斑驳得不像样子了,祖父成了一片虚影,伫立在模糊的时间尽头。他好像戴着一顶旧时代的毡帽,似乎立于柴扉的一侧,弓曲着瘦弱的腰身,对世界惊慌失措地微笑着。那时,父母还偶尔谈论一下祖父。后来,祖父的虚影被时间侵蚀得了无痕迹时,关于祖父的话题也从祖母嘴边消失了。这
期刊
肿瘤科医生不是好职业,不说手术时一站半天的累,也不说看病人痛苦挣扎的痛。光是四季被满目沧桑的人群包围,已经够受,仿佛天天都是万物凋敝的寒冬,人生没有了春夏秋。  我是肿瘤科医生,在门诊一坐下,就被一群愁眉苦脸的病人包围了。他们衣着随意,神情憔悴,哀怨的目光编织出厚厚的遮阳布。我感觉阴森,整整白大褂,低着头看病历开检查单,心在胸口呐喊:上天啊,为什么不能来个年轻漂亮的。  拿到检查单的病人去做检查了
期刊
老郎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把眼睛贴着院子大门的门缝往外看。门外除了茫茫的白雪之外,什么都看不见。凭借感觉,他感到那只与自己作对的瘸腿老狼来了,就在不远的地方。平日里能看到远处山头上的雷达站,因为这场罕见的大雪,雷达在蒙蒙雪尘中看不清了。这个小变电站就是为了远处山头上的那个雷达站建的。因为变电站太小,平时只有一个值班员值班维护,保证供电万无一失,雷达站是绝对不能停电的!  在这么偏远的变电站当运行值班员
期刊
我的聋汉叔叔是地主的儿子。  小时候村子不大。原来只有五六十户人家。所以我们那里的地主也不过就是有几十亩田地,和真正的豪门比起来真是寒碜死了。  因为村子小,所以地主也只有一家。地主家的大儿子因为受不了村人的歧视,早跑东北去了。聋汉是小儿子,他跑不了,拖家带口,两个女儿,二女儿比我大一岁,叫玲子。  聋汉叔是不是真聋子对此我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是地主的儿子,受人歧视是必然的,乡下人里,鸡毛蒜皮的
期刊
1  三叶把最后一屉包子架上蒸笼,忽然看见一只白色的大鸟远远从街口向这边飞来。三叶想,一定是雪白的包子映花了我的眼睛,不然镇上的男人怎么会让一只鸟白白飞在街上,他们早就会把它捉来煮进锅里。她的目光经过李大脚的布鞋店、孙二白的豆腐坊和吴三友的修车行,正要把大鸟看个仔细,头上的汗水却“骨碌”一下滚进眼窝,那只鸟和她打工的大嘴包子铺就一起掉进黑暗里。  这时三叶听到一个柔软的声音,你好三叶。这个声音像一
期刊
罗生有个朋友,是桑梓路上水果店老板。  罗生还有个姐姐。一个还很不一样的姐姐。据说她出生后一年三个月零五天学会第一句话而在娱乐圈声名大噪,成为童星。当时她就说:“我是娱乐圈的。”就这样备受关注。  她和水果店老板认识是在一个傍晚。当时无法确定方向的桑梓路上夕阳挂在天边,几丝浮云折射出一种悲惨的颜色。罗生看着那些红霞,觉得有些太阳血溅西方的感觉。空气渐渐凉了下来,这时罗生打了一个寒战。末日般昏沉的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