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看见大江健三郎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前的某一次,我在台北见到了大江健三郎。不止大江,还有奠言、朱天文。
  这次大江健三郎的研讨会被冠以“国际视野”的帽子,想必这帽子大江很喜欢,他一心反对日本的国家主义,强调“民主价值”。莫言当场说:
  “大江是个脱离了狭隘民族主义、追求全人类价值的作家。”这话大江听来肯定特别入耳。
  大江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曾在1995年买了他的两本小说:《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之后的新书没再买过。大江的文字水平远差于川端康成,虽然他挑战川端康成的诺贝尔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很成功,当时,他的获奖演说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我还认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也劣于三岛由纪夫。大江其实更擅长政论和演说。
  那次研讨会由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台湾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共同举办。大江说,由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两岸的专家们来讨论一个日本人的文学,这是最荣耀的经验。我相信这话是真心的。大江心里一定喜欢这样的安排,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再加上日本,这纠结在一起的历史沉淀、复杂暗示,正是大江这“东亚代表性作家”所需要的。
  莫言说,大江总是说自己老了,写的是最后一部作品,但其实这不可信。歌德78岁了还爱上了一个侣岁的姑娘。虽然他作为晚辈,不敢建议大江爱上18岁的姑娘,但建议大江安排他正在写作的小说《死水》中的父亲有这种经历。奠言其实不用举歌德那么远的例子,说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就行了。
  这一次大江的回应比较睿智,他说19岁时是追上了18岁的姑娘,如今这个姑娘73岁了,弄得他一见18岁姑娘,就会想象对方73岁的样子。
  朱天文和大江大谈《死水》中的种种情节、意象,特别注重“天皇”这个象征。其中一种说法我头一次听到,说是当初日本战败后是听从了人类学家的建议才保留天皇。我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在那样一个血腥之后的灰烬时代,谁会理会学者的话。
  在为人风格上,莫言、朱天文和大江确实代表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的作家。我在现场直接采访交流的对象是奠言。这三个地方的作家待人接物的感觉确实很不同,尤其大陆作家,跟台湾、日本作家都不同。
  关于大江来台湾的活动,有很多不知真假的幕后消息。一种说法是本来与大江对谈的台湾作家是李昂,因为大陆的压力换成了朱天文。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列名主办单位的还包括东京大学,也因为同样的压力而划掉,因为这个活动应当是两岸交流,而不是“国际交流”。对于这些传言,台湾的主办者都明确否认,真相又成了要探究的东西。
  在华人圈,“真相”总容易“不明”,再加上个“暧昧的日本”,“真相”就更成问题了。
  (亢霖,自由作家,现居北京)
其他文献
乍暖还寒的春天,一个星期六,我们跑到布拉格一家华人旅馆看朋友。进到里面,发现墙上挂着几幅很有味道的旧油画,走廊和房间里还恰到好处地摆着几只古典花瓶。一问店主才知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现今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已经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态势。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同行,同地区的普通竞争,而是跨行业,跨地区,跨国际的激烈竞争。而设计作为
本文试图解读《土生子》中的女性形象对主人公别格悲惨命运的催化作用,分别论证了文中的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对别格悲剧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同时指出了这些女性人物
摘要:绘画是以表现作者的直观感受和视觉直观形象为特点的艺术。就艺术而论,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我们会关注绘画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某种观念和思想能否紧紧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在众多因素的环绕下,我们能否就画论画,从直观的感受来描述与分析,让作品本身独放光彩。  关键词:审美;就画论画;直观感受  以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为例,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
很多在英国生活过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准备穿越一条道路的时候,恰巧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于是你停住脚步,给汽车让路;此时,汽车却也逐渐地减慢速度,或干脆停下来,接着司机向你挥手,表示请你先行。其实这在英国十分普遍,每当行人与车辆相遇时,司机通常会选择行人优先。那么在英国,当车辆之间发生碰撞的一刻,人们通常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留学期间,我每天都要步行去学校上课。有一次,我准备过一个十字路口,
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其中,中央型肺癌是一个常见类型,患者由于腔内生长,造成气道阻塞,因而发生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部张、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为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出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教学中
摘要: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的较大变化, 许多大学新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的诸多困惑与矛盾表现出对大学生活适应较差,许多不适应现象随之而来,特别是,近年来“90后”大学生不断涌现,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已经引起了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对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使其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