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当班主任,便教到了我执教5年以来最头疼的一个班,那两年的生活可以说是我教师生涯中最恐怖的噩梦——面对一群无心向学的学生,老师的任何教育和苦心都是无力的,我看到了一群被家长和老师放弃然后放弃自己的学生会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
当我终于把这个班送出高中大门,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把这些原本天真可爱、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憧憬的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而这个问题思考深入之后,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除了课堂知识,我们还能、还应该给学生点什么?
第二个学年开始了,我接到了新的一届高一。带着对之前一届的伤痛和疑惑,我决定在这一届里一定要做些什么。于是我制订了一张特殊的课表,课表上的课程不是学校规定的,而是我自己添加的,课表一共有3个主要内容。
一、诗词鉴赏课
内容:每节早读、正课、晚自习之前,拿出几分钟时间,学生按照座位顺序给其他同学上诗歌鉴赏课,内容自定,资料自己准备。(时间:高一——高二)
二、音乐鉴赏课
内容:利用晚自习时间和自习课时间,由我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内容:中国和外国古典音乐欣赏、介绍。(时间:高一)
三、电影欣赏课
内容:主要利用晚自习时间,由我给学生介绍中外佳片以及相关影评。(时间:高二)
这3件事中最早做的大概是诗歌鉴赏。当时做这个的原因很功利:希望学生们能够自己去查找一些诗词,多积累一些,以此作为我课堂教学的补充。但是,课文都经常出错的学生能够自信地上台讲解吗?对此我也没有信心。于是每个班第一轮,我允许他们照着书念,到了第二轮,就要求他们至少把资料抄在纸上念了,到第三輪时,则要求能够脱稿。一个班一般五十多个学生,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上讲台3次。我每次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伴随着他们进步的,则是给老师提出的不断“挑战”。
98届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那天上台之后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现代诗,很有水平。讲解完了之后他才说:“今天这首诗我没有写作者,因为作者就是我自己。”那一瞬间,我和孩子们都惊呆了,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象不出,这个几乎每科都挂红灯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灵气,有这样的才华。
06届的几个学生一天上课前找到我,说他们要求几个人合作讲一首诗。我不明白他们的意图,但还是答应了。等他们登台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要讲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他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了一个诗歌剧,没有舞台,没有专门的服装、化妆、道具,但是他们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细致而认真。表演结束了,我在思考: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他们将会创造出多少奇迹?
而孩子们的创造力似乎是没有止境的。每届都有那么几个学生,第一轮还没讲完就问我:“老师,是不是只能讲古诗词?能不能讲现代诗?”
之后又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是不是只能讲诗歌?我能不能讲散文?”
然后又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很喜欢这篇古文,但是是课外的,我希望能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
对几乎所有的请求,我的回答都是一句话:当然可以。于是就有学生把几首诗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有学生花很多时间准备,给大家开设了“泰戈尔诗歌讲座”“日本俳句讲座”“客家话讲座”“自由与民主讲座”;有学生自己花钱打印了讲座资料,开讲的时候让老师充当课代表,发给每个同学;还有的做了PPT,讲座的时候给大家现场演示;还有的甚至刻了光碟,全方位进行介绍……
于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演变成了百家讲坛。
这时候我开始思索开设诗歌鉴赏课的缘起:学生鉴赏诗歌,固然能为高考的诗歌鉴赏以及作文做准备,但是,鉴赏的意义难道仅止于此吗?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这美的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那么,人生都会因此而更精彩。当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忆高中的时候,能够想起那么多美丽和温馨的瞬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在这样的想法的支配下,我开设了第二门“选修课”:音乐鉴赏。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有这爱好,而且从中获益良多,于是忍不住就想把这好东西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高中三年都是有晚自习的,而我的晚自习是从来不讲课的,如果不是留给学生做作业,那肯定就是用来做音乐欣赏。十多年来,音乐欣赏的器材变化了不少,从最初的录音机,到后来的VCD,再到DVD,再到MP3,再到网络,工具在不断变化不断进步,但是曲目变化却很少:
音乐鉴赏课目录
1. 序言
2. 飓风下平静的海面——摇滚
3. 永恒不朽的爱情悲歌——《梁山伯与祝英台》
4. 欸乃一声山水绿——《春江花月夜》
5. 大师也恶搞——圣·桑《动物狂欢节》
6. 凝固美的瞬间——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7. 童趣的美丽——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8. 如果青春能等待——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睡美人》
9. 为了自由——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
10. 那场浓浓的思乡——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11. 为了祖国——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2. 牺牲:英雄永远的宿命——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13. 音乐中的历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一千零一夜》
14. 面对命运的挑战——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15. 东篱把酒的梦幻——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16. 永恒的乐章: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显然不是一个全面的音乐鉴赏菜单,只是一个在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的空隙中见缝插针的一个启蒙。我不奢望学生经过这些之后就爱上音乐,但是我希望他们至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些大师,还有这些经典,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穿越尘封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来到我们面前。
可是我仍旧很“贪心”,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这高中三年中能获得更多的东西,于是,到高二的时候,音乐鉴赏课就改为电影欣赏了。
在很多人眼里,电影似乎只是消遣的工具,一些老师给学生放电影,也只是出于放松学生心情、调剂生活的目的。可是我却固执地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电影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在这个层面上,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和相关的知识。因此,我更愿意称我们的电影欣赏是电影课。
好的电影很多,可惜我们的时间很有限,我精选了十多部电影,将其分为几个板块,从内容到形式,为学生介绍这些人类文明史中的精华:
1. 爱——永恒的主题:(《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为黛西小姐开车》《剪刀手爱德华》)
2. 艺术惊鸿:(《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海上钢琴师》)
3. 艰难时世:(《三峡好人》《活着》)
4. 另眼看教育:(《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浪潮》)
5. 别具一格的结构:(《罗拉快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暴雨将至》)
6. 自由与救赎:(《宾虚》《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
7. 尊严:(《护送钱斯》)
从1998年我开设这3门课到现在,居然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我教过的数百名学生,都受过了诗词、音乐和电影的三重洗礼。我不太清楚这洗礼对他们的一生会不会有帮助,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当他们回想高中生活时,会想起还上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语文选修课”,我也就满足了。
不少老师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时间给学生做这些?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花的都是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诗词鉴赏是每节课前几分钟做的,当然到后来有些孩子准备太多,干脆把我一节课都占用完了,不过这种情况当然是少数。音乐鉴赏和电影鉴赏用的是晚自习的时间,既然是晚自习,我就弄不懂为什么那么多老师还要在日光灯下孜孜不倦地讲课。而我的晚自习一般是拿来给学生做作业的,甚至每次鉴赏课之前我都要询问学生:今天作业多不多?如果太多,我宁愿不上鉴赏课。
可是,在越来越沉重的应试压力面前,老师、家长、学生都被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恐惧。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只有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学习上,才能够取得应试的成功。于是,压榨学生成为常态,挤占学生的一切时间成为法宝,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更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而这种低下似乎又给了老师们口实,成为进一步挤压学生的借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
而要免除教学的焦虑和恐惧则需要教学勇气,这需要教师眼界的开阔、知识结构的尽可能完整合理,教育眼光的远大,而在现今的教育现实下,还得需要某种程度上的牺牲精神。
这十多年来,由于我开设这些“选修课”,也遭到过别人的质疑,认为这是不认真工作,但我还是这样一意孤行下去。因为在我的词典里,“工作”的解释与有些人是不一样的,我坚信,成绩很重要,但人不是为了成绩册上那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活着的。
即使我做的事情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我还是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这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三年时光,而陪伴学生一生的。有些东西是无法让人一下子理解和接受,不管是学生,还是领导,或者家长,但是我坚信,有些东西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之所以忽视,是因为在这个鄙俗的物质主义(罗曼罗兰语)的社会里,我们对心灵已经关注得太少,不管是別人的,还是自己的。
而事实恰恰是,经过我十多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我的选修课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稳步提高。
新课标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一条便是要求老师能开设一至二门选修课,同事们知道我这些年来的摸索,这时候才羡慕地说:“你当然是没问题的,你的选修课都开了十多年了。”
大学时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印象很深。我曾经也想过,当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守在悬崖边上,把那些跑过来的孩子抓住。可是在我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黑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大家在这黑屋子里苟延残喘痛苦挣扎。其实,这间屋子本来是有窗子的,只是不知道被谁挡住了。
这时候我就想,我应该成为那个窗户边的守望者,把那些想来挡住这窗户的人一脚踢开。我还要告诉黑屋子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绝对不像屋子里这么黑暗,我要告诉他们,该狂奔的时候,你们就尽情地狂奔吧,别管往哪个方向跑,没有人能把你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窗户前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一中)
责任编辑赵霭雯
当我终于把这个班送出高中大门,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把这些原本天真可爱、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憧憬的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而这个问题思考深入之后,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除了课堂知识,我们还能、还应该给学生点什么?
第二个学年开始了,我接到了新的一届高一。带着对之前一届的伤痛和疑惑,我决定在这一届里一定要做些什么。于是我制订了一张特殊的课表,课表上的课程不是学校规定的,而是我自己添加的,课表一共有3个主要内容。
一、诗词鉴赏课
内容:每节早读、正课、晚自习之前,拿出几分钟时间,学生按照座位顺序给其他同学上诗歌鉴赏课,内容自定,资料自己准备。(时间:高一——高二)
二、音乐鉴赏课
内容:利用晚自习时间和自习课时间,由我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内容:中国和外国古典音乐欣赏、介绍。(时间:高一)
三、电影欣赏课
内容:主要利用晚自习时间,由我给学生介绍中外佳片以及相关影评。(时间:高二)
这3件事中最早做的大概是诗歌鉴赏。当时做这个的原因很功利:希望学生们能够自己去查找一些诗词,多积累一些,以此作为我课堂教学的补充。但是,课文都经常出错的学生能够自信地上台讲解吗?对此我也没有信心。于是每个班第一轮,我允许他们照着书念,到了第二轮,就要求他们至少把资料抄在纸上念了,到第三輪时,则要求能够脱稿。一个班一般五十多个学生,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上讲台3次。我每次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伴随着他们进步的,则是给老师提出的不断“挑战”。
98届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那天上台之后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现代诗,很有水平。讲解完了之后他才说:“今天这首诗我没有写作者,因为作者就是我自己。”那一瞬间,我和孩子们都惊呆了,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象不出,这个几乎每科都挂红灯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灵气,有这样的才华。
06届的几个学生一天上课前找到我,说他们要求几个人合作讲一首诗。我不明白他们的意图,但还是答应了。等他们登台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要讲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他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了一个诗歌剧,没有舞台,没有专门的服装、化妆、道具,但是他们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细致而认真。表演结束了,我在思考: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他们将会创造出多少奇迹?
而孩子们的创造力似乎是没有止境的。每届都有那么几个学生,第一轮还没讲完就问我:“老师,是不是只能讲古诗词?能不能讲现代诗?”
之后又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是不是只能讲诗歌?我能不能讲散文?”
然后又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很喜欢这篇古文,但是是课外的,我希望能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
对几乎所有的请求,我的回答都是一句话:当然可以。于是就有学生把几首诗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有学生花很多时间准备,给大家开设了“泰戈尔诗歌讲座”“日本俳句讲座”“客家话讲座”“自由与民主讲座”;有学生自己花钱打印了讲座资料,开讲的时候让老师充当课代表,发给每个同学;还有的做了PPT,讲座的时候给大家现场演示;还有的甚至刻了光碟,全方位进行介绍……
于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演变成了百家讲坛。
这时候我开始思索开设诗歌鉴赏课的缘起:学生鉴赏诗歌,固然能为高考的诗歌鉴赏以及作文做准备,但是,鉴赏的意义难道仅止于此吗?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这美的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那么,人生都会因此而更精彩。当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忆高中的时候,能够想起那么多美丽和温馨的瞬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在这样的想法的支配下,我开设了第二门“选修课”:音乐鉴赏。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有这爱好,而且从中获益良多,于是忍不住就想把这好东西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高中三年都是有晚自习的,而我的晚自习是从来不讲课的,如果不是留给学生做作业,那肯定就是用来做音乐欣赏。十多年来,音乐欣赏的器材变化了不少,从最初的录音机,到后来的VCD,再到DVD,再到MP3,再到网络,工具在不断变化不断进步,但是曲目变化却很少:
音乐鉴赏课目录
1. 序言
2. 飓风下平静的海面——摇滚
3. 永恒不朽的爱情悲歌——《梁山伯与祝英台》
4. 欸乃一声山水绿——《春江花月夜》
5. 大师也恶搞——圣·桑《动物狂欢节》
6. 凝固美的瞬间——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7. 童趣的美丽——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8. 如果青春能等待——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睡美人》
9. 为了自由——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
10. 那场浓浓的思乡——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11. 为了祖国——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2. 牺牲:英雄永远的宿命——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13. 音乐中的历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一千零一夜》
14. 面对命运的挑战——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15. 东篱把酒的梦幻——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16. 永恒的乐章: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显然不是一个全面的音乐鉴赏菜单,只是一个在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的空隙中见缝插针的一个启蒙。我不奢望学生经过这些之后就爱上音乐,但是我希望他们至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些大师,还有这些经典,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穿越尘封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来到我们面前。
可是我仍旧很“贪心”,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这高中三年中能获得更多的东西,于是,到高二的时候,音乐鉴赏课就改为电影欣赏了。
在很多人眼里,电影似乎只是消遣的工具,一些老师给学生放电影,也只是出于放松学生心情、调剂生活的目的。可是我却固执地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电影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在这个层面上,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和相关的知识。因此,我更愿意称我们的电影欣赏是电影课。
好的电影很多,可惜我们的时间很有限,我精选了十多部电影,将其分为几个板块,从内容到形式,为学生介绍这些人类文明史中的精华:
1. 爱——永恒的主题:(《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为黛西小姐开车》《剪刀手爱德华》)
2. 艺术惊鸿:(《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海上钢琴师》)
3. 艰难时世:(《三峡好人》《活着》)
4. 另眼看教育:(《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浪潮》)
5. 别具一格的结构:(《罗拉快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暴雨将至》)
6. 自由与救赎:(《宾虚》《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
7. 尊严:(《护送钱斯》)
从1998年我开设这3门课到现在,居然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我教过的数百名学生,都受过了诗词、音乐和电影的三重洗礼。我不太清楚这洗礼对他们的一生会不会有帮助,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当他们回想高中生活时,会想起还上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语文选修课”,我也就满足了。
不少老师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时间给学生做这些?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花的都是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诗词鉴赏是每节课前几分钟做的,当然到后来有些孩子准备太多,干脆把我一节课都占用完了,不过这种情况当然是少数。音乐鉴赏和电影鉴赏用的是晚自习的时间,既然是晚自习,我就弄不懂为什么那么多老师还要在日光灯下孜孜不倦地讲课。而我的晚自习一般是拿来给学生做作业的,甚至每次鉴赏课之前我都要询问学生:今天作业多不多?如果太多,我宁愿不上鉴赏课。
可是,在越来越沉重的应试压力面前,老师、家长、学生都被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恐惧。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只有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放在学习上,才能够取得应试的成功。于是,压榨学生成为常态,挤占学生的一切时间成为法宝,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更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而这种低下似乎又给了老师们口实,成为进一步挤压学生的借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
而要免除教学的焦虑和恐惧则需要教学勇气,这需要教师眼界的开阔、知识结构的尽可能完整合理,教育眼光的远大,而在现今的教育现实下,还得需要某种程度上的牺牲精神。
这十多年来,由于我开设这些“选修课”,也遭到过别人的质疑,认为这是不认真工作,但我还是这样一意孤行下去。因为在我的词典里,“工作”的解释与有些人是不一样的,我坚信,成绩很重要,但人不是为了成绩册上那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活着的。
即使我做的事情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我还是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这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三年时光,而陪伴学生一生的。有些东西是无法让人一下子理解和接受,不管是学生,还是领导,或者家长,但是我坚信,有些东西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之所以忽视,是因为在这个鄙俗的物质主义(罗曼罗兰语)的社会里,我们对心灵已经关注得太少,不管是別人的,还是自己的。
而事实恰恰是,经过我十多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我的选修课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稳步提高。
新课标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一条便是要求老师能开设一至二门选修课,同事们知道我这些年来的摸索,这时候才羡慕地说:“你当然是没问题的,你的选修课都开了十多年了。”
大学时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印象很深。我曾经也想过,当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守在悬崖边上,把那些跑过来的孩子抓住。可是在我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黑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大家在这黑屋子里苟延残喘痛苦挣扎。其实,这间屋子本来是有窗子的,只是不知道被谁挡住了。
这时候我就想,我应该成为那个窗户边的守望者,把那些想来挡住这窗户的人一脚踢开。我还要告诉黑屋子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绝对不像屋子里这么黑暗,我要告诉他们,该狂奔的时候,你们就尽情地狂奔吧,别管往哪个方向跑,没有人能把你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窗户前的守望者。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一中)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