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外贸兴盛的佐证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up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漳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曾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世界海道大通,西方殖民者东来,漳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批批的商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一批批漳州人从这里起航,前往异国他乡。而外国的货物、白银也从这里流向中国内陆,在这里发现的两款神圣罗马帝国银币,就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了漳州对外贸易的兴盛。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它是公元962年至1806年存在于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权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全盛时期领地包括德意志(日耳曼)、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波希米亚、奥地利、瑞士、勃艮第以及意大利北部、中部等地。
  公元962年,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皇帝,他被称为“奥古斯都”,即“罗马人的皇帝”。奥托一世的加冕不仅使他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成了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并由此开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7世纪初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纷争不断,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1618年至1648年,由罗马教皇和波兰支持的以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的哈布斯堡集团和由英国、俄国支持的以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的反哈布斯堡集团爆发了欧洲两大阵营之间的“宗教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30年。战争使罗马帝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内部联邦四分五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1806年8月6日,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和称呼,神圣罗马帝国从此消亡。
  在我国漳州发现有一款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一世银币。该币正面是利奥波德一世戴冠披甲侧面像,周围环铸拉丁文,背面为皇冠下持双剑的火凤凰(俗称双头鹰),上方为铸造年份1695年。
  利奥波德一世于公元1640年6月出生于维也纳,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利奥波德一世执政期间一直在与邻国征战。1658年,年仅18岁的他在继承皇位不久,各种挑战便接踵而至,最早是与瑞典发生战事,时瑞典国王与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今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亲王格奥尔基二世结盟反对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得到波兰帮助,于1660年结束这场战争。1663年他又与土耳其开战,双方各有胜负后于1664年缔结和约。随后罗马帝国又卷入与法国的冲突之中,当时法国国王是路易十四,为了对抗法国的扩张,罗马帝国与英国、西班牙、丹麦及勃兰登堡选侯结盟。1702年罗马帝国因为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又与法国爆发战争。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在维也纳去世。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货币在漳州还发现有一款——1754年德意志下萨克森铸造的银质辅币。该币正面是双头鹰,背面是币值及铸造时间。但有泉友认为该币属于地方政府发行的代用币。
  16世纪至17世纪初,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等欧洲诸国相继开通对华海上贸易时,神圣罗马帝国正处在战事频发、内部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各邦国之间贸易壁垒重重。那么这两款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银币早年是如何来到漳州的呢?为了寻找答案,笔者在彭信威教授的著作《中国货币史》图录《清初流入的外国银币部分》找到一枚1692年利奥波德一世银币,币图说明文字为“日耳曼帝国的塔勒”,此外有关神圣罗马帝国货币的资料及流入我国的情况的资料记载极少。
  17世纪中下叶,罗马帝国东北部的勃兰登堡在腓特烈·威廉(1640年至1688年在位)的统治下逐渐崛起,他推行重商主义,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为此专门成立了“勃兰登堡非洲贸易公司”,开展对西非沿岸的贸易活动。此后普鲁士也想仿照荷、英等国的东印度公司模式,开展与亚洲各国的通商贸易。公元1701年,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年至1740年在位)统一了勃兰登堡选侯国和普鲁士公国,加冕为普鲁士王国第一位国王,并将柏林作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751年,腓特烈二世(1740年至1786年在位)在北德东弗里斯兰的埃姆登成立了“普鲁士皇家亚洲公司”(以下简称“亚洲公司”),开始筹划对华贸易。
其他文献
第三次分配的命脉在于自愿、透明,  有公众广泛参与,善款善用,不断做大慈善蛋糕  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把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令公益捐赠、民间慈善实现破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于第三次分配的鲜活案例  我国经济学界和公益慈善
期刊
进入重建的阶段,救灾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而“观众”却早已离场  7·20河南洪灾发生一个多月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仍在不断复盘这次灾难响应的过程。  按照以往的经验,灾害发生时,对“人”的救援是第一位的。7月20日19:40,卓明在微博发布紧急求助信息渠道,目的是将核实后的求助信息对接给救援队,确保救援的及时准确。  待人员被救出,饮水、食品、消杀等物资成为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卓明灾难
期刊
他始终保持姿态,平视着音乐、疾病,以及生活  进入代博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有几样东西:一架红黑相间、镶着些金色纹路的羽管键琴;一块淡淡马卡龙色的婴儿区,占去了客厅的一半面积;以及被唱片码得满满的格子柜,占了两面墙。  “家里差不多得有上万张唱片。”女主人曹煜涵告诉记者。招待客人是她来负责——她先是熟练地从厨房拿来了气泡水和一些码好的零食;之后,她又把采访需要的椅子搬进书房。一旁的代博自然地牵住她的
期刊
【摘要】女篆刻家刘淑度作为齐白石的弟子,不仅得到白石家法真传,印风瘦劲刚健,作为女性的她,治印精工闲雅更是别于其师的重要特征。中国艺术史上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女印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性别不应成为衡量艺术高低的藩篱,对艺术的评价应回归于艺术本身。  【关键词】刘淑度 篆刻 女性 艺术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齐白石老人曾经感叹
期刊
如果更多人去看“没被看到处”,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捐太多了”“够了”“不要了”……  河南水灾牵动人心,来自各界的捐赠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但很快就出现捐赠“饱和”的质疑,甚至有批评“用力过猛”。难道这次救灾真的“小题大做”了吗?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
期刊
当代正书创作专题  编者按:随着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的举办,当代正书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审美特征:书体、用笔、结字、取法、书风等力求多元化。但另一方面,正书创作也日益呈现出『非正书化』的特征,即于正书体中杂糅行、草诸体,成为当代正书创作的一大景观,并引发书坛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本刊特策划『当代正书创作专题』,约请李刚田、薛帅杰、杨吉平等撰文,并约请当代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
期刊
当今时代,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是书法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各种创新探素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种宽松活跃的艺术氛围,必然推动书法艺术新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书家过多地关注视觉形式,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忽视;中西文化的融会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但也容易导致对传统的漠视;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
期刊
清代中期,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活跃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书画风格以迥异于传统画风而著称,被世人称为“扬州八怪”。南通画家李方膺就是其中一位。  李方膺,字晴江,号虬仲,又有仙李、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别号。他擅泼墨写意“梅、兰、竹、菊”四君子,工诗文书画,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梅花是李方膺最爱的题材之一。《国朝画徵续录》记李方膺作画“尤长于梅,作大幅丈许,蟠塞妖娇,于古法
期刊
前些天在台北朋友给我看了一方印章,一方让我久违但是印象深刻的印章。说久违是因为这方印章曾经是西泠印社拍卖首个篆刻专场(2006年秋拍)的拍品,那个专场366个标的800方印章,两三个小时下来,各有得主,悉数拍出,轰动了艺术市场和篆刻界,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专场上的任何一方重要印章。而印象深刻是那个专场取名“犀象印萃”,主打拍品是出自近现代篆刻名家之手的犀角和象牙印章,比如张钧衡的3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