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 勇攀书艺高峰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是书法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各种创新探素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种宽松活跃的艺术氛围,必然推动书法艺术新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书家过多地关注视觉形式,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忽视;中西文化的融会开阔了书法家的视野,但也容易导致对传统的漠视;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书法艺术和书法家的美誉度和社会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书法艺术染上功利色彩,使书法界沾染浮躁的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0一四年十月十五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一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习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切中文艺界包括书法界的时弊,引起了文艺工作者的共鸣和深思。书法界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论是书法作品还是书法家,在数量上已经相当可观,但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和作品能有多少,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法艺术家责无旁贷。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辉煌,必须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内在关系,以敬畏、崇尚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书法经典和书法大家,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打造当代书法经典和书法大家!
  一、傳统经典的时代价值
  继承传统、研习经典,是书法探索实践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当今时代的艺术高峰。
  (一)书法是一个尤其需要重视传统的艺术门类
  首先,书法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它不像绘画和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描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汉字作为表现对象。正是通过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的经典作品,书法艺术体系才得以构建,并且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历代书家都极力在书法创作中表现自己的襟怀、抱负、个性和审美趣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只有深入了解和系统研究历代优秀书家对汉字的演绎方式和历史脉络,才能把握书法艺术的审美指向和艺术精神。优秀传统是一代代书家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好比是一条大河,从远古时代奔流而来,其中有源头,也有支派,最后汇聚成波涛澎湃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流人大海。这其中包含书法艺术的基因和血脉,也包含古代书家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是当代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和创作源泉。
  其次,书法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最佳的表现内容,使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书法艺术中所体现的『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中庸中和的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和谐礼让的处世原则,刻苦自励、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无不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给了书法艺术深深的滋养,同时书法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理念和文化传统,这些理念和传统又反过来影响、反馈传统文化。
  第三,书法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这是书法传统的深厚根基。书法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书法艺术的创造者,也是书法艺术最大的欣赏主体。书法艺术的传统精神不在别处,恰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之中。书法的基础——汉字,本来就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汉字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留存至今的甲骨文字、钟鼎文字、碑刻文字以及竹木简帛文字等等,无不渗透着劳动者的心血,也无不体现着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不同书风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文人们的书法创新,更是因为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审美品位。改革开放之后,书法艺术得以迅速恢复,数年之内就形成席卷全国的书法热,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书法能量和书法热情。忽视这一传统,书法艺术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变成少数书家的自娱自乐。当代的书法艺术,应该自觉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人民的审美需求,努力创造出雅俗共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继承书法艺术优秀传统的必然。
  (二)优秀传统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规律
  之所以提出『优秀传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优秀的,都值得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那么,什么才是优秀传统?
  第一,书法界公认的书法艺术的精神理念。比如刻苦自励、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王羲之池水尽墨、『俱变古形』,释智永颓笔成冢,欧阳询驻马观碑,米南富集古成家等等,这些故事在书法界和民间广泛流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艺术家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日积月累,才能登上艺术高峰。比如尚德修身、书品人品并重的理念。柳公权以『心正笔正』为笔谏的故事,颜真卿忠贞刚直的品性与其雄强博大的书风的关系,王羲之、褚遂良、苏轼、傅山、黄道周等书家人品高迈、书风超逸的典范力量,无不说明书法这门艺术对人品修养的高度重视。再如超越流派,不论尊卑,唯艺术是尊的包容精神。书法史上既有『统绪』承传,也有『散僧入圣』;既有帖学帖派,也有碑学碑派;既有庙堂书法典丽雅正的传统,也有山野气息的浪漫主义传统;甚至有『以头濡墨』『束茅代笔』的另类书家,但书法史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都给予极大的包容,形成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又如笔墨当随时代,不断求新求变,力争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历代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命题、新的概念,不断开辟新的审美境界。宋代书法以『开新』为旗帜,如苏轼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然而却包孕着继承的内核;元代书法以『复古』为号召,骨子里却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创新而不离继承,继承更为了创新,继承和创新的高度结合,正是书法传统的精髓所在。
其他文献
近两百年,全球化是主要的潮流。伴随工业化的全面加速,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前所未有地整合在了一起,我们建立了契约,达成了交易,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叙事。但这种情况在过去二十年已经终结了。英国脱欧,移民和难民问题,贸易战,民粹主义迭起,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种种反全球化现象成了新的潮流。  全球化,及其所意味的单一经济体、同一秩序、一体化格局,似乎没有
期刊
当出现“要么忍,要么滚”时,你会怎么选?  前些天,某公司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连上了10个热搜,再一次引发社会对于性骚扰,特别是职场性骚扰的关注和讨论。  千万不要以为,您和性骚扰,还隔着一个吃瓜的距离。  性骚扰,在生活中可能无处不在。  地铁里的咸猪手,您遇到过吗?被人长时间盯着敏感部位看,您会觉得别扭吗?听到身边的人和你开了一个和性有关的玩笑,您笑得出来吗?电视剧里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动不动就
期刊
“我不能坐视我们倒退回1972年”  8月31日,得克萨斯州Fort Worth市“全女性健康诊所”(Whole Woman’s Health clinic)的医生们从清晨工作到午夜。这一天,他们接待了117名病人,最后一名病人在晚上11点56分完成诊疗。作为一个提供堕胎的诊所,这种忙得昏天黑地的状况并非常态。第二天,整个得州所有堕胎诊所里的景象将会是另一副样子:病人人数大减,候诊室几乎空无一人,
期刊
第三次分配的命脉在于自愿、透明,  有公众广泛参与,善款善用,不断做大慈善蛋糕  最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把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令公益捐赠、民间慈善实现破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于第三次分配的鲜活案例  我国经济学界和公益慈善
期刊
进入重建的阶段,救灾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而“观众”却早已离场  7·20河南洪灾发生一个多月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仍在不断复盘这次灾难响应的过程。  按照以往的经验,灾害发生时,对“人”的救援是第一位的。7月20日19:40,卓明在微博发布紧急求助信息渠道,目的是将核实后的求助信息对接给救援队,确保救援的及时准确。  待人员被救出,饮水、食品、消杀等物资成为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卓明灾难
期刊
他始终保持姿态,平视着音乐、疾病,以及生活  进入代博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有几样东西:一架红黑相间、镶着些金色纹路的羽管键琴;一块淡淡马卡龙色的婴儿区,占去了客厅的一半面积;以及被唱片码得满满的格子柜,占了两面墙。  “家里差不多得有上万张唱片。”女主人曹煜涵告诉记者。招待客人是她来负责——她先是熟练地从厨房拿来了气泡水和一些码好的零食;之后,她又把采访需要的椅子搬进书房。一旁的代博自然地牵住她的
期刊
【摘要】女篆刻家刘淑度作为齐白石的弟子,不仅得到白石家法真传,印风瘦劲刚健,作为女性的她,治印精工闲雅更是别于其师的重要特征。中国艺术史上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女印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性别不应成为衡量艺术高低的藩篱,对艺术的评价应回归于艺术本身。  【关键词】刘淑度 篆刻 女性 艺术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留名后世的女性少之又少,齐白石老人曾经感叹
期刊
如果更多人去看“没被看到处”,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捐太多了”“够了”“不要了”……  河南水灾牵动人心,来自各界的捐赠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但很快就出现捐赠“饱和”的质疑,甚至有批评“用力过猛”。难道这次救灾真的“小题大做”了吗?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
期刊
当代正书创作专题  编者按:随着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的举办,当代正书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审美特征:书体、用笔、结字、取法、书风等力求多元化。但另一方面,正书创作也日益呈现出『非正书化』的特征,即于正书体中杂糅行、草诸体,成为当代正书创作的一大景观,并引发书坛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本刊特策划『当代正书创作专题』,约请李刚田、薛帅杰、杨吉平等撰文,并约请当代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