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布的白色童话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似乎习惯了将感兴趣的、甚至经典的事物,总是滞后去品味,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时间的堪舆和探讨,更想作为日后细细品读的背景音而存在着。北京一场雪接着一场雪的下,在这一天,天地一片白茫茫的,迎着令人抖擞的风,中午的时候去了全艺社,看了这个开幕已久的澳门女艺术家李少荘的“绘画空间”展。门外的白与空间里的白,一时间让我恍惚。李少荘的画布都已爬到了墙上,也捆在了沟壑里。大有把整个空间与装置作品一起入画的气势,你会感觉整个展览是如此的完整,不自觉地将所有感官知觉紧急集合起来。
  我们习惯了在二维空间探讨“绘画空间”,这样的方式令人瞠目。画布对于每一个学绘画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材料,她将画布单拎出来,这样纯粹地探讨着一些具有终极哲思的问题,同时在视觉上将那些既有的经验小心翼翼的划开。就像“画是画是画是画是……划”那些在洁白画布上的简单划痕,首先以画布为第一媒介切开了另一幕绘画空间,从未被在乎的画面载体成了主人。这样的地位转换,有些令人不适应。“画是画是画是画
  是……”是什么?在画框上被绷得结结实实的画布,那些层层剥离的画布产生出的一层层关系,神秘的游戏一样挑起好奇心,画是构成?是关系?是割裂?该如何存在?无数个问号,没有正确答案。
  那些利用画布本身经纬的抽丝剥茧,那些画框之间的捆绑与堆叠,那些画框赤裸的背脊,似乎在说画是一切。她还利用绘画中的透视关系,将画框结构按照整体视觉效果做了透视变形,看似無规则的外形却在另一个规则里顺理成章。这件绘画装置作品“画是画是画是画是……空间”集合了她几种探讨空间的手法,在二维空间里制造真实的假象,给人更深的迷惘。而在其右侧墙面上的“画是画是画是画是……在画面背后”揭露了一个笃定的答案,被划开的画布后面,是什么?是白色墙砖。那是死的么?这就是背后的真实?我们常常谈到的“画面背后”是什么?是思想、观念、背景,可真的是么?也许就是那墙砖,简单而真实,其实并没有什么,那些有的只是观者自己的理解,这也是艺术该产生的作用,艺术家不应是洗脑者。
  沿着白色转梯步入二楼,是李少荘的影像作品,洒在地上、映在墙上,人群穿梭在城市空间,被塞满的空间不断变幻着容貌,又好像根本没变。令人心乱眩晕,让我想起拥挤的地铁人流和不断被人充斥的城市街道,血液不断在身体里燥热,那是对空间狭窄的不满而带来的窒息,对自己置身此地目的的深度怀疑。“制图”理性多了,也有画面感,那些搭建起来的高架桥和高速路自然不自然地衔接起来,模糊的车流、放大的速度,在黑色背景下无秩的各自前行。“变形”和“负空间”更将我们投掷于黎明之外,画面中的霓虹和高大建筑被模糊和扭曲,精神上的负情绪、负能量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每一个在都市的人,我想总有那一刻,面对这些宏伟、喧嚣、堂皇的建筑,不知身在何处。
  在经过一番“画是画是画是画是……”是什么的自我拷问之后,终于在二楼的狭小而黑暗的空间中令心里底线崩塌,我想逃离,我想呕吐。心理上难以抑制的难受,是因为太现实,那些在平日里积压的片段和幻想,有一个人摆在眼前,她不说,她让你自己看,看得你被一一击中。就像剥那一层层的洋葱,总有一刻让你非流泪不可,让你非逃走不可。这样的一次看似温柔、简单的探讨,却是一次直逼内心的电击。白色画布作为底色和基础必备品在被无数次涂抹和忽略之后,成功的反击了一次,它包裹了整个空间,每一个走入空间的人,都成了它的画面、色调、线条、块面。白色童话一样,让人新鲜又难以承受。
其他文献
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艺术家们就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流派学习了个遍,仿佛我们一直在以“小学生”的心态在给西方交答卷,而如今或许该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回归东方审美的时代了。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不同,现在的艺术家开始从现代视角出发,在这一过程中顾黎明是不可不关注的艺术家。他以民间木版年画为自己的创作资源,将木版年
期刊
2013年12月15日,《茁壮的诗意—王克举油画作品展》作为马奈草地美术馆的年度收官之展,为观众呈现了一次特別的视觉体验。此次展览王克举较全面的展示了其近期的写生创作,展出作品三十余幅。置身展厅,伴随着艺术家鲜明的色彩以及自然的韵律,你可以感受到柿子成熟后沉甸甸的感觉,棉花花骨朵儿努力绽放的生命力,能嗅到泥土的芳香,能听见海风刮过来的声音。  逃脱纯粹客观风景的逼真再现,更多地表现出了中国艺术家的
期刊
“中坚:70年代油画展”于2013年12月1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彭锋策划,今日美术馆主办、北京福展洲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展洲国际艺术区承辦,展出赵培智、李学峰、张文惠、康蕾、杜春辉、何永兴、努尔买买·俄力玛洪、王雷、杜海军等9位70后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共60幅。  随着时间的推移,70艺术家逐渐成长为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本次展览的主题“中坚”,不仅旨在表明时间上的承上启下作用,而
期刊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修心养性、表达性情、抒发情感的载体。古人从不吝惜在一花一虫上花功夫,同样的草木花虫,能反映性情雅俗、修养深浅。而2013年11月30日,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开幕的“平水文心—高强(南榖小莲)作品展” 亦是对花草树木下足了功夫。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3幅,包括最新创作的蔬菜系列作品《圃记·2012之一》、山水作品《山水長卷》以及没骨系列作品《石榴》等,同时还有高强在景德镇写生的6件瓷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寂灭于瞬间的圆明园画家村到之后鱼龙混杂的宋庄,北京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文化芳香或艺术腥臭,总能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艺青年,来此为自己的梦想寻找着高低不同的落点,在那些抽屉般的错落房间中,有人的梦想冲破了现实的天顶,变成为众人所羡慕的奇异植物,招摇着自身绚丽的色彩,如电影般梦幻;有人在平淡中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不断向下生长,用波澜不惊的外表覆盖着内心里纵横交错的根脉;也
期刊
美术史博士,批评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图说我们的美术史系  这些年很多来美国公干、旅游的国人发现美国的基础设施许多已经老旧,和中国新建的机场、车站、桥梁相比,显得很落后,其中尤以洛杉矶机场这个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外窗口最为人诟病。美国的国力尤其是政府的财力确实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早已是在借债度日。但是,这些“面子工程”的老旧并不等于“里子”也都老旧了,比如说,许多大专院校尤其是私立
期刊
今日美术馆 执行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伦敦艺术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切尔西艺术学院客座学者  去美术馆喝咖啡  我常常和朋友说:“去美术馆喝咖啡吧”。  美术馆的咖啡会比别的地方好喝吗?我想咖啡应该差不多,但是来美术馆喝咖啡的同时可以看展览、听讲座、买点有意思的小礼品和书,最重要的是比较安静。北京前段时间特别流行去“漫咖啡”上网、谈事、甚至工作,好像在咖啡馆里的效率更高。我就问很多朋友为什么?他们
期刊
在天涯海角的另一边不期而遇  与第一界的主题展“天涯海角的另一边”既取义于亚龙湾位于著名景区“天涯海角”的另一边的地理位置又有文化空间里的含义类似,第二届的主题展“不期而遇”,同样源于三亚的海洋、旅游城市特性,不同的是这次主打国际性和学术性,并试图涵盖自然与人文、大众与学术、城市与艺术,陆地的和海洋的、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等相遇的元素和对象。策展团队由张子康担任总监,黄笃和徐刚分别担任国
期刊
自由撰稿人,兴趣涉及各门类艺术,理论及其界限之消融。  “Outman” No.1  奥特曼偶遇都市浪子  昏暗的清晨,奥特曼(Outman)一觉醒来,一瞬间他似乎忘了到底身在何处?  睡眼惺忪中,对面的墙壁恢复了四角方方的形状,那个令人眩晕、凸形畸变的世界似乎消失了。这一变化还缓缓飘荡在奥特曼的头脑上方,并没有使他立刻惊醒。  也许还在做梦,奥特曼昏沉沉地想。  梦境里,的确有个光亮的出口天堂般
期刊
新一年来了,各种交替的事情都在发生;对于叫做艺术的东西,难道不是吗?艺术也在发展和更替,但是如果我们不报以警惕的心态,真觉得当下的艺术状态好极了。问题是,当我们要梳理、提取出哪些让人感动、让人触动、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发现少之又少,对于这么庞大的艺术家人群,真的需要一大批这样外向的艺术家。  如果不是从社会存在的基本层面上感知现实的状态,任何所谓的艺术性都是不足以回应这个时代的。艺术性离不开艺术家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