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实·感官视界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撰稿人,兴趣涉及各门类艺术,理论及其界限之消融。
  “Outman” No.1
  奥特曼偶遇都市浪子
  昏暗的清晨,奥特曼(Outman)一觉醒来,一瞬间他似乎忘了到底身在何处?
  睡眼惺忪中,对面的墙壁恢复了四角方方的形状,那个令人眩晕、凸形畸变的世界似乎消失了。这一变化还缓缓飘荡在奥特曼的头脑上方,并没有使他立刻惊醒。
  也许还在做梦,奥特曼昏沉沉地想。
  梦境里,的确有个光亮的出口天堂般地冲着他缓缓张开。奥特曼努力睁开眼睛,看到一只白色蜡烛在他的头顶上方静静地亮着。奥特曼环视左右,发现自己的床被一个狭长的箱子替换了,裸身盖着一块单薄的白布,而身体一片冰冷。
  “身体”?!上帝啊!
  这一次,醍醐灌顶地,奥特曼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没错,那天,也是一觉醒来—身体、黑色、硬壳、触角、翻爬、惊叫、恐惧、死寂、黑暗、变态、自卑、哭泣、昏睡,然后紧接着,又是—封闭、树叶、攀爬、失足、跌落、苹果、剧痛、重伤、昏睡,最后—
  “复原”?!
  等等,难道,这只是众多梦境中的一个?
  奥特曼试着动了动,背部凹陷的疼痛像是被唤醒了一样,如期而至。
  是啊,这不是梦,奥特曼有些沮丧。可迅速地,这沮丧被另一种更为平静的情绪替代了,因为他分明记起了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梦—飞升、缓慢、门、光、无比的温暖、轻盈、澄明。
  奥特曼的眼睛再次回到了那只蜡烛,他发现蜡烛虽然安静地燃着,但焰尾在微微颤动,仔细分辨,还能看到焰尾的上方有一线细若游丝的气流在缓缓上升、上升,最后消失在黑暗里。
  慢慢地,逐渐清醒的大脑从卧室的门外捕捉到了轻微的嘈杂声,这声音似乎暗示了某种轻松温情的氛围,但也带有一点人际交往的局促与不安。
  奥特曼试着从箱子里坐了起来,当双手撑起身体的一刻,他觉察到了改变—这一次虽然仍旧很细心,但手臂传递来的力量马上使他意识到似乎不用再小心翼翼,骨骼关节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发出脆弱的“咯咯吱吱”的声响,更没有身体反转带来的手足无措感,就连背部的疼痛也似乎减轻了一点。
  门外的嘈杂声越来越清晰,不时还伴随着杯盘相碰发出的脆响和恣意的欢笑,透过门缝还能嗅到饭菜的香味。这香味和房间里那股莫名的苹果腐烂后带来的酸腐味混合在一起,带给人一种现实世界的杂质感—这倒是他熟悉的。
  奥特曼努力从箱子里爬了出来。虽然双脚踏实地站在了地面上,但分别挪动双腿的节奏也让他险些一个踉跄。奥特曼开始手扶着墙壁向前移动,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他一步步挪到壁橱,从里面翻出衣服,安静地穿好。然后,走到门边,轻轻拧动了门闩。
  尽管有所预感,但门外的场景还是让他吃了一惊—他看到常常怒气冲冲的父亲、无奈悲伤的母亲,以及那个时不时对自己报以鄙夷神色的妹妹,还有一大群久未谋面的亲戚朋友,大家都挤在餐桌旁大快朵颐地碰着杯。他们两腮潮红的脸上写满了难得一见的快活表情。
  一瞬间,喧闹声的戛然而止。过了几秒钟的停顿,整个房间突然爆发出更大分贝的惊呼!就好像他们同时在沙拉里发现了蟑螂,又好像一场猛烈的风暴瞬间席卷了餐厅,把一切击得粉碎。在这风暴中心,奥特曼真切地听到了小外甥那稚嫩的声音—“天啊!他、他,……没死?!”
  不知道为什么,这声音明显刺痛了奥特曼。
  他想哭,但只是鼻子抽搐了一下。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庞、气味、墙上的油画、餐桌上的吊灯,还有桌布上的手工瞬间变得陌生。这种陌生让奥特曼意识到他并不属于这里,并且要尽快逃离这里。他想说句告别的话,努力了半天也没有发出该发的音儿,他最后只能在一片错愕中无奈地甩了甩手,侧着脸夺门而出。
  奥特曼一口气跑到了街上,面对着清晨崭新的阳光,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透过泪眼,他看到向着各自目的地旁若无人行进的人流,没有人停下来在意自怜自哀的自己。
  奥特曼擦去泪水,长长舒了口气,清晨冷冽的空气让奥特曼绝望的内心稍显平静。他发了会呆,慢慢开始挪动脚步,汇入前行的人流。
  不知不觉,奥特曼走过了好几个街区,心情也慢慢平复了下来。他开始被街上忙碌的人群和五光十色的街景所鼓舞,这是一个如此喧闹、热情、充满活力的世界,被各种五彩的图像和新奇的设计包装的世界,那些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是如此柔和、鲜艳、圆滑、闪亮、惹人怜爱。渐渐地,奥特曼沮丧的心情被一种止咳糖浆式的甜腻腻的情绪包裹了起来,开始变得愉快了些。
  就这样,奥特曼兴奋地向前走着。渐渐地,他感觉自己似乎又產生了和人交流的欲望。于是,奥特曼放缓了脚步,面对一张迎面而来的热情洋溢的面孔停了下来。但“你好”这个词还没有说出口,奥特曼就被身后前行的人瞬间撞到了。这一跤跌得他背部又是一阵剧痛。等他爬起来的时候,那个撞倒他的人只留下了一个远去的背影。没有人停下脚步,更没有人在意这个偶然的插曲,就连那张迎面而来的热情洋溢的面孔也瞬间消失在了身后的人群中。
  惊魂未定的奥特曼迅速跑到了街边站定,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裹挟在其中的人流原来是由一些彼此十分相像的圆滚滚的人组成的,他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如此按部就班地行进着,这些奔向各自目的地的人群就像工业流水线上进入生产流程的商品一样容不得一丝紊乱与停顿。他们抬腿迈步,按照头脑中既定的程序向前从容不迫地走着,如果不仔细分辨,真的看不出在从容不迫中还夹带着些许麻木。就像刚刚出门的自己一样,他们的目光也被那些五颜六色的商品和图像吸引着,并情不自禁下意识地发出轻声的感叹。他们在十字路口默不作声地等待着信号,排着队从电动旋转门走进公司,熟练地打卡又准确地找到自己工作的卡位,打开电脑,拿起电话;他们走进商场,掏出货币从营业员的手中接过高分辨率的超真实(Hyperreal)的商品,脸上随即溢满了满足的神情,然后愉快地重新汇入人流,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些华丽的商品似乎具有一种魔力,它们不再是一些身为客体的无生命的物品,他们似乎在持续散发着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幽灵般地隐形游荡在人群中,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谄媚的移情,并最终寻找到投射的归宿。   奥特曼感到些许悲哀,但也无计可施。想起刚刚夺门而出那个似是而非的家,如今在内心更像是“异乡”,或许还留有些许温度,但也随即凝成水汽蒸发了。真正属于这个“异乡人”的故乡又在哪儿?奥特曼的脑海一片茫然。
  这时,他内心的悲哀更准确地应该被叫做“忧郁”(Melancholy),这并不是意识到“失去之物”的悲哀,而是与某种模糊的欲言不明的“未得”相关。或许是奥特曼基因里根深蒂固的胆汁气质随同土星的旋转发生了作用,并将灵魂从外部世界招至内在世界从而上升到这颗距离日常生活最高最遠的行星的高度令其备感寒意;或许是悲哀、贪婪、懒惰、不忠的灵魂在某一特定时刻展现出了智慧与思辨天才的一面,从而使“崇高的忧郁”从“有害的忧郁”里离析了出来令其与众不同;又或许是忧郁的迟疑不决、畏缩不前和选择恐惧与西装人活动的、前进的、勤奋的、孜孜不倦的日常精神气质无缘,并最终促使奥特曼选择与不满意、不满足、不选择,进而不舍弃为伍令其总是矫枉过正。
  总之,正是在这种忧郁的氛围中,奥特曼的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与其说在走动还不如说是在跃动的瘦长的人。
  这个人浪浪荡荡地,在人群里走着。
  与那些圆滚滚的西装人比起来,这个人的身高、穿着、姿态,甚至颜色都不一样。他有一种接近透明的纯白色,需要仔细分辨才认得出来。他同样按照人流前进的方向向前走着,但耸着双肩,一副随心所欲的样子。同时因为走得过于写意,他时常被周围的人撞来撞去,但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在转过一个街角后,这个人也看到了奥特曼,似乎也发现了奥特曼在注视着他。只见他迟疑了一下,然后修改了路线,朝着奥特曼的方向一跃一跃地径直走来。
  这个人走到奥特曼面前,一双透明的眸子滴溜溜地乱转上下打量着奥特曼,丝毫没有陌生人的距离感或初次见面的窘迫。
  这下子,奥特曼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他屏气凝神,带着一丝紧张面对视野里这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略带木讷地发出了那个音儿—“你—好”。声带在经历漫长干涸的死寂后终于开始颤动,带着一丝甜腥的痒,听起来这声音又像是来自口腔之上的另一层空间,陌生得让奥特曼都觉得惊讶。
  这个人也是一愣,似乎又听懂了奥特曼的话,眉毛向上一挑脸上露出了孩子般惊喜欢快的神情。随即张开嘴巴,发出了“支支吾吾”的声音。他支吾了半天,脸色涨得通红,也没有个结论。忽然像是恍然大悟似的,顿了顿首,郑重其事地向奥特曼伸出了手。
  是啊,握个手不就认识了吗?
  奥特曼也迅速伸出了手,握住了那只向他伸过来的看起来纤细、修长、半透明的,握起来又是异常柔软,带着沁人心脾的舒爽的手。长久以来,我们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令人厌弃的奥特曼没有被人厌弃的第一个朋友。
  朋友总该自我介绍一下吧,奥特曼想—“哎,我的名字是Outman,你叫什么?”
  —“……”
  其实,如果有可能,就叫他“闲逛者”或者“散步者”吧,等一下,可他走起路来又那么奇特,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或者叫他“浪荡子”(Flaneur)更准确吧—奥特曼在心里盘算着。
  浪荡子依旧红着脸,支吾不出个子午卯
  酉来。
  奥特曼摆摆手,意思“算了”。
  不知为什么,奥特曼摆手的样子却吸引了他,只见浪荡子一副惊奇的神情顺着奥特曼摆手的方向望过去,随即冲着奥特曼用力地点点头,同时嘴里支支吾吾出一种貌似肯定的语气。随后,用他那透明的臂膀挽起奥特曼单薄的手臂,示意他—走吧。
  被这样温润、舒爽的手臂挽着,奥特曼不由自主迈动了双脚。
  当奥特曼重新回到人流之中时,他感到了些许改变。浪荡子明显加快了步伐,他引导着奥特曼在人群的夹缝中自由穿梭,却不再被撞得东倒西歪。在与西服人的接触中,你也分不清是自己变得轻盈了还是他们变得透明了?
  就这样,浪荡子一路带着奥特曼左转右拐,不知是从哪个街角开始,来到了一个奇异之所。(待续)
其他文献
在王敬武位于望京的工作室里看到他近来的作品,为它们那微妙的色彩所感染。坦白地说,在看到王敬武的作品之前,根本无法想象油画色彩在渲染气氛上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王敬武长期致力于油画色彩探索,他从印象派出发,走出了一条富有东方韵味的色彩之路。王敬武的探索之路是如此独特,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他的同路人。它既不同于抽象绘画赋予色彩象征意义,也不同于表现主义用色彩来表达激情,还不同于喜欢探索材料的艺术家突出颜
期刊
彭韫以她独有的视角于2013年12月14日在全艺社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关于“女性”话题的探讨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本年度创作的五组录像作品和十三幅摄影作品。“我执”展延续了艺术家对女性的关注,不同的是,本次展览是对女性心理更深層次的挖掘,她以一种看似美好、甜蜜、柔软又平静的形式把女性所面临的心理、情感等成长问题“揭露”出来,正如艺术家所说“真正的痛苦你无法宣泄,却要笑着假装很幸福”。  本次展览中
期刊
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艺术家们就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流派学习了个遍,仿佛我们一直在以“小学生”的心态在给西方交答卷,而如今或许该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回归东方审美的时代了。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不同,现在的艺术家开始从现代视角出发,在这一过程中顾黎明是不可不关注的艺术家。他以民间木版年画为自己的创作资源,将木版年
期刊
2013年12月15日,《茁壮的诗意—王克举油画作品展》作为马奈草地美术馆的年度收官之展,为观众呈现了一次特別的视觉体验。此次展览王克举较全面的展示了其近期的写生创作,展出作品三十余幅。置身展厅,伴随着艺术家鲜明的色彩以及自然的韵律,你可以感受到柿子成熟后沉甸甸的感觉,棉花花骨朵儿努力绽放的生命力,能嗅到泥土的芳香,能听见海风刮过来的声音。  逃脱纯粹客观风景的逼真再现,更多地表现出了中国艺术家的
期刊
“中坚:70年代油画展”于2013年12月1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彭锋策划,今日美术馆主办、北京福展洲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展洲国际艺术区承辦,展出赵培智、李学峰、张文惠、康蕾、杜春辉、何永兴、努尔买买·俄力玛洪、王雷、杜海军等9位70后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共60幅。  随着时间的推移,70艺术家逐渐成长为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本次展览的主题“中坚”,不仅旨在表明时间上的承上启下作用,而
期刊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修心养性、表达性情、抒发情感的载体。古人从不吝惜在一花一虫上花功夫,同样的草木花虫,能反映性情雅俗、修养深浅。而2013年11月30日,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开幕的“平水文心—高强(南榖小莲)作品展” 亦是对花草树木下足了功夫。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3幅,包括最新创作的蔬菜系列作品《圃记·2012之一》、山水作品《山水長卷》以及没骨系列作品《石榴》等,同时还有高强在景德镇写生的6件瓷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寂灭于瞬间的圆明园画家村到之后鱼龙混杂的宋庄,北京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文化芳香或艺术腥臭,总能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艺青年,来此为自己的梦想寻找着高低不同的落点,在那些抽屉般的错落房间中,有人的梦想冲破了现实的天顶,变成为众人所羡慕的奇异植物,招摇着自身绚丽的色彩,如电影般梦幻;有人在平淡中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不断向下生长,用波澜不惊的外表覆盖着内心里纵横交错的根脉;也
期刊
美术史博士,批评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图说我们的美术史系  这些年很多来美国公干、旅游的国人发现美国的基础设施许多已经老旧,和中国新建的机场、车站、桥梁相比,显得很落后,其中尤以洛杉矶机场这个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外窗口最为人诟病。美国的国力尤其是政府的财力确实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早已是在借债度日。但是,这些“面子工程”的老旧并不等于“里子”也都老旧了,比如说,许多大专院校尤其是私立
期刊
今日美术馆 执行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伦敦艺术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切尔西艺术学院客座学者  去美术馆喝咖啡  我常常和朋友说:“去美术馆喝咖啡吧”。  美术馆的咖啡会比别的地方好喝吗?我想咖啡应该差不多,但是来美术馆喝咖啡的同时可以看展览、听讲座、买点有意思的小礼品和书,最重要的是比较安静。北京前段时间特别流行去“漫咖啡”上网、谈事、甚至工作,好像在咖啡馆里的效率更高。我就问很多朋友为什么?他们
期刊
在天涯海角的另一边不期而遇  与第一界的主题展“天涯海角的另一边”既取义于亚龙湾位于著名景区“天涯海角”的另一边的地理位置又有文化空间里的含义类似,第二届的主题展“不期而遇”,同样源于三亚的海洋、旅游城市特性,不同的是这次主打国际性和学术性,并试图涵盖自然与人文、大众与学术、城市与艺术,陆地的和海洋的、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等相遇的元素和对象。策展团队由张子康担任总监,黄笃和徐刚分别担任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