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追问,提升科学素养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般提问不同的是,追问往往是非预设性的。虽然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凭经验预想学生的可能反应,但课堂现场一些学生的鲜活回答常常让人始料未及。对此,教师应及时把握学情走向,积极开展现场追问,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
  一、在学生的“未教先知”处追问,激活前概念
  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学生预测。学生的每次预测,即使不够正确,显然都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前概念”。但在当下课堂中,有些教师对于预测,只让学生回答“有”“无”“会”“不会”,而不及时追问依据。在这里,预测只是“走过场”。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次预测,并及时追问理由,真正唤醒学生的前位知识与已有经验。
  例如,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课始,教师提问:“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有学生说“有”,也有学生说“无”。对此,教师没有满足,跟进追问理由。认为“有”的学生指出:“因为它也是由微粒组成的,所以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为它是金属做的,所以会热胀冷缩”。此时,教师再次穿插追问:“你认为所有用金属做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指引学生反思自己思维的严密性。认为“无”的学生答道:“水和空气是软的,铜球是硬的,所以不会热胀冷缩。”还有的学生则居于中立,提出了“可能有,可能无”的观点及理由。
  这个片段中,教师没有让预测停留在“有”和“无”这一层面,而是及时追问、不断发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这种状态的生成,完全得益于教师的智慧追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促进了课堂的互动生成。
  二、在学生的“浅层理解”处追问,拓展思辨力
  限于客观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而习惯停在现象表面,作出粗浅回答。这时,教师应及时创设合理情境,力求开拓学生思路,通过追问搭设探究跳板,打开思维窗口,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
  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岩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给岩石分类”。其中,有一组学生按照“光滑程度”对岩石进行了分类。他们确定的“标准石”是5号,“粗糙石”为1号、8号、9号、6号、7号、3号、2号,“光滑石”是4号。其余根据“光滑程度”分类的小组表示赞同。对此,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按标准顺利分类”这一层面上,而是适时呈现一块“特殊的岩石”,并及时追问:“这块岩石,是粗糙石还是光滑石呢?”一位学生说道:“光滑石。”教师用手抚摸岩石的两面,进一步引导点拨:“这一面光滑,这一面却粗糙,应该放哪里呢?”“都不能放。”很多学生脱口而出。显然,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对这块特殊的岩石的类别产生了质疑,明白了前面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
  面对学生的浅层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冲突,及时追问,逐层分析,使学生明白“给岩石分类是复杂的”。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争做有心人,洞察学生的表面思维,加以启发、诱导、挖掘,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逼近科学本质。
  三、在学生的“认知谬误”处追问,促进建构度
  波利亚曾说过:“学生怎么想比教师怎么讲重要一千倍。”课堂现场的有些问题,我们经常会有答非所问的尴尬。对此,我们不应惊慌失措,不能责怪学生而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因,合理把握纠错的时机,进行启发追问,使其诱导纠错。
  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小组实验后,一组学生展示了观察记录。全班师生都看到:在“橡皮泥”的实验记录中,该组学生的预测都是“沉”,理由都是“重”,结果都是“沉”;而在“塑料泡沫”的实验记录中,该组学生的预测都是“浮”,理由都是“轻”,结果都是“浮”;该组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是轻的都会浮,重的都会沉”。对此,教师追问:“看了他们的记录,大家有不同意见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适时出示“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点橡皮泥”,引导学生们发现:“看来,轻重是有标准的,比如以橡皮泥的四分之一为标准,那么一半就是重的,八分之一就是轻的,塑料泡沫也需要有个标准分轻重。大家想想,真的是重的沉、轻的浮吗?”此时,很多学生豁然开朗:“和轻重无关。”此后,师生继续围绕“沉浮与什么有关”展开后续研讨。进而引导学生碰撞思维、分享智慧,从中实现科学观念的准确建构。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美术学科由于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有着自身优势,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课堂展示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