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告白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ke11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溥仪到李淑贤家去过以后,就常常登门了。那时医院会议多,溥仪常常碰门锁,便利用等人的工夫到街坊家闲聊,有好几次则是溥仪特意早来,留出点串门的时间。这位前皇帝也不讲究客套了,到人家家里,只要能坐的地方就一屁股坐下,也不管脏不脏,给他倒茶他就喝。他也是个有心眼儿的人,常常借着闲聊的工夫,向李大妈等街坊了解女朋友的情况,如都跟些什么人来往啦,有没有别的男人来找啦。经过街坊们实事求是地介绍,溥仪相信了,也就放心了。
  溥儀带着李淑贤满城转,今天上群众出版社,细看那一堆一堆的历史照片;明天又在政协机关食堂聚餐,碰上溥仪的同事则说说笑笑,大家都惦记着吃他们的喜糖啦!
  这一对儿并不年轻的情侣也十分真诚地海誓山盟了一回。那是在溥仪病休的一日,李淑贤带着慰问品前来探望,正发烧的傅仪一激动又流下眼泪来。
  “现在,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好朋友了。你远道而来看我,减轻了我的病痛。”溥仪说。
  “你在身边,我也就有了主心骨。”李淑贤回答。
  “上次你感冒卧床,一连几天不起,把我吓得不轻呢。”溥仪又说。
  “你坐在我的床边掉泪,自从父母去世以后,再没有谁如此疼爱我。”李淑贤接着答道。
  “贤,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答应我不许生气。”
  “怎么会呢?”
  “你原来结过婚吗?”
  李淑贤不语。
  “咳,我这人就喜欢说痛快话!”
  李淑贤还是不语。
  “你这人怎么这般不痛快?”
  李淑贤见溥仪真急了,担心他尚未退热的身体经不起折腾,便细细讲述了自己两度结婚和离异的过程。李淑贤向来不愿提及这段隐隐作痛的经历,她是苦命人。
  “其实我已经知道了。我了解你,同情你,你的离婚是反对压迫,是正当的,这样的离婚就是离过100次,我也喜欢!”溥仪讲得慷慨激昂,继而转入沉思,表示非常理解地继续说道,“我也离过两次婚,有压迫就有反抗,应当允许人家提出离婚……”
  李淑贤遇到了知音,百感交集,把头紧紧地贴靠在溥仪温暖的胸脯上。
  “告诉我,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溥仪轻声细语地问道。
  “再等一段时间吧!”李淑贤含情脉脉地回答。
  “为什么还要等?答应我,早点结婚吧!”
  “怕我变心吗?”
  “有点怕。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怕失去你,我不能没有你呀。”
  溥仪的忠厚、坦诚和理解深深打动了李淑贤的心。至此,她已经决定把自己的一切和溥仪联结起来,永远不再分开。
  李淑贤说:“有一句人们常说的俗语,我愿意借用来表达心情:海可枯,石可烂,我这颗心不会变!”
  溥仪摆出严肃的面孔,他是“皇帝”,可撒起欢来和孩子一般无二,他高兴得几乎从床上跳起来,向心爱的人说:“我给你对一句吧——山有顶,河有源,爱情之花不凋残。”
其他文献
在她短短20年的一生里,她把所有的光亮在6年的时间里绽放。  文树新,1915年12月25日出生,父亲文宗淑是一名外交官,文树新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3个妹妹,因为她的父亲文宗淑通过高等文官考试,被派到日本担任外交官,所以她就与姐妹们被送到了孔德学校。但文宗淑没有想到,文树新会与当时孔德学校的一位老师产生情愫。  这位老师便是杨晦。  杨晦,1899年3月25日出生于辽宁辽阳,家境
當妻子海伦说她想离婚时,我感到震惊。  跟大多数男人一样,我一点也没注意到婚姻出了问题。我每天都工作12小时到14小时,想方设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下班后累得精疲力竭,吃完晚饭就是看电视,然后上床睡觉。我很少发脾气,也不刻薄,从不说粗口,更不用说不忠了。那一切坏习惯都与我毫无关系。对我来说,在工作中获得成绩就是一切。等我明白与海伦的婚姻是多么珍贵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对我说:“再也不想当你的妻子了。”
我的朋友圈里有个很特别的家庭,观察他们多年,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个家的户主,现在成功地经营着一家私营企业。他朴实厚重,说话不多还有些内向,却是属于那种压得住茬、降得住事的人。而持家的灵魂人物则是他的妻子,她智慧过人,思维敏锐,快言快语又精辟传神;她从不看电视只看书,一天就可以读一本甚至两本大部头的书;她记忆力极好,青少年时背诵下来的数百首古诗词,至今张口就来。  这是一对“绝配”。当年他们相识于
我在浴室里洗澡,忘记拿干毛巾。平时,我会大声对妻子说:“哎,帮我拿一下干毛巾。”现在,妻子不在家,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穿着湿裤从卫生间出来,到卧室去翻干爽的毛巾。  有一部电影,已忘了片名。一个孩子在卫生间洗澡,突然间水浇到了脸上,睁不开眼,他扶着墙壁大叫:“妈妈,毛巾。”  继而,男孩子呆在那里。他无声地哭了。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去世。以前,他就是这样习惯性地唤妈妈。  我们需要一个人,一个很亲
一、当前小学生习作评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1.评价方向错位。传统习作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习作在集体当中的位置,教师依据习作情况进行分类评价,忽略了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
乔石祖居浙江舟山,祖父在城里摆咸货摊,生有三子。乔石的父亲排行第二,少年时即去上海学做生意,受过新学教育,后来在一家家具行当账房先生。乔石的母亲则是上海一纺织厂的纺织女工。    1924年1 2月,乔石出生于上海,在他半岁的时候,“五卅运动”爆发,思想进步的母亲也加入到罢工队伍。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母亲对乔石影响很大。乔石常说:“母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从懂事起,就认定要为家庭分担责任,不让